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翊群:听古筝“金钟奖”获得者讲他成才的故事

一早收到古筝金钟奖邓翊群惠赠音乐会票和短信:“老师早上好!10月22日晚在东艺演奏厅有一场我的作品独奏音乐会,届时老师有空的话想请您来莅临指导!”感谢邓,期待音乐会圆满成功。

邓翊群:听古筝“金钟奖”获得者讲他成才的故事



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已经落下帷幕,回顾这次比赛,自2017年11月21日上午复赛开赛,经过半决赛,直至26日决赛,6天3轮10场连番比拼,48位选手全力拼搏,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第一时间得知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邓翊群摘得桂冠,我迫不及待地找到了他,请他谈谈自己的成才故事。


名教授“借琴”

邓翊群出生于山东曲阜,5岁开始学习古筝,应该和大多数中国的琴童一样,始于爱好,终成专业。

九十年代末,他第一次在家庭聚会中见到了堂姐表演古筝,从那时起对古筝产生了兴趣,并开始了习琴之路。

古语云:“学者必求师”,每个学习者从“不知”到“知之”的路上,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导。

“我就是在学琴路上始终遇到了好老师,如韩秀英老师、赵林老师是我在山东老家的两位老师,她们使我对音乐开始了懵懂和兴趣”。


说到父母,邓翊群的父母在孩子学琴的道路上一直非常严厉,哪怕是在刚开始学琴时,平时每天也“逼”着儿子练习两到三个小时,周六周日则要达到每天六个小时,当然,小时候的邓翊群和其他琴童一样,在打骂中度过了幼年时候。

“赵林老师家在济南,因此为了陪我学琴,每周母亲都要陪我坐两三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来到济南上课,因为我与母亲都有很严重的晕车症,因此4、5个小时来回的车程就让人倍感煎熬,但即便是这样父母带我仍旧没有落过一次古筝课,风雨无阻。”

在邓翊群九岁时,因为学习成绩开始走下坡路,考试一次比一次糟糕。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邻居家的姐姐到他家里做客看到了邓翊群在练琴,当时她正在上海音乐学院读音乐学硕士,在看完他的演奏后说了一句“音乐感觉还不错,何不尝试一下考音乐学院附小呢”?

这句话仿佛点醒了邓翊群的父母,没多久后父母就带着邓翊群开始正式踏上了去上海的求学之路。


经人引荐,邓翊群的父母来到上海后拜见了两位上海音乐学院著名古筝教授夫妇——何宝泉孙文妍,两位教授对这个少见的学习古筝的男孩子一见倾心,很是照顾。

何教授还特意为邓翊群考学挑选了曲目,孙教授则无偿借给了邓翊群一台古筝,替换了原先从老家带去的“破琴”。

考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两年里,邓翊群开始跟随王蔚教授习筝,王教授也是对他极其关爱,并且注重整改他业余学习期的基本功以及手型。

附小的两年也是邓翊群开始从业余学生慢慢转变成专业学生的两年。

“直到2005年我遇到了对我最重要的一个人,祁瑶教授”,“我是祁瑶老师任教之初的学生,可以说是和祁瑶老师一起经历诸多挫折,共同成长起来的,这让我们之间的情谊更加固若金汤、坚不可摧。这样的师生情仿若一坛酿制千年的醇酒,醇厚香浓,令人心醉。”


然而,邓翊群刚见到祁瑶教授的时候非常胆怯,但是渐渐地因为祁教授的开朗和善解人意,也慢慢打开了邓翊群自己的内心。

从专业角度上讲,初中到高中的六年,是邓翊群专业质变的几年,在这几年中,祁教授带着他参遍了所有的重要大赛,无论在大大小小的演出和比赛上,祁教授都能做到尽最大可能去听邓翊群的演奏并且为他总结。

“老师暑期加课从未收过我一分钱,2008年的文华奖比赛祁老师甚至还陪我备赛,一同吃住练琴,我也算挣了一口气,拿到了比赛少年组的第一名。”

被比喻“载重卡车”

祁瑶说:“邓翊群的收获源于他的刻苦。他把别人吃饭、休息的时间都用在了练琴上,大量的练琴使他的手变得粗糙不堪”,说到这里,祁老师不无感慨,“从小六起到我这,他几乎没有放过假。大家戏称他为‘赛王’”。

邓翊群也笑着说,自己是逢赛必去,把能比的赛都比了。

这么多年来从CCTV到文华奖到金钟奖,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让邓翊群越来越坚韧。

“祁老师经常笑着比喻我是20吨载重卡车,说我很有耐受性,其实我知道祁老师忍受得比我要多很多。所以我的今天,其实就是祁瑶老师对我尽心栽培后的成就。”


说一个趣事吧,邓翊群记得附中时一次比赛前,暑期刚上完专业课,那天要打包古筝飞机托运到西安。课后祁瑶老师叮嘱他说“现在是11点,你抓紧时间在我琴房练一个小时,12点再拆下筝码装琴打包,我先回家了”。

听到了老师的叮嘱邓翊群信誓旦旦地打了保证,老师关门走后他实在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每天八小时、长达二个月的暑假无趣痛苦练琴终于可以随着飞机飞走了!!

20分钟后,琴房门突然被钥匙打开了,祁老师手里端着给我买的盒饭出现在我面前。此时此刻我正神采飞扬地地拿着扳手,地上铺着琴袋,一旁散落着19个拆下来的琴码....

一顿臭骂以后我又重新按回了原位,戴上指甲开始练琴,而我还在担心杀过一次回马枪的老师却再也没有回来。


进入了本科后邓翊群自己慢慢也觉得长大了,对好多事情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大学时期的前两年他深深地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感觉对音乐的感触变得少了,专业不进不退很迷茫。

也是受到老师的鼓励和影响,邓翊群开始拿起笔写音乐,学打谱。

他把自己的困惑和失落,曾经快乐和不快乐都写在了自己的音乐中,虽然写的不成熟但凭他自己对音乐的一些理解还是得到了不少的知音。

作品得到了肯定,也让邓翊群在演奏上变得越来越坚定和自信,他重新开始努力练琴、组织参加了霄飒筝团、钻研各个民间流派、四处访学各地的名家老师。



大四那年,邓翊群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举办了个人的名为《定风波》筝独奏专场音乐会,音乐会还入选了首批上海音乐学院“音才助飞”计划项目,得到了大力支持。

音乐会获得了成功,几首邓翊群的创作和改编的作品也呈现给了观众,得到认可仿佛使他感觉压抑的内心得以宣泄。

创作的体验也改变了邓翊群原先对古筝的看法,同时在读谱和舞台诠释中也让他自己增长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与信息。

音乐是每个乐者最好的心灵伴侣,孤寂内敛的人能通过音乐向他人诉说那些深埋于内心的情感。


邓翊群自幼便十分内向,不善于表达,但通过学习音乐,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他将自身的情感寄于音乐,用自己的思想操控双手,在琴弦上‘谱写勾画’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绝妙之音。

音乐是用来表达演奏者心音的一种方式,无关于技法和曲目。正如舞者通过肢体舞出别样意境,歌者通过歌声唱出千般情愫,而乐者则是通过曲调奏出了自己的心语。


比得奖更重要的是

为准备此次金钟奖古筝比赛,每一位选手至少需要准备7首作品,不亚于一场音乐会的体量。无论是否全部在这个舞台上进行了展示,大家都看到了她们才华的闪耀,看到了无限的梦想与希望。

历届金钟奖,无论哪一个门类的比赛,总有选手不断成长,不断历练,不断突破自我;从入围复赛、半决赛,到拿优秀奖,获铜奖,摘银奖,终于问鼎金奖。

也有人毕业了,工作了,依然不放弃,继续挑战自我;有的人圆梦,有的人却因为时机,因为年龄,渐渐消失了面孔。但是他们每一个人身上所具有这种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都令人感动,而这也是金钟奖的重要价值所在!


说到今年的金钟奖,邓翊群说“这次我有幸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也是我个人第三次金钟奖的奋战,从高一到研二,时间跨度八年,我时刻在想我还能给别人什么样的音乐体验,这些年我是不是能把自己的进步展现给观众和评委,这也是我参赛的基本想法。”

在半决赛中两首自选曲目邓翊群都选用了上海本土的作品,一首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作曲家李磊的《醉莲赋》,一首是他自己的《定风波》。

有人当初评价“这种选择无疑是一种冒险,因为上海曾经是古筝发展的领军之地,并拥有大量的优秀筝作品被全国广为推送,但近两年来古筝大量的作品都诞生在北京,这次的选择是避开主流的一些名气较大的作品,而去选择了较为冷门的作品”。


对此,邓翊群回答说,我坚定地认为我选择的作品绝对是好作品,只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人去演奏、去演绎和总结,更何况还有他这么一个“业余作曲家”的自我创作,在观众以及评委对作品的认知度上,自然不占优势。

但是邓翊群和他的老师都认为在一个全国古筝演奏的赛场上,演奏和发扬光大“我们上海作品本身就应该是一种作为上音人的责任和本能”,因此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邓翊群还是决定“赌一把”试一下。

在作品的演奏层面上,邓翊群尽力地去让自己大胆地去构想、小心地去建设。所谓大胆地构想是不受拘泥于任何演奏范本的约束,最大限度地展现出完全自我的表达。

小心地建设则是让自己在演奏的同时也回归为一个聆听者,审视自己的音乐演奏是否能让观众、听众来接受甚至被打动,如果一味地宣泄自己心思情绪,而不注重观聆者群体的感受,也未必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不断地推翻再次改善雕琢之后,原本感性的表达也看到了音乐的理性客观一面。这也是邓翊群经过最后这次比赛收获的经验之一。


不得不提的是,这方面的认识与教导他十二年的祁瑶的教学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祁瑶经常强调:“首先要让学生从心底里热爱音乐,第二是要让学生明白你对他的要求,并在音乐的要求和寻找中成就他自己。老师之于学生,与学生之于听众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祁老师经常对他说:“你在实现老师要求的同时也实现了你自己。你与听众的关系也是这样,听众实际上是在听自己,你在奉献音乐的时候应该让听众成就他自己。你与听众彼此互相成就,这才是演奏的最高境界。”

邓翊群说祁老师的教育方式使他学会了不断思考自己的演奏、不断思考音乐的本质。

祁老师曾从古希腊先贤的名言中受到启发,她说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先天的,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说学习就是回忆的过程。

她认为,一位优秀的导师应该善于唤醒学生内心的东西,并帮助他们明确目标,在这个充满个体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他们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


课余,邓翊群经常与祁瑶讨论一些有关音乐本质的问题。在音乐的世界中,他徜徉、留恋、徘徊、思索。

在老师的影响下、在自己的不断感悟中,邓翊群越来越喜欢思考。

当问及“思考”的内涵时,邓翊群若有所思而又意味深长地说:“在音乐上、专业上都思考过很多。每一个专业人都应该去体会音乐本身。激情澎湃的演奏、技术和熟练度只是一个方面,冷静的思考是演奏的另一面,思考关乎到一个人音乐审美的高度。”

邓翊群对古筝演奏流派、对各国音乐和各演奏专业门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说:“古筝只是众多音乐门类中的一种,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她真正进入民族音乐教学体系才几十年,需要博采众长。我对民间的和正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演奏家们都很感兴趣,他们身上有很多非常好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总结。我愿意广泛吸收民间和世界音乐中的‘养料’来丰富自己的音乐素养,充实自己的艺术思考!”


汤良兴与邓翊群

除了演奏,邓翊群还醉心于创作。他2016年入选学校首批“音才助飞”人才培养项目,并在贺绿汀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名为“定风波”的个人演奏音乐会。

音乐会中的《定风波》一曲是由他自己创作的作品,作品在今年9月“全国优秀筝乐作品”比赛中获得三等奖,这是该比赛中演奏专业参赛者获得的最高奖项。

邓翊群回答到:就像祁瑶老师经常跟我讲到的一样:演奏音乐不能只是一种,而音乐也不是只有正反两面,在你理解了正反两面之后,你再演奏出的就是音乐的第三面。

继而,邓翊群还说,作为演奏家也应当时刻辩证自己,没有哪种演奏是绝对优越或是绝对不入流的,关键要看自己怎样去体现和改善。



古筝之于邓翊群而言,更像是他生命的一种归属。音乐对于每个乐者而言,尽管略显局限,却几乎是他们的全部。

他们不同于其他学子,所学的内容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单一的,对于演奏家来说,只有乐器才能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寄托。

筝者的一勾一抹、一滑一颤,将那婉转优美、沁人心脾的筝音传达到听者的心境,亦沉其于乐者的脑海。

世间任何事物都有与其相通的其他事物,邓翊群也对此表达了赞同的观点,他认为古筝与其他很多乐器都是相通的,至少在民族音乐中是这样的。

金钟奖赛后祁瑶教授仍非常严厉地告诫邓翊群一定要总结经验,不能自大松懈!并且还要把专业录像拿出来分析和不断回看,荣誉都是过去的,实力才是永远保证自己不被历史大潮吞没的唯一依靠。祁老师的教诲让邓翊群深信不疑,并永远铭记。

《彝族舞曲》


越声/文 邓翊群/图 黄真/编辑

本文刊登在《琴童》和《小演奏家》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