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记者 韩荣君 通讯员 曲乐瀚 樊鹏琳
洛宁地处豫西山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革命战争时期孕育了李翔悟、温旭阳等一大批革命先烈。今年来,洛宁县紧盯洛阳市委“151”工作举措,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探索形成“红色文化研学游+运营”“历史文化寻根游+运营”“非遗文化体验游+运营”的文化旅游运营模式,为乡村运营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传承红色文化 催生乡村运营新路径
按照“红色文化研学游+运营”的运营模式,洛宁县对李翔梧红色教育基地进行改造提升,制定“五红二馆一故居”总规划,着力打造全省叫得响的红色文化研学教育活动阵地。目前,李翔梧红色教育基地已被河南省命名为“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是洛阳市第五个、县区第一个省级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已接待354批次近37000余人参观学习。
挖掘历史文化 构建乡村运营新格局
洛宁境内有标志中华文明渊源的“洛出书处”“仓颉造字台”“伶伦制管”等众多根源性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之源、文字之源、音律之源和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洛宁县围绕“三源文化”,规划打造洛书文化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区综合体,建设洛书文化产业园、洛书博物馆、乡愁博物馆、洛宁故事园、永宁书院等,将玄沪河道、神龟山、大豫山生态文化林和洛书文化路等自然景观串珠成链,以洛书文化为魂,建成集文化体验、主题游乐、田园养生、休闲采摘、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通过乡贤返乡创业,创立本土公司吸收运营人才带动集体参与,推动乡村文旅全面发展。截至目前,示范区综合体累计接待游客14500余人,旅游团队80余家,带动罗岭乡贾沟村、讲理村、前河村、罗岭村共4个行政村,惠及810户农户共计3356人。
体验非遗文化 带动乡村运营新发展
深度挖掘“三彩陶艺”“剪纸文化”“面塑文化”“竹艺文化”“饮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三彩陶艺“爱和小镇”,在小镇内举办“当日艺术展”助力乡村教育的做法,被中央电视台高度关注并跟踪报道;在上戈“金果小镇”内,吸纳民间“剪纸文化”“面塑文化”传承人等众多文化元素参与,打造“金秋苹果采摘节”;流转集体闲置资产,打造“竹梦小镇”,整合竹艺文化、竹笋宴席、豆腐工艺制作、民间美食豆腐宴等,采取“运营商+村集体+农户”的运营模式,发展集休闲度假、文化探秘、康养旅居、亲子旅游、研学教育为一体的沉浸式体验小镇。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来源,洛宁县以乡村运营为抓手,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力打造集产业支撑、文化融合、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宜居为一体的特色农文旅融合乡村示范县,全面夯实乡村振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