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八市由来,中国宝岛,亚洲之心

台北市

台北市是台湾最大城市,台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位于台湾北部,故名。

台北,一名始见于清蓝鼎元所撰“纪竹堑埔”,略曰:“竹堑埔宽长百里,行竟日无人烟。野番出没,行人过此,视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经之地,其地平坦,极膏腴,辟田畴,可得良田数千顷。台北民生之大利,又无以加于此。”此文所指之台北,系指竹堑以北之台湾北部地区而言。光绪元年,清廷允许建台北府,光绪八年台北府城兴工,乃有专称台北城内为台北。1920年行政区域改革,首设“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

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台北市成为“省辖市”,隶属台湾省。1967年7月,升格为“直辖市”。

高雄市

高雄市位于台湾南部,是台湾最大的港口(高雄港)城市,总人口277万人。

高雄,原称“打鼓山”或“打狗山”,高雄,旧称“打狗”,又作“打鼓”或“西港”。原是马卡道族平埔族原住民的居住地、“打狗社”的所在地。其语称竹林为“takau”,后经汉人音译为“打狗”(鹤佬语音)。到了日治时期,将地名“打狗”转成与日语相似发音为“高砂”,然后又从“高砂”转化成“高山国”,后又演变为“高雄”。

1920年9月,行政区域改革,日本殖民统治者将地名从“打狗”改为“高雄”,还将该市划为“高雄郡高雄街”,隶属于高雄州;四年后废除高雄郡将高雄街改设为州属“高雄市”。此后,州、市与市、县政制多有变更。1945年设高雄市。2010年12月,高雄市县合并成大“高雄市”。现为“直辖市”。

新北市

现为“直辖市”。

台中市

台中,因位于台湾岛的中部而得名。为横向狭长形,地势由东面的高山向西跨越平原地带直达海岸线。人口1,543,436人(2006年)。台中市是台湾第三大城市。

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驻军嘉义的台湾北路营参将张国,发现南屯一带地沃水丰,于是着手垦荒,是台中开发的开始。1887年(清光绪13年),台中市一度成为台湾的行政中心。1920年首设“台中市”。

台南市

台南,位于台湾西南海岸,嘉南平原南端。是台湾第四大城市。台南旧名赤崁,简称南市,别称府城。因位于台湾南部而得名。

台南是台湾本岛最早开发的地方。明郑时期称为“承天府”,清领时改为“台湾府”,后来又称“”台南府」,从此开始有「台南」的地名。荷兰人占领台南,于大员港建立奥伦治城,后更名为“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并建“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

1661年,明朝将领郑成功收复台湾,将台南赤崁地区改为“东都明京”,并设“承天府”(即今赤崁城)。清代,清政府在台南设台湾府,为全台首府。1895年日军进驻开始其殖民统治,并设“台南县”,后改为台南厅。1920年改厅为“州”,州厅设立于州辖市“台南市”。1945年国民政府复改州为“县”,改“台南市”为省辖市。现为“直辖市”。

基隆市

基隆市位于台湾岛东北角,百分之九十五为丘陵地。基隆,旧名鸡笼。那是因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为凯达格兰族(ketakalan),格兰的谐音近似台语之“鸡笼”,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鸡笼,因而得名。又传说,是从「凯达格兰」翻译而来的。1875年,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名为“基隆”。1895年,日人占领台湾。1924至1931年,基隆升格为“市”,成为当时台湾第四大都市。

新竹

新竹,位于台湾西北部,三面环山,一面濒临台湾海峡。人口48.7万人(2006年)。新竹,旧称“竹堑”,原为道卡斯平埔族“竹堑社”的领地,因此取其译音;因为终年多风,又有“风城”之称,是北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当地大规模的开发,是从1661年郑成功入台令部属屯垦算起,主要屯田蓬山、后龙地区,势力广及竹堑。隶属天兴县,并置通事管理竹堑番社。1683年清政府时期,竹堑改属诸罗县。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厅治设于竹堑。光绪元年(1875年),淡水厅废除,竹堑城改称“新竹”并设县治。1920年9月合新竹、桃园支厅为新竹州,州治设于新竹郡。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1945年台湾光复,成立新竹县,新竹巿调设为省辖巿,新竹巿政府。

嘉义市

嘉义市位于台湾省西南、嘉南平原东隅,2010年末人口为27万人。嘉义,古名“诸罗”。其名由来有二: 一为“番语”社名之译音,荷兰人称之为Tirosen社,音近诸罗山社;一为取其东方“诸山罗列”之意。亦名桃城,以其古城形如桃而名,桃之尾尖,在今中央七彩喷水一带,市民惯称桃仔尾。

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反清,围攻诸罗城十月,后被镇压。1787年,清政府以城内人民协助清军有功,本着“嘉其死守城池之忠义”的宗旨,翌年11月初下诏,改称“诸罗”为“嘉义”。光绪13年,设嘉义县隶属台湾府。1920年,实施地方自治,嘉义成为自治团体嘉义街。1930年,嘉义街改升为市。1945年,台湾光复,嘉义市升格为省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