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逐级迭代:半固态→固态电解质→新型负极→新型正极

搭载赣锋锂电三元固液混合锂离子电池纯电动SUV赛力斯-SERES-5计划于2023年上市


固态电池逐级迭代:半固态→固态电解质→新型负极→新型正极

SOURCE FROM: SOOCHOW SECURITIES


【摘要】

✓ 半固态电池先行,2023年开启小批量装车发布,全固态电池仍处于研发阶段,预计2030年后实现商业化

✓ 2023年蔚来、上汽、东风、赛力斯等车企将陆续推出半固态版车型

✓ 预计23年出货量小于1GWh,24年达5GWh左右,25年近20GWh,30年超100GWh

✓ 电解质为固态电池的核心,其中氧化物进展较快,硫化物发展潜力大

产业链龙头加大布局,推动半固态电池落地:

电池端:

宁德时代推出凝聚态电池,兼顾安全性、能量密度和量产难度,同时布局硫化物全固态路线;

比亚迪全路线布局,后续或升级固态+短刀+CTC体系;

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赣锋锂业、辉能科技技术优异,率先落地产能;

固态电解质端:天目先导、蓝固新能源绑定卫蓝新能源,性能指标优异,上海洗霸、金龙羽也在加速布局,奥克股份从原料端延伸聚合物电解质,瑞泰新材实现原位固化锂盐LiTFSI规模量产

负极端:兰溪致德、贝特瑞、翔丰华硅基负极进度较快

正极端:容百科技、当升科技超高镍正极布局领先。




液态电池中,有机溶剂具有易燃性,且抗氧化性较差,目前已接近能量密度上限。

液态/固态电池结构示意图


固态电池大幅提升电池安全,打破液态电池能量密度瓶颈。

液态/半固态/全固态发展路径


逐级迭代:固态电解质→新型负极→新型正极

固态电池技术发展和应用预计将呈现梯次渗透趋势。预计液态电池到固态电池的技术迭代路径大致遵循“固态电解质→新型负极→新型正极”顺序。

阶段一:引入固态电解质,保留少量电解液,正负极仍为三元+石墨/硅负极,并采用负极预锂化等技术提高能量密度;

阶段二:用固态电解质逐步至完全取代电解液,用金属锂取代石墨/硅负极,正极仍为三元材料;

阶段三:逐渐减薄固态电解质的厚度,并用硫化物/镍锰酸锂/富锂锰基等材料取代正极。

固态电池技术迭代路径


半固态电池通过减少液态电解质含量、增加固态电解质涂覆,兼具安全性、能量密度和经济性,率先进入量产阶段。全固态电池工艺并不成熟,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而半固态电池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半固态电池保留少量电解液,可以缓解离子电导率问题,同时使用固化工艺,将液态电解质转化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叠加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涂覆正极/负极/隔膜,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同时兼容传统锂电池的工艺设备,达到更易量产较低成本的效果,预计半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后,成本比液态锂电池高10-20%。


车企布局:绑定电池厂共同研发,卡位下一代电池技术

车企绑定电池厂,提前布局固态电池技术,海外车企处于领先地位。海外车企为卡位下一代电池技术,纷纷入局,其中日系车企布局较早,受政策驱动,携手电池企业共同研发,欧美车企则通过投资初创企业进行布局。

国内车企同样积极合作固态电池新秀,如蔚来合作卫蓝新能源,北汽、上汽、广汽投资清陶能源等。车企入局为固态电池企业提供了资金、技术、客户多重保障,有助于推进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

主流车企对固态电池布局情况


应用:率先切入高端消费领域,24年开启规模化装车

固态电池高安全与高比能优势显著,率先于无人机等成本敏感度低的高端消费领域实现小批量产。

固态电池动力储能领域仍受性能、成本制约,半固态预计24年开启规模化装车,30年前后规模化应用于储能领域

固态电池应用场景


空间:半固态23年开始放量,全固态30年实现商业化

半固态先行,23年开始产业化,全固态预计30年开始放量。半固态电池23年起开始产业化,但技术、产品仍不成熟,我们预计23年出货量小于1GWh,24年达5GWh左右,25年近20GWh,30年超100GWh渗透率提升至约1.2%+,35年预计超300GWh,渗透率提升至2%+;全固态电池预计量产还需5-10年,30年开始放量预计出货2-3GWh,35年有望超100GWh,渗透率提升至近0.7%。


半固态路线先行,全固态仍处研发阶段

产业链:半固态-全固态迭代,电解质-负极-正极梯次升级

固态电池技术迭代基于液态体系,顺序遵循固态电解质-新型负极-新型正极。主流厂商按照半固态到全固态的发展路径布局,核心变化在于引入固态电解质,电解质预计从聚合物+氧化物的半固态路线,向氧化物半/全固态路线,再向硫化物全固态路线迭代;负极从石墨,向硅基负极、含锂负极,再向金属锂负极升级;正极从高镍三元,向高电压高镍三元、超高镍三元,再向尖晶石镍锰酸锂、层状富锂锰基等新型正极材料迭代;隔膜从传统隔膜,向氧化物涂覆隔膜,再向固态电解质膜升级。


产业链方面,电池端企业主要有宁德时代、比亚迪、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亿纬锂能、赣锋锂业、辉能科技、国轩高科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固态电解质企业主要有天目先导、蓝固新能源、奥克股份、上海洗霸、金龙羽、瑞泰新材等;固态电解质前驱体锆源/锗源企业有东方锆业、三祥新材、云南锗业驰宏锌锗等;负极企业有兰溪致德、贝特瑞、翔丰华等;正极企业有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等;隔膜企业有恩捷股份等;此外整车企业以自研或增资入股等方式积极入局,代表公司有丰田日产、本田等。

固态电池产业链


宁德时代:布局硫化物全固态路线,锂金属固态电池为发展目标

重点布局硫化物全固态路线,但距离商业化仍需5年以上。

以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为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能量密度与安全性。

凝聚态电池产品性能


比亚迪:专利数量多覆盖范围广,技术储备丰富

深耕固态电解质多年,专利数量众多。

研发涵盖多种路线,技术不断更新迭代。

技术储备丰富,后续或升级固态+短刀+CTC体系。


卫蓝新能源:承接物理所核心专利,工艺技术全面领先

脱胎于中科院物理所,掌握原位固态化核心工艺。

与蔚来、吉利等众多车企达成合作,23年下半年装车上线。

远期规划产能超50gwh,形成完善产业链布局。

卫蓝新能源半固态电芯制备工艺流程


清陶能源:率先实现规模化量产,一体化布局氧化物电解质

脱胎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率先实现固态电池量产。

电池产品性能突出,致力量产全固态电池。

远期规划产能35gwh,一体化布局固态电解质。

清陶能源正极、电芯生产工艺


赣锋锂业:打造垂直整合业务模式,加速半固态电池量产

打造垂直整合业务模式,加速半固态电池量产。

与下游车企深度合作,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化。

远期规划产能超40gwh,推动锂产业链结构优化升级。


辉能科技:专注氧化物固态路线,绑定奔驰深度合作

专注氧化物固态电池路线,三大核心技术构筑护城河。1)MAB:多轴向双极电池技术,采用CTP+内部串联方式,大幅提升封装效率;2)LCB:通过Ceramion内导技术降低内阻、Logithium封装技术提升加工性能,进而解决氧化物电解质的导电性和脆性问题;3)ASM:主动隔断高温产热及释放,钝化正负极,提升安全性。公司预计可凭借核心技术,在生产规模达7gwh后,价格实现与液体电池Pack持平。

绑定奔驰团队进行深度合作,远期规划产能120gwh。


亿纬锂能:半固态22年装车测试,全固态技术迭代始于卤化物

拥有半固态+全固态技术,半固态产品22年率先装车验证。

首代全固态电池基于卤化物路线,将运用于高端消费电池领域。

重点布局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全固态路线,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及安全性。


国轩高科:技术储备丰富,半固态产品23年批量交付

采用氧化物包覆+原位固态化工艺,半固态产品23年批量交付。

目标25年量产全固态电池,打造高电压无模组电池包。


孚能科技:率先量产抢占先机,推出SPS全新解决方案

搭载岚图追光率先量产装车,推出SPS全新解决方案。

SPS预计23年起规模放量,全固态电池预计30年推出。


蜂巢能源:开发半固态短刀电池,布局硫化物全固态路线

与宁波材料所深度合作,开发果冻电池、硫系全固态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