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里看18世纪的俄罗斯文学

十八世纪初,彼得大帝(即彼得一世)的改革促进了社会和国家的快速发展,俄国在“全俄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为近代的俄罗斯民族国家,从而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十八世纪下半叶,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当政,使俄罗斯帝国走向鼎盛。从文学上看,俄国也开始向近代过渡。

1. 古典主义文学

在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十八世纪中叶,俄国古典主义成为文坛的主流。代表作家有安·康捷米尔(1708—1744),瓦·特列季亚科夫斯基(В.Тредиаковский,1703—1769)、米·罗蒙诺索夫(1711—1766)、亚·苏马罗科夫(А.Сумароков,1718—1777)。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本来盛行于十七世纪,从中叶起,法国已建立中央集权的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要求文学为政权服务。因而在政治上拥护王权是古典主义第一个特征。是故古典主义悲剧作品的中心主题就是个人感情与国家义务之间的冲突,作家主张克制个人感情、服从专制国家的利益。第二个特征是唯理主义,它认为良知先于感性而存在,肯定人的理性,反对宗教的神权和蒙昧主义,因而古典主义是一种崇尚理性的文学,它或写理智对感情的胜利,或写丧失理性、情欲泛滥的人物之可笑可鄙,或写不合理性的封建思想及风俗礼教。古典主义的第三个特征是摹仿古人,重视格律,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化,采用古代文学的题材和体裁(“古典主义”名称即由此而来),包括其创作的原则,例如戏剧创作中遵守“三一律”,即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超过一昼夜。古典主义文学对法国民族文学和民族语言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后来也流行于欧洲各国。

十八世纪的俄国,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后,其历史背景与一个世纪前的法国和西欧有相似之处。它也正处于君主专制时期,正需要运用古典主义文艺思潮来巩固其中央集权制,因而俄国人很快借用来这种文学流派。这是俄国接受古典主义的历史基础。

但在俄国君主专制时期,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并非势均力敌,仍旧由贵族居于统治地位。因此,俄国古典主义反映的是一部分先进贵族的世界观。加之俄国在接受古典主义之时,法国的古典主义已开始被启蒙主义所代替。因而俄国人在学习法国时,不能不注意到这种新的因素。于是俄国的古典主义文学中显然就带有明显的启蒙主义特色。这些都是俄国古典主义有别于西欧古典主义之处。

人们发现俄国古典主义作品具有与法国古典主义的共同特点:歌颂君主和主张为国家而牺牲个人利益,尊崇理性,尊重格律和“三一律”;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即讽刺性特别突出。它极力反对中世纪的愚昧,争取文明与进步,并且宣扬启蒙思想。

这个时期著名作家的创作,如苏马罗科夫的悲剧、喜剧,罗蒙诺夫的颂诗,康捷米尔的讽刺诗都表现出这些特色。

由于有这一批文化人的活动,在俄罗斯开始出现了知名的作家。这也是十八世纪俄国在文学史上的新进展。因而可以说古典主义文学是俄国首次出现的重要文学流派。

安·康捷米尔 苏马罗科夫

2. 感伤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古典主义已让位于从英国引进的文学思潮感伤主义,代表作品有尼·米·卡拉姆津(Н.М.Карамзин, 1766—1826)的小说《苦命的丽莎》(1792)。它描写贵族青年埃拉斯特爱上了美丽温柔的农家女丽莎,她对他也一片痴情。但后来他因赌博输尽家产,遂背弃丽莎,去和一个富婆结婚。丽莎痛不欲生,跳湖自尽。作者一边讲着故事,一边流露出对她无限的同情:“这时我肝肠欲断……泪珠从我的脸上簌簌滚下来。”这样描写普通人内心感受的小说确属新颖,一时间仿作蜂起,类似的书名作品如《可怜的玛丽亚》《贫穷的纳塔莎》等等,竟使感伤主义文学形成潮流。

《苦命的丽莎》

但是,这个文学思潮也没流行多久,就被启蒙主义所代替了,作家杰·伊·冯维辛(Д.Н.Фонвизин, 1744—1792)的喜剧剧本《纨绔少年》(1782)讲外省女地主普罗斯塔科娃得知寄养在家里的孤女索菲亚突然获得一大笔遗产,就千方百计要她嫁给自己的儿子米特罗方。作品揭露了女地主的残酷行为,展示了其子米特罗方虽穿戴华丽却头脑空虚,剧中词指出:“有了金钱并不意味着有了道德,腰缠金条的傻瓜,还是一个傻瓜。”这个道理具有明显的启蒙主义性质。

接着在十八世纪末流行的是现实主义文学,其标志为亚·尼·拉吉舍夫(А.Н.Радишев,1749—1802)写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1790)。他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俄国农村一片凄惨的景象:农民的茅舍里家徒四壁,昏暗无光。他们身披粗麻布片,吃糠咽菜。他们什么都被地主夺走了,只留下“无法夺走的空气”。而地主与农民之间,“一方几乎拥有无限的权力,另一方却是毫无保障的弱者,因为地主之于农民既是立法者,又是法官,又是他自己所下判决书的执行者”。面对此种残酷的现实,作者在书末以《自由颂》一诗号召处死暴君。诗中写道:

死亡变成各种各样的形象,

沙皇高傲的头顶飞翔;

欢呼吧,被束缚的人民,

大自然给予的复仇权利,

已经把沙皇带到死刑台上。

《旅行记》不但开了现实主义的风气,而且被视为俄国文学史上最早表达革命思想的作品。

为了此书,作者立即于1790 年被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政府逮捕,并据女皇的暗示判处了死刑。之后改判流放西伯利亚十年。作者历尽磨难,终生奋斗,后来感到争取自由无望,便自杀身亡。

3. 戏剧

俄国戏剧到十八世纪在彼得大帝改革的影响下,由于引进欧洲文化,而有了相应的发展。此时已有多种戏剧形式,如学校戏剧、古典戏剧、感伤主义戏剧和讽刺喜剧等。

十八世纪头25 年,在俄罗斯、亚美尼亚、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地的神学院里出现了学校剧团。其演出受民间戏的影响很大,有强烈的讽刺倾向,反过来又促进了讽刺文学的发展。学校戏剧的重要作品有普罗科波维奇(Ф.Прокопович, 1681—1736)的悲喜剧《弗拉基米尔》(1705)。

十八世纪中叶兴起职业剧院,传入古典主义戏剧。它有严格的规则,遵守“三一律”(情节、时间、地点的一致),题材多来自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但俄国的古典主义有它的特色。一是剧作的思想开明、有社会性。二是接近现实主义,立足于当时的现实生活,不去虚拟古希腊、罗马的环境和人物。三是语言采用比较朴实的民间生活用语。代表作家为苏马罗科夫(А.П.Сумароков, 1717—1777),其创作悲剧《霍烈夫》(1747)和喜剧《爱吵架的女人》(1772)均有良好的效果,前者反映理智战胜私情和大公的残暴,后者嘲笑贪官和蠢地主。

六十年代又传入英国的感伤主义戏剧。这类戏剧重在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刻划人的内心细腻感情。代表作有鲁金(В.Лукин,1737—1794)的《受爱情感化的浪子》(1765)。然而七十至九十年代最流行的还是讽刺喜剧。它带有启蒙主义思想,写社会普通阶层的现实生活,也揭示官吏、贵族地主的丑行。最有名的是冯维辛的《纨绔少年》(1782)。

彼得罗夫剧院

随着戏剧演出的频繁增加,剧院建设和剧团都相应有了发展。彼得大帝在莫斯科红场建起一座公众剧院,从1702 年开始演出。他在圣彼得堡建都后,1723年在该市新建一座剧院,请外国剧团,如意大利的假面喜剧团、法国话剧团、德国涅贝尔剧团来演出,这对俄国戏剧也起了促进作用。

俄国的戏剧演出开始了新局面。一些城市平民阶层参加了业余戏剧活动。四十至五十年代有“喜剧爱好者”剧团。后来又有别的业余剧团产生,最有名的是沃尔科夫剧团,演员都是平民知识分子,它从1756年起在首都演出。

1756 年伊丽莎白女皇下旨建立一所国立剧院,由苏马罗科夫任院长,沃尔科夫(Ф.Г.Волков, 1729—1763)为助手和首席演员。从此开始有职业剧团。八十年代皇家剧院发展成完整体系,有彼得堡小剧院、彼得堡大剧院、(彼得堡)珍楼剧院和(莫斯科)彼得罗夫剧院。这些剧院专供宫廷少数人娱乐,其外观雄伟,尤以彼得罗夫剧院最为华丽,可容纳1500观众。它是十八世纪后期艺术成就最大的剧院。

《纨绔少年》

十八世纪最优秀的剧作家当推杰·伊·冯维辛(1745—1792),他出身贵族,曾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后到外交部任职,写过各种体裁的讽刺作品,以喜剧最成功。如名剧《旅长》(1766)嘲笑了贵族中老一代的愚昧和年轻一代所受外国教育的毒害。冯维辛最著名的喜剧《纨绔少年》,写女地主普罗斯塔科娃多方虐待寄养于她家的孤女索菲亚。后因索可以继承叔父斯塔罗东的一宗财产。普罗斯塔科娃便强令索做自己的儿媳。但索菲亚在开明贵族普拉夫津和斯塔罗东的保护下,终于与贵族军官米朗结婚,而普罗斯塔科娃则被法办。

杰·伊·冯维辛

剧本真实描写了普罗斯塔科娃这个农奴主的形象:横暴、愚蠢又奸诈。她对农奴出身的保姆极尽虐待之能事:在她家工作四十年,所得报酬竟是“一年五个卢布,外加每天五记耳光”。她虐待周围一切人,却一心溺爱儿子米特罗方,极力让他娶上富女索菲亚。但米特罗方却是个爱吃喝玩乐的纨绔少年,他已16岁,却不会加减乘除,只会捉弄仆人,其每日的口头禅是:“我不想学习,只想娶亲。”所以他每天利用母亲的溺爱而逃学。

作者简介

李明滨,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学研究所所长、中俄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普希金研究会会长,曾任北大俄语系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学、俄罗斯国情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著有《中国文学在俄苏》《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中国与俄苏文化交流志》《俄罗斯文化史》《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文学的灵魂——托尔斯泰》《俄罗斯汉学史》以及译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回忆录》等著作。主编高校教材《苏联概况》《世界文学简史》等。目前主编《俄罗斯汉学文库》3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已出版8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博士学位,俄罗斯联邦政府颁授的“普希金奖章”和俄方颁发的“俄中友谊奖章”及“高尔基奖”荣誉证书。并于2019年获“在中俄人文交流领域作出贡献的中方十大杰出人物”。

本文选自

北京大学出版社

俄罗斯文化史》

李明滨 著

ISBN:978-7-301-22610-0

定价:39.00元

推荐阅读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国高校第三届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

北京大学规划教材

世界文学简史

(第三版)

李明滨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05290-7

定价:68.00

俄罗斯汉学文库

李明滨 孙玉华 主编

神话与民间文学——李福清汉学论集

俄罗斯)李福清 著

张冰 编选

汉学传统与东亚文明关系论——季塔连科汉学论集

俄罗斯)М.Л.季塔连科 著

李明滨 刘宏 编选

见证中国近代史变迁——齐赫文斯基汉学论集

俄罗斯)С. Л.齐赫文斯基 著

孙玉华 编选

中国古典诗词论——谢列布里亚科夫汉学论集

俄罗斯)Е.А.谢列布里亚科夫 著

李明滨 编选

俄罗斯汉学的基本方向及其问题

俄罗斯)Н.Л.玛玛耶娃 主编

李志强、张冰 等译

《二十四诗品》研究——阿列克谢耶夫汉学论集

俄罗斯)阿列克谢耶夫 著

路雪莹 译

国图藏俄罗斯汉学著作目录

陈蕊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