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
位于山西五台县台怀镇,
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寺庙上百,僧侣上千。
历经七代,发展至今。
僧自青黄佛教出,人自五湖四海来。
法于此交相辉映,心于此归一向佛。
五台山佛教建筑,
装饰部件皆为艺术瑰宝。
彩塑悬塑,各代雕塑。
浮雕线刻,各色石刻。
柱额栏枋,多以彩绘点缀。
诗字碑匾,都为皇帝亲笔。
五台山佛教建筑,
结构布局皆为传统延续。
木结构,轴对称,大平面。
看屋顶,现等级,显尊卑。
五台山香火鼎盛,游客信徒络绎不绝。
殿内光线弱,却有百盏油灯闪烁。
进殿空间窄,却有长队在外等待。
我不愿入内,便站在远处静静地看。
我看见僧人在寺庙一隅,背靠立柱,双腿盘坐。
一本经书持于手中,嘴里轻念,眼向远方。
我看见信徒从山下到山上,身磕长头,口念经咒。
拍不掉的灰尘,抹不去的倦容,挡不住的虔诚。
我看见熙熙攘攘的游客,三五成群,跟随导游。
双手合十,依次入殿,却也不知自己拜的是何方神圣。
五台山是传统的佛教圣地,
加一点点世俗的烟火气。
法鼓山,
位于台湾新北市三界村,世界佛教教育园区。
依山傍水,坐北向南。
注重教育修行,文化发展。
宣扬和平共修,心灵净化。
法鼓山佛教建筑,
外观,
色调素雅,建材现代。
随山势起伏,建竖向结构。
内探,
油灯香炉不再,巨型佛像消失。
人造光源在上,简洁佛像在前。
参拜面积增大,禅位数量增加。
诵经念佛静坐,冥想参悟静心。
法鼓山佛教建筑,
运用建筑元素表达佛家理念。
大殿之前,一水相隔,好似人生此岸彼岸。
顺梯而上,登顶回望,好似尘世芸芸众生。
法鼓山离台北市有一定距离,
我辗转到达。
正值元旦假期,许多人举家前来。
老人们坚持上山,期待参观。
孩子们不吵不闹,紧跟家人。
没有人抱着急切的心情寻求庇佑,
而是给自己一个接触佛法的机会。
不慌乱,不盲从。
用耳听,用心悟。
法鼓山是新型的佛教园区,
专注宣扬佛法,追寻心灵归属。
当崇拜被敬畏和感恩取代,
人们也许能更加喜悦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