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批判“无冕之王”观点?《新民丛报》为何停刊?

一、11月14日

事件一:1936年11月14日,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发表了斯诺采写的《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会见》的报道

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11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28年9月来到中国,从此与中国人民结下不解之缘。1936年6月3日经宋庆龄介绍,斯诺前往陕北进行采访,历时4个月。在陕北,斯诺会见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共产党及八路军领导人,并对根据地的工农群众指战员进行广泛采访。1936年11月14日、21日,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发表了斯诺采写的题为《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会见》的报道,在中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11月15日

事件一:1938年11月15日,国新社迁往桂林

国新社在范长江、孟秋江、胡愈之等的积极筹备下,于1938年10月20日在长沙正式成立,并得到国际宣传处的同意,成为国民党统治区公开的、合法的新闻通讯社。在“长沙大火”后,1938年11月15日,范长江得到当时也在长沙的周恩来的指示,将国新社与“青记”迁往桂林。国新社迁桂后,11月21日挂出牌子开始工作。范长江任社长,孟秋江任副社长,黄药眠任总编辑,工作人员有任重、张狄刚、于友、高咏等几个人。大家不辞辛劳,克服困难,任务完成的很出色,使国际宣传处十分满意。之后,国新社又根据共产党组织的指示,扩大业务,开展对国外报纸的通讯服务。

三、11月16日

事件一:1801年11月16日,《纽约晚邮报》创刊

1801年11月16日,汉密尔顿与威廉·科尔曼共同创办《纽约晚邮报》,汉密尔顿是该报实际的领导人。1800年,共和党领袖杰斐逊当选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从此联邦党便一蹶不振。为了扭转联邦党的颓局,汉密尔顿便邀请威廉·科尔曼于1801年杰斐逊就职之前创办了《纽约晚邮报》,科尔曼成为该报的第一任主编。在此后的30年中,《纽约晚邮报》一直都是联邦党的主要喉舌。1934年,《纽约晚邮报》改名为《纽约邮报》,1942年成为煽情性的小型报,直到今天仍在出版,是美国历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2001年,该报隆重庆祝创刊200周年。20世纪末,由于经营困难,该报几经倒手,最后终于为报业巨头卢珀特·默多克所具有。

四、11月17日

事件一:1942年11月17日,《解放日报》发表专论《给党报的记者和通讯员》

专论要求新闻工作者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树立“人民公仆”思想,批判资产阶级新闻学关于“无冕之王”的观点。文章明确宣告:“我们党报的记者、通讯员绝不能像资产阶级的记者、通讯员那样自称为‘无冕之王’,我们老老实实自称为公仆。我们是党和人民这个大集体的公仆,我们不是依照个人兴趣和个人利益或少数人的利益办事,我们老老实实为党、为人民办事。”

五、11月18日

事件一:1948年11月18日,《周论》终刊

《周论》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部分著名自由主义教授创办于北平,编委成员有雷海宗、朱光潜冯友兰等。1948年1月16日创刊,1948年11月18日终刊,共出版43期。面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周论》主持者如同其他多数自由主义者一样,一方面不满国民党统治,另一方面又反对采取革命行动推翻它,而希望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加以改造。创刊号的社论提出追求“和平革命”的民主政治,《周论》以高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尤其注重对青年学生的引导。刊物内容主要有社论、专论、特写、青年园地四大板块,在1948年“五四”期间出版了“青年苦闷问题专号”(第一卷第17期)刊登了朱光潜、陈友松等教授专门论述青年苦闷问题的文章,其目标在于引导青年正确对待社会现实问题。刊物还出版过“大学入学考试问题专号”“大学毕业生出路问题专号”等,都由知名教授撰文。这些内容对于解除青年学生的思想苦闷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事件二:1988年11月18日,台湾“新闻局”宣布开放卫星电视KU频道

1993年8月,台湾“立法院”正式公布实施“有线电视法”,有线电视播送系统正式纳入合法管理。1997年5月31日,台湾“立法院”通过“公共电视法”,1998年7月1日,非商业性的公共电视台(简称“公视”)正式开播。此外,台湾“新闻局”1988年11月18日宣布开放卫星电视KU频道,台湾观众可以直接接收日本NHK卫星电视节目。

六、11月19日

事件一:1861年11月19日,《上海新报》创刊

《上海新报》是外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商业中文报纸。该报创办的目的是为商业贸易服务,推动洋行的商业发展。内容以商业信息为主,版面开始固定,第一版为广告,第二版为中外新闻,第三版是广告及船期表,第四版是商业行情及机器图说,每条新闻上均加简明标题,用头号活字排印。读者只看标题便可知新闻的大概内容。

七、11月20日

事件一:1928年11月20日,《红旗》在上海出版

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出版的《红旗》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1930年8月15日与中共中央宣传部创办的另一份通俗报刊《上海报》合并出版,改名《红旗日报》,仍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李求实主编。1931年3月改名《红旗周报》,1934年三月终刊。

事件二:1937年11月20日,华侨报创刊

《华侨报》最初是《华侨日报》的澳门版,由时任华侨日报社长的岑维休派编辑赵斑斓、雷渭灵到澳门创办。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该报积极宣传抗战,新闻时效和出版时间都比当地报纸快,很快赢得了澳门读者,报纸发行量迅速增长到1万份,打破澳门报纸发行的记录。1969年赵斑斓购买了全部股份。澳门《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侨日报》分家,独立发展成为澳门规模较大、发行份数较多的报纸之一。

事件三:1907年11月20日,新民丛报停刊

1903年2月,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邀请赴北美游历。在此期间,康有为对他与革命派交往十分不满。12月,梁启超从美洲考察回到横滨后,《新民丛报》“言论大变”,连续发表文章反对革命,公开提出与共和“长别”矣,后期的《新民丛报》不遗余力,鼓吹“君主立宪”和“开明专制”,对日渐高涨的革命运动则极力反对。并酿成了与革命派《民报》的报刊大论战。由于逆历史潮流而动,《新民丛报》在论战中惨败,不得已于1907年11月20日出至第96期后自动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