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邓华落难时,坐在角落里参会,秦基伟:请首长到主席台就座

在开国上将中,邓华是极为出彩的,不管是军事素养还是领导能力他都能名列前茅,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前林总的一句话最能提现邓华的水平。

本来预备入朝的13兵团司令员是黄永胜,这也是林总的爱将,与林总的私人关系更好,黄永胜指挥作战也有一套,但林总还是力主把兵团司令员换成邓华。

当中央首长问及原因时,林总回答:黄永胜‘有些弱’,比不上邓华稳健。这个评价非常可观,到了朝鲜战场后,邓华表现出来的能力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最初邓华作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配合司令员彭老总部署作战方针,成绩特别耀眼,尤其是第五次战役,邓华提议“口子别张得太大,不要企图一起围上打,必须实行分割猛插,然后一块一块吃。”这次上级综合考虑后,没有采用他的方法。

但事实证明,邓华的意见才是正确的,第五次战役我军虽然歼敌8万多人,但自身也付出了对等的伤亡,还出了一个惨痛的180师。彭老总事后都懊悔: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

1952年4月彭老总因为身体原因回国治病,情况好转后中央考虑到朝鲜半岛运动战阶段已经结束,当下的战事规模邓华足以应付,所以彭老总就留在了国内,邓华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这是对他能力莫大的信任。

后来邓华组织了秋季战术反击、上甘岭、金城等多次著名战役,用实力逼迫美国人坐在谈判桌前,最终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1954年10月末,这时朝鲜平息战火已经年余,局势渐渐平静,中央便将邓华调回国内,改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不久东北军区扩编,按城市名字命名为沈阳军区,由邓华出任首任司令员。

半岛激战时东北是志愿军的大后方,让邓华在这里坐镇,实际上也是准备好了若美国撕毁协议,我们能随时再过去支援!

种种人事任命,都可以看出中央对邓华的重视与信任,可惜的是,在1959年彭老总处于漩涡之中,而在朝鲜战场上与彭老总并肩作战的邓华,很清楚彭老总的为人。

邓华不愿意违背良心去抹黑,因此被定性为“彭的人”,不久便被解除了军职,去往四川担任副省长。

邓华这个副省长比较尴尬,毕竟先前的事有些敏感,他手上几乎没有什么实权,好在他人品人缘都不错,省委书记还比较照顾他。

在四川期间,他的心里是比较郁闷的,多次给组织写信申辩,可一直没什么作用,悲愤交加之下,邓华生过一场大病,原本120多斤,后来受到了70多斤,可想而知他当时的心情。

1968邓华接到通知,组织批准了他赴京参会的请求,这个消息让他极为高兴,就算仅仅只是旁听,但这也意味着他的身份已有所改变,离希望近了一步。

既然中央已经有了态度,地方上开会时也开始邀请邓华参与,当然,也只是旁听,基本上没有说话的机会。

邓华虽然没有了军职,但他在军队里还是很有威望的,成都历任司令员都前去探望过他,不过也仅仅是探望。直到1973年秦基伟复出工作后,邓华才得到了额外的尊重。

邓华与秦基伟在国内的革命时期并没有交集,红军时期邓华在红一方面军,秦基伟在红四方面军;抗战时期邓华在晋察冀,秦基伟在晋中;解放战争时期邓华在四野,秦基伟在二野。

直到抗美援朝,两人才有了共事的机会,1951年秦基伟主动请缨率领15军入朝参战,次年他在上甘岭扬名天下,打出了志愿军军威,打出了中国国魂!

这时的邓华是志愿军代司令员,也是秦基伟的上级,上甘岭能取得胜利,邓华也在背后给予了很多支持。当时美军火力封锁了志愿军的后勤线,想将食物、炮弹等物资送上去难之又难,邓华与司令部相关人员一直在组织人手,给前线阵地提供了足够的保障。

这次合作让邓华和秦基伟对彼此都有很深刻、很好的印象。

特殊年代,秦基伟也受到了冲击,被下放到湖南的军垦农场劳动,直到1973年才重返工作岗位担任了成都军区司令员,后来在一次会议上与邓华重逢了。

一次省里召开干部大会,邓华如往常一样选了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这是他1968年以来的待遇,他对此已经习惯,从来没有去争过辩过。这天秦基伟也要参会,他的秘书先到会场拿文件,离开时正好看到了邓华坐在偏僻的角落里。

这位秘书也是一名老兵,知道秦基伟最辉煌的一战就是上甘岭,也知道邓华是志愿军的第二任司令员、秦基伟曾经的上级,所以他回去后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首长。

秦基伟听后顿时心中有气,连忙赶往会场,然后走到邓华面前恭敬地行了一个军礼,握着邓华的手说:老首长,是一些干部没注意,让您受委屈了,请上主席台就座。

这份礼遇让邓华心中很暖,但他不希望因自己影响到秦基伟,就笑着客气道:秦司令,不用了,在哪坐着都是开会,我坐在这里也是一样的。

秦基伟哪肯依,拉着邓华就走上了主席台,然后半强迫地把邓华按在了座位上让他就坐在这里,服从安排。邓华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我想,邓华那一刻心情肯定很复杂,他自己是因为耿直导致受到影响,14年又有一个不怕被影响的耿直人给了他应有的尊重,这样的感情,很温暖,也很动人!

1977年邓华复出工作,终于又能穿上心爱的军装了,这一刻他等了很久。后来他们一家搬入了军事科学院宿舍后花园一号楼,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不过,他始终没有忘记落难时对他有过帮助的人。

他常常对自己子女说,自己下放后最感激三个人,其中有一个就是秦基伟。

都是重情重义不忘本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