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路打怪升职,10年连升7级,他在职场全靠这三招


皇帝告急

如果你是一家分公司的总经理,正在集中资源搞一个大项目,一个分神,项目就得死;这时总公司闹危机,你的顶头上司要抽调你的资源去支援,如果没有你的支援,总部极有可能遭受危机风暴。

这时你该怎么办?

具体怎么办,作为小职员的我,也不知道。但如果你读读曾国藩这个故事,或许你能体会到这位晚清名臣的职场智慧,从中得到一二启发了。


C位是曾国藩

1856年,清帝国派广东官吏在自己的港口,搜查自己的船只“亚罗号”,抓捕几名海盗,这事纯属清朝内政。但英国军队不这么认为,捏造这几名海盗是清白的,要求归还并道歉。

这事既然这么开始了,就不会那么轻易结束。

1856年,英军操家伙,烧了广州港;1858,派军舰侵犯天津;1860年,英军联合法军进逼北京。

咸丰帝及皇亲贵戚慌得一批。第一时间召集一万七千名蒙古铁骑防守,一边买好去热河的车票,随时准备“视察民情”,皇帝逃跑可不能直呼逃跑。

陷入尴尬的曾国藩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咸丰帝望向南边,他记挂着曾国藩的那支“湘军”,要是它能过来保驾护航,那我的安全感又多了不少哦。可惜“湘军”远了点,远了五千里。

英法联军的妖气又逼近北京城几步了。万分紧急之下,管你是五千里还是一万里呢,写了一封信,快马加鞭赶往河南

按照清朝邮政速度,信是8月11日写的,半个月后的8月26日,信终于到了曾国藩手里。

信里写了啥?

首先,信中问候曾国藩吃饱穿暖否。

接着说清来信目的。英法联军快来北京了,我们需要你们一起夹击洋鬼子。

然后分析问题,试图解决问题。信中分析鬼子擅长使用炮火,射程远。所以你们最好能靠近他们,然后用上什么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等等,毁灭炮火。嘿嘿,南方的人难道个个都是练武奇才?

最后就是表达一种乐观的态度,只要我们努力,还是有希望扫遍鬼子无敌手的。

老曾看了信,估计也哭笑不得吧。


漫画版曾国藩

但此时老曾的处境也是十分尴尬。

他带领的湘军,主要任务是剿灭太平天国。刚好在收到信的那天,太平军也送了老曾一份惊喜——占领了徽州。

老曾左右为难,白头搔更短。自己这边业务进展十分不顺,总部那边有需要资源,若是把人力物力调上去,这边项目肯定完蛋。这事不只是在考他的忠诚度,也在考他的职场智慧。

踢皮球

怎么办?老曾写了一封回信给咸丰帝。

信上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是向咸丰问好,十分想念和担忧皇帝。

然后表明自己得知此事十分悲痛的心情。老曾说听到洋鬼子逼近北京,我真是“神魂震越,痛愤天地”,就是说我的魂魄都震惊到飞了出来,我悲痛愤怒的情绪连天地都知道了,而且泣涕如雨,我的眼泪鼻涕就像雨水一样,哗哗直流。

这事不管要不要去支援,向老板表明你的态度和立场是非常必要的。

紧接着就来说正事了。老曾说“东望吴越,自恨君威不振。”这吴越就是太平军的主要地盘,我这局势越发严重,坦白自己的难处;又说“惊闻君父非常之变”,我恨不得我会分身术,一个北上救驾,一个留在南方叛乱。

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方案,让副总经理——鲍超带兵救驾。不过这路途有点远,鬼子离北京城不过几十里,可湘军离北京有五千公里,往死里赶也要三个月,估计去到那也就是去打扫一下现场了。

这封信的意思就是:老大,您好自为之,小曾我是没得办法了。


曾:老大,我也没得办法

学会说“不”

网上流传着一句职场金句:要敢于对别人说不,学会拒绝比妥协更重要。

而职场中更高境界的人是用肯定语气表达拒绝。


来源:网络

老曾写的这封信,没有对北上支援说不,而是表明分公司任务的艰巨和重要性。同时分析北上支援的利弊,把拒绝的意思表达明了,洋鬼子要的是大清的金子,而太平天国要的是大清的命。

孰轻孰重,咸丰帝是知道的。

就这样,曾国藩把这皮球踢回了北京城。

1860年9月20日,曾国藩又收到了咸丰帝的第二封信,信上安慰老曾:“你还是别北上了,扫清太平军,才是最紧要的。”这说明了咸丰帝在冷静思考之后,知道利弊轻重,与曾国藩想法一致。

有意思的是,按照大清邮政的速度,这封信应该是9月5日从北京发出的。而此时曾国藩的那封回信却还在路上。

说明了并不是因为曾国藩的信才回的,而是大清王朝此时最在乎的是它的命,也就是大清王朝最在乎的是内部阶级矛盾,而不是外部的民族矛盾。

于是,咸丰担心曾国藩不好表态,干脆又发一封信,主动让他别北上,叮嘱他放心。

曾国藩的职场智慧体现如下:

首先是向老板表明自己为公司好的态度和立场;紧接着站在公司整体的角度分析利弊得失,解决问题,聪明的老板一看就懂;再者就是面对不合理命令,要学会拒绝。

记得在某本书上是这样评价曾国藩的:内清而外浊,内方而外圆的非典型清官。

曾国藩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依然能在腐败的朝廷中混得风生水起,这不能不说老曾有着一套圆滑的职场法则。但同时,曾国藩还能名垂青史,是因为他的圆滑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五柳女士


感谢你阅读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