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焦虑吗?这有一本自救手册,你要吗?

焦虑充斥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焦虑。数据显示,在英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被心理问题折磨,其中每五个成年人中就会有一个遭受焦虑的困扰。

我曾在公交车上,听过几个好像一年级的小学生感慨:“哎,生活太难了!明天还要上学!”大家看,焦虑的覆盖范围之广,都波及到了一年级的小学生。更何况我们这些大人呢?焦虑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还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适度焦虑有益,过度焦虑有害。如果你属于后者,那么推荐给你一本书——《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可以帮你在焦虑的狂风巨浪中成功脱险。



《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的作者是安娜•威廉姆森,生命导师,心理咨询师以及NLP高阶执行师。她也曾是一名焦虑症患者,痊愈后她致力于消除大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羞耻感,帮助那些被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人们走出低谷,找回快乐的人生。

瑞塔•纽厄尔,临床心理学家,英国心理学会(BPS)成员,现在在英国赫特福德郡开办了私人心理诊所,为儿童、成人和家庭提供心理测评、咨询和治疗方案,帮助过许多受焦虑困扰的人。

贝丝•伊万丝美国插画师,漫画师,书中的有趣插画都是她画的。

一.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一种人类根深蒂固的“保护机制”,书中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种“保护机制”:如果你是一个原始人,身边充斥着危险,你去打猎的时候需要保持头脑清醒,除了关注猎物,还要关注其他部落对你的攻击。

那么原始人会做何表现?他很有可能身体紧绷,处于保护机制之中;两眼发亮,警惕危险;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变快,呼吸急促,身体会覆盖一层汗珠为自己降温;他的身体和精神都被唤醒,时刻做好行动的准备,可能是战斗或者逃跑。一旦危险解除,他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但是这个保护机制存在弊端,因为大脑无法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威胁,哪些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威胁。而且只要我们想象够清晰,焦虑就会被唤起。一段时间后,如果这种情况仍然存在,并伴随着担心害怕的感觉,焦虑就会加重。

我上学的时候对考试很焦虑,每次考试的时候都非常紧张,身体紧绷,呼吸加快,出汗,口干舌燥的,每次考完试后就恢复正常。但是每当想起考试,总担心自己考的不好,对考试很恐惧。我还时不时梦到自己在考场上拿着试卷,什么都不会,惊醒后,又开始陷入焦虑中。

二、社交焦虑

刚刚在某问答平台上,我收到了一个问题:设恐+被同事排挤,该不该参加公司团建旅游。看介绍,题主本就就是社交恐惧,也就是社交焦虑,性格内行,自闭,在公司没有朋友。国庆假期,公司组织出游,导致他焦虑症发作,因为他预想到了即使去团建,也没人愿意跟他一个房间,大家都会因为他而玩的不开心,所以他很焦虑,不知道如何处理。



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社交焦虑,这也是一种普遍的情绪,是一个人出于可能被他人评估的社交场合时,产生恐惧等不适情绪。典型特征是“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这件事过分紧张,受困于社交焦虑的人们会害怕自己在别人严面前够好,甚至假设别人会拒绝、批判自己。而且往往想法比较偏执和负面。

我也曾有过这种情况,最易触发我社交焦虑的场合有:家庭聚会,聚会上,长辈会围着我们讨论我们婚恋,结婚以及生娃的话题,无时不刻的在催我们朝着下一个目标迈进。然后就是参加婚礼,好多陌生人,我就会担心自己的表现是不是不太好,会不会给家人丢人之类的想法。现在想想真是庸人自扰,因为我发现根本没人关注我。最重要的是,你要记得,你的想法并不等于事实。

书里还提供了一些缓解社交焦虑的小建议:

1.扮演社交高手,假装自己是很善于社交的,投入到角色中,考验“演技”的时候到了,有时候演着演着,就成真了。

2. 准备一些谈话素材,需要的时候立刻拿出来活跃气氛。比如在饭桌上突然冷场,这时候拿出一个素材,把话题引导到别处,就可以解决尴尬场面了。

3. 逃离计划,如果觉得自己应付不来就逃离现场,找个借口就溜掉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公司老是聚餐唱K,我不喜欢太闹的场合,总是说给室友回去开门,她没带钥匙的借口早早溜回去。

三、改善焦虑的小建议

要克服焦虑首先要了解焦虑。焦虑是由三部分构成:想法、生理上的感觉和行为。我们可以先从想法上进行改变,挑战自己原有的想法。不要相信自己每一个让你焦虑的想法,然后勇敢面对恐惧。

心理和身体要互相配合,因为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关系密切。焦虑会导致生理问题:诸如失眠、情绪低落、身体不适等情况。我们都知道锻炼对于改善身体状况以及对抗疾病的好处。而且人体在运动时会分泌一种叫内啡肽的荷尔蒙,它让人感觉良好,缓解疼痛,减轻压力与紧张,提升睡眠质量。感觉焦虑就开始运动吧,哪怕只是走路。运动的选择有很多,爬山,游泳,瑜伽,跳舞,骑单车等等,总有一个适合你。

行为上就是要学会放松,让自己慢下来。

《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帮你克服焦虑的书籍,尤其在你被焦虑困扰时也可以能够轻松阅读的一本书,书中一些简单可爱的插画也很有趣儿。焦虑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是无法掌控它。通过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对抗”,能让焦虑回归常态,达到自救。如果焦虑很严重,一定要医生及时介入,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切实可行的专家指导,能让你正确认清焦虑,找回从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