在世界最高音乐殿堂演奏《卧虎藏龙》是什么样的体验



首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独奏演出的华人大提琴演奏家朱琳(Lyn Zhu),曾被欧洲卢布尔雅那艺术节主席评价:“Lyn的演奏带有无可比拟的细腻和真切的情感。”音乐对她来说,如同生命的一部分,那些动人的情感,随着振动的琴弦,流泻而出。


LYN ZHU

朱 琳

2019 Gen.T 新锐先锋、大提琴演奏家



2015年1月,朱琳代表上海国际艺术节去南美洲影响力最大的千禧年艺术节出席两场演出,其中一场的台子搭在了智利总统府前。当晚月光皎洁,不只坐席的观众充满了热情,连路边的行人,行驶的车辆,还有两旁所有办公楼里的人都停了下来,望向舞台并传来掌声与喝彩。南美人的热情让她为之感动,进一步证明音乐不分民族,不分肤色,它是属于所有人的。也就在这一刻,她觉得音乐家这个职业是一件伟大而且值得去追寻一辈子的事业。


点击视频,了解更多

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是朱琳多年学琴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她尤其喜欢《e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和《F大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两部大提琴奏鸣曲。她形容道,《e小调》蕴含的哀恸与忧郁,难言的心思愁绪、以及回忆中的欢笑与相聚,都以一把大提琴和一架钢琴之间绵绵不尽的画面对话展开,相比之下,《F大调》则在规模结构上更有深度和简洁,体现了勃拉姆斯不同时期风格技法的变化。四个乐章中,第二乐章的深情慢板最能打动她的心。



在古典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位演奏家的风格都不尽相同、各具特色。除了天生所携带的思维和性格,岁月的变迁,阅历的积淀,也会造成风格的变化和形成。定义自己的风格,是演奏家需要思考和摸索的重要阶段。而对朱琳而言,细腻深沉的音乐是她的偏爱,东方元素作品是她更能自如表达的音乐。



她最喜欢的演奏的曲目当属国际音乐大师谭盾老师创作的,曾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作品《卧虎藏龙》。除了因为它兼具东西方音乐元素的结合,也因其演奏技法的革新与颠覆性。朱琳30岁不到的时候,便通过参与第九届中国-欧洲艺术节而成为了第一位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的华人大提琴演奏家。她认为奥地利本身的音乐氛围,以及观众对于音乐的喜爱,是超乎想象的,像是一种融在血液里的信仰。当晚,她就在这最高音乐殿堂演奏了《卧虎藏龙》,把东方文化与旋律呈现给世界,也促进了西方对东方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她认为音乐不应该有束缚或限制的,只要是好的音乐大家自然会喜欢。“每个人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条条框框,留有空间和想象才是一切灵感的源泉。”跨界也是朱琳很喜欢的形式和挑战。她去年便开始以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的身份开始参与演出的《牡丹亭音乐传奇》,便是一场与昆曲和钢琴跨界的三重奏。其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和表现技法,以古典乐器去演奏中国传统昆曲曲调,为观众带来了新的惊喜。



一位好的演奏家,一定同时也是位好的室内乐演奏家。2020年一月,朱琳将与国际小提琴大师林昭亮先生合作,在香港Beare's Premiere Music Festival(又称香港国际室内乐艺术节)联手亮相钢琴三重奏专场音乐会演出。朱琳认为,作为独奏演出时,演奏家不仅要对时代、作品、版本有深入的研究、技术上的考究,更多的是个人风格音乐上的表现,一场独奏演出中,平衡感性(音乐力度的表达)和理性(对技术状态的掌控)是最关键的问题。而室内乐演奏如钢琴三重奏或弦乐四重奏,更多的是交融与配合,讲求磨练演奏家之间的整体性与交流。



除了各大演出之外,朱琳这两年也开始注重教育领域,尤其是素质教育。现为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的她,要将自己擅长的音乐表现方式转用语言来表达并传授给学生们,无疑是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战。不同角色、身份和状态之间的切换,如何用语言去传授、去感动,是一位优秀演奏家需要去不断积累的能力。



古典音乐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珍贵宝藏,她期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走进这个美妙的音乐世界,“音乐演奏的道路是无止境的,它是由无数个努力和一次次的高点积累起来,每次的音乐会演奏都是一场自我寻找,不断探索内心世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