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的国庆节,中国人都是怎么过的?

国庆节收到了女神告白?

李河新丨文

说起来,已经是多年前的事,那一年,我在一所重点高中读书,是一个性格内向、寡言的男孩。一天,晚自学下课后,教室里空荡荡的,夏丽坐在前排的座位上复习功课,出于无聊,我走到她的旁边向她借了本书。

回到宿舍,邻床的小军非找我下棋,我说想看看书,他手夺我书时,我手一扬,一张纸条从书中飘落下来,上面写的是:“因为有了你,我孤独的世界里便多了一种风景。”

小军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于是宿舍6个室友非让我坦白是哪个漂亮女孩给我写的,我支吾着,脸变得通红,那一夜,我没睡好觉。以后“老实头,心里猴”便成了大家对我的评价。

其后的那段日子里,我不敢和夏丽说一句话,课余时间里,几个室友都监视着我,消息传到班主任那,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开导一番。

联欢会丨作者供图

说起夏丽,她是我们班最漂亮、学习最好的女孩子。老师喜欢她,同学们也都敬佩她,用我们班男同学的话说:这辈子谁博得她的欢心,谁就是最幸福的人。

以后连着几个星期,我们宿舍的中心话题,就是关于给我传纸条的那个女孩,我也为室友没发现我的秘密而得意。

高考终于结束了,国庆节这天,班里举行联欢会。快要结束时,小军突然跑到台上说:“我提议,让阿新把谁送给他的纸条给大家说一下好不好。”

顿时,同学们都沸腾了,拼命的鼓掌,我站了起来,看看同学们,又往夏丽那边瞅了瞅,她跟同学们一样欢笑着,“同学们今天是大家最后一次团聚,我也不瞒大家了,那是我向夏丽借书时里边夹的一张纸条。”

话音未落,老师和同学们又鼓起掌来,都惊疑的看着夏丽,她红着脸急急忙忙的站了起来。 “ 不是的,不是的,这是个误会,那纸条上写的是我对书的理解。因为我喜欢看书,随笔写下,夹在看过的书页里”。

“哗”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起来,特别是我那寝室的几个“赖皮”老友,已笑的弯不起腰,这时班主任走到我旁边抱歉地说“原来对你的批评是错误的,这应该是一段美丽的误会……”

长大后参加了工作,也有了自己美丽的妻子,每当和妻子说起这段误会时,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前年,同学们聚会时,当白发苍苍的老师再次提到这段误会时,大家又会心的大笑起来。一段误会成了我人生美好的回忆。

是国庆,也是结婚纪念日

丽鹿丨文

1994年国庆前,我和领过结婚证将近一年的先生,在双方父母催促下,决定趁假期回老家举办婚礼。

当时我俩大学毕业后留郑刚两年,他的父母在豫南,我家在豫西。平时大家工作都挺忙,又都想在单位好好表现,不愿专门请休婚假,就商议把婚礼定在国庆节。

那是有情饮水饱的年代,流行裸婚。我们也一样,白手起家,连一间宿舍也没有,领过结婚证后,我依旧借住亲戚家里,他借住在爷爷那。

没有婚房,爷爷奶奶临时搬回了豫南,把自己住的不足50平小两房腾出来给我们用。

没租婚纱,结婚礼服是我自己设计的。在人民公园南面的百货大楼里,花83块钱买了一块杭州产的丝绸被面,拿到二楼楼梯拐角处的裁缝摊位上,请江浙口音的师傅为我量体裁剪、手工缝制了一件枣红色旗袍。

旗袍做成后,效果非常喜庆,前襟是大朵的牡丹图案,下摆是金凤展翅,后身处团龙镶边,穿在身上,合体舒适又引人注目。美中不足的是我个头稍高,旗袍长度受被面尺寸限制略嫌短些,没能如我所愿覆盖脚面,只到脚踝。

不过,工钱加上布料才花去98元,这种经济实惠又令我十分满意。先生的礼服,也选在这里缝制。

准备停当后,又电话征求双方父母意见,商定婚礼在十月一日那天举行。

国庆节前两天,我们一起到车站,分别后各回各家,他去南阳,我去汝州。

婚礼头天,两个哥哥也从外地回来“送亲”,我和十来个家人亲戚,分乘三辆桑塔纳,从家里出发,一路阳光明媚地南下。

对于我来说,赶去结婚的路途,好像是开启一场愉快美好的旅行。那时候还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服务区,更没有节假日的车辆拥堵,路上休息时,我和嫂嫂下车溜达,还接受了路边菜地里素不相识的农妇,递给我们解渴的新收获的青萝卜。

下午五点左右,送亲车队到达南阳市区,住在先生家提前订好的宾馆里。

第二天上午婚车来到,先接我们到他家里举行仪式,然后去宾馆给客人们敬酒。

脚踩近十公分高的高跟鞋,在他家跪地叩头拜天地、拜高堂,又在酒店一桌一桌挨个敬酒,我的双脚疼得好像踩在刀刃上行走的“海的女儿”。心里直羡慕外国电影中教堂婚礼的简单洒脱,一对新人宣誓过,便乘花车开启蜜月旅行。

没有去蜜月旅行。第三天一早,我和先生陪着从上海回来参加婚礼的大姑,去市区的诸葛庐游览了一趟。

第四天要去汝州娘家“回门”。秋高气爽,心情喜悦,我们就把200多公里路程,当做了蜜月旅行。

到了汝州,爸妈又要宴请宾客。我只好再穿上细高跟的婚鞋,像踩高跷一样,挨桌敬酒。等到酒席结束后,感觉自己的脸都笑得僵硬了。

在南阳的婚礼丨作者供图

按汝州风俗,新婚夫妇不能在娘家过夜,那天晚上我和先生住在姐姐家。第五天回到郑州,白天忙着上班,晚上继续宴请双方的同事、同学和朋友。累得我发誓这辈子只能结一次婚,因为结婚太折腾太累人。

当年的国庆假期,就这样在我们马不停蹄地奔波中,顺利欢度过去。

这个国庆,是祖国45岁庆典,作为国家的一分子,我也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从此之后,国庆节又多了一重特殊的含义,它成了我的结婚纪念日。

婚后第二年,我分到了单位新盖的一套75平左右的住房。装修一新后,请公婆从豫南来郑小住。一天,在厨房洗碗时,我听见公公在明亮的客厅里,开心地对婆婆说:“我们干了一辈子,也没分到这么好的房子,娃们刚参加工作,就赶上了分房,真不错!”

公公说的对,我也常常觉得生于70年代,是最最幸运的一代人。

那年国庆节上北京,我把同事弄丢了

王九云丨文

国庆节快到了,小孙女闹着要爷爷奶奶陪着她去北京逛逛清华,她一说国庆节上北京,我心里就发悚,想起二十年前国庆节上北京的尴尬事儿。

1999年国庆节,为圆老师们的北京梦,我决定趁着国庆节,带上大伙儿上北京。

那时还不时兴旅行社,火车也没提速,买了晚上九点半的火车票,预计早五点半到北京西站,正好赶上升旗仪式。

火车上人满为患,走了一站地,上来一个大男孩儿,挤到大齐身边说:“老大娘,您到哪下车?”大齐没好气地说:“到北京!”

大齐才39岁,平时就怕人家说她老,有人叫她老大娘,脸刷地红了。从此,大齐就荣获了“老大娘”的称号。

回家传开后,爱开玩笑的上司见面就叫她老大娘,她急了说:“那我要比你大一辈了!”上司即刻回道:“老大娘给老大爷点吃吧!”当然,这个笑话是后话。

到北京西站后,坐了一路到天安门,已是八点多了。我让大家在天安门西侧坐等,让男教师小杨、大齐与我一同去找旅社。

按以往的经验,旅社很好找,而且不贵。然而这次,家家门前挂着“客满”的牌子。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床位的,但我们人多住不下。

门口停放着两辆人力三轮车,车夫说他们的店空位多。我问在哪,他说十来分钟就到了。我们好像捡到根救命稻草,便坐上车去看。

走了十分钟又是十分钟,车夫总说快了,快了。路越来越窄,莫非遇到了黑店?

我和大齐交换了目光,耳语道,恐怕把咱拉到黑店了,或者被绑架。我们嘀咕的安阳话,估计车夫听不懂。我想,无论发生啥事,不能让车夫把我们仨拆开。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一家旅社,多人房间,一人20块钱。谁知办手续时,车夫要每人交30元的联系费,共600。

车夫蛮横无理,我大喊一声:小杨,拿手机,打110!车夫脸上瞬间掠过一丝惊慌。

其实我也是虚张声势。最后讨价还价,我们顺坡下驴,按每人十块给了车夫200,才办理了住宿登记。回到天安门,当我看到同志们焦急等待的目光时,眼泪哗的一下就涌出来了。

教师中,年龄最小的是小郭,在火车上我曾问他,假如丢了你,能自己回到安阳吗?他说能。谁知真的就把他丢了。

八达岭上的合影丨作者供图

第二天上长城,从八达岭下来已是傍晚,又下起毛毛雨,车来了,一堆人一窝蜂往上涌,我们上去一点人数,独独少了小郭!

有的说,小郭应该能想法自己回去。虽然有许多不舍,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我们在前门站下了车,突然发现小郭就走在我们前边!

原来在我们都挤不上前一辆车时,唯独他挤上去了。他说,好不容易挤上去了,我再下来?

第三天的行程是去大观园和世界公园。早上出发时,老刘眩晕症犯了……

这真是:

国庆节带队去圆梦,

找旅社泪洒北京城。

游长城走丢小郭子,

大观园老刘犯晕病。

三天里有惊无大碍,

成追忆笑柄后半生。

队长给每人发了一个米糠菜团子,但谁也不敢扔了

李恩义丨文

1971年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大约半个月后,对老百姓公布了事件经过。人们惊愕不已,一个毛主席的法定接班人竟然叛逃外国,这大大冲击了人们的思维定势。

恰恰前一年冬天,县教育局一个年轻干部,与乡下一个民办女教师搞婚外恋,他与妻子共同作案,将女教师用绳子勒死,埋在了家里厕所旁的猪圈里。后来破案,真相大白。

此事一霎时传遍全县,成了阶级斗争新动向,国庆节前夕将杀人犯正法。这样以来更加坚定了巩固阶级斗争成果的决心,大讲阶级斗争,引导人们开展忆苦思甜活动,被提到议事日程。

当年国庆,大队干部从公社开会回来,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国庆节搞一个特殊活动,以生产队为单位开展忆苦思甜活动。目的是不忘阶级苦,牢记阶级仇,比比现在生活的甜,从而激发人们更加热爱社会主义。

任务布置下来,生产队马上落实,有人从家里带来干红薯叶,有人找来小米糠,生产队不知借了谁家的黄面,生产队长派几个妇女把干红薯叶、米糠和少许黄面掺在一起,用手搦成菜团子,放在一家的大锅里蒸熟。

中午吃饭的时候把蒸熟后的菜团子,放在一个盛馍的柳条篓子里,㧟到了生产队院子里。生产队长讲了一番大道理,接着一个青年团员起了个头,唱起了社员早就会唱的《不忘阶级苦》歌曲。

低沉的曲调,如泣如诉的歌词一下子把人们带进苦难的深渊,年纪大的老头老太太,大概想起了自己在旧社会受苦受难的经历。眼睛里的老泪,扑簌簌往下掉。

队长宣布让每人拿一个菜团子吃,大家缓慢地走到盛菜团子的馍篓子前,拿出菜团子,极不情愿地吃起来。菜团子吃到嘴里,米糠唰唰响,难以下咽。

即使再难吃,也没有一个偷偷吐掉的。就这样在这年的国庆节,我们过了一个忆苦思甜的国庆节。

国庆,也曾是爆款名字

夏伶俐丨文

每逢国庆,我就会想到那个叫国庆的男生。他是不是国庆生的我倒不太清楚,不过叫国庆的,不是国庆前后生的,就是和国庆有某些联系。

这是个极聪明的男生,成绩很好。但是也有男生的通病,活泼好动,我还能想到他在学校时的一些轶事。

小学时,我们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大家都齐声跟着老师朗读课文,唯独他提出一个问题,小蝌蚪怎么能找到它的妈妈?因为青蛙都是长的一个样。这个问题难住了老师,由于他不停追问,老师的表情甚至有点窘迫。

那时候的冬天,学校的外面常有卖芝麻糖的,为了吸引人购买,卖糖人自制一个圆形的镖盘,买够一定金额,可以免费投镖,投中了,可以吃到免费的芝麻糖。

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正好用到圆规,一天上课时,突然听到老师让他站起来,然而老师的表情却是不气反笑。等老师举起他的作业本,全班都乐开了,原来本子上画着一个圆圆的镖盘,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圆规扎的孔。

原来,他在练准头呢!从此,他就有了一个外号:卖芝麻糖老头!

小时候,《霍元甲》这部剧热播,男孩子更是爱看。有一次课间,老师点名让国庆出来唱唱剧中的插曲,就是我们熟悉的《万里长城永不倒》,一堆老师和学生围着,他却丝毫不扭捏,一张嘴,嚯,还是粤语版的。

我记得他唱得十分投入,脖子上的青筋都爆了起来。只不过那时的他,是否在歌中体会到了家国情怀?

这个聪明的男生上了我们市里最好的中学,在我们那个农村初中是凤毛麟角。后来,听关系和他好的男生说,他考上了南方一所大学,现在,已经是教授级别的人物了。

60年大庆时,咱在北京的招待所看阅兵

李耘丨文

2009年国庆是祖国的60年大庆,当时儿子在北京上大学,国庆加上中秋有8天假,我和爱人决定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天安门看阅兵,顺便给儿子一个惊喜。

9月30日下午下班回家吃完饭,我俩就往火车站赶,过节人多车紧,也没有座位,没有座位就站着,反正七八个小时,天不明就到了。

在车上给儿子打手机说了我们的意图,儿子说你们这是开国际玩笑呢,国家阅兵这么大事,管得非常严,怎么随随便便就能看呢?!我说看不了阅兵就看看你。

当他听说我们已经坐上车了,就无可奈何地把电话挂了。

车厢里人挤人,有些是探亲的,有些是观光旅游的,还有一些和我们想法一样,想看看阅兵。不乏有些人开始泼凉水,说我们这些人幼稚可笑。

可是我们态度坚决: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我们的愿望实现了呢,哈哈!

坐夜车很困,但是大家兴致很高,一路有说有笑,没有睡意。天快亮时,北京到了。儿子在出站口接到我们,就叫了辆出租要去他的学校。

我们不上车,说在车站附近吃吃早饭,再往天安门那边溜达溜达就可以看阅兵了。

儿子说必须和他一起回学校,这是命令,没有商量的余地,如果不听话出了啥问题,他负有连带责任,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个时候的儿子已经不像儿子了,倒像一位执勤警察了。我们就这样一下车就被乖乖地“俘虏”了。

作者供图

在学校招待所看阅兵,和在家里看电视不一样,因为我们是在首都北京,在祖国的心脏上和祖国的心脏一起跳动着,那种激动、那种心跳、那种骄傲和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

党中央看着三军勇士整齐划一、威武雄壮的队伍和各种先进武器装备从天安门广场通过,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我激动地说:要是到现场看就更过瘾了。

爱人说:虽然没有到现场,但能在首都和儿子一起过这个60年大庆还是不虚此行。

国庆,我只想回农村老家重拾记忆

曹延召丨文

国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最让人惦念的还是那几天假期,那是唯一能和春节假期相媲的为数不多的长假。

经历过国庆假期景区的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见惯了高速公路上的车水马龙水泄不通,当别人问及我国庆小长假如何度过的时候,我总是淡然一笑:回农村老家放放风。

作为一名长期在外的农民孩子,故乡的山山水水,老家的乡里乡情,一如那碗香气四溢的胡辣汤,时不时总会入梦。

也罢,十一不去景区凑那个热闹,也不奔波在高速上给祖国交通添堵。避开假期两头的高峰,一张高铁票个把小时就跨省回到家中。

平时给娃讲的那些睡前故事,其实都是他爹儿时亲历的场景。

如今,带着他,把故事中的场景一一还原。地头那个潺潺小河还在,经历过清澈经历过恶臭之后,如今又变成了儿时鱼虾浮动的情景。

一根竹篙、一把纱网,慢慢实践着“紧推鱼慢推虾不紧不慢推蛤蟆”的祖传真谛。到丰收的豆地里走一走,看准一堆浮土的仓鼠洞,穷追不舍地把它的家给抄个遍,然后真的就发现仓鼠那个仓廪殷实的粮仓……

其实,在乡村振兴的今天,在举国上下欢庆“农民丰收节”的时节,到故乡久违的田野走走,陪父母干一场农活,和老少爷们喷喷空,给娃上一节实践课,给自己重拾一下童趣,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处女作”登上《国庆特刊》

张延伟丨文

对生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来说,是没有国庆假期这一说的。但对师生们来说,国庆节前后学校会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给枯燥的校园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1983年至1985年我上初中。国庆节前两天,学校里举办歌咏比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我们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等歌声震天响。

“十一”当天上午,学校还会奢侈地更换一面新国旗,全体师生齐唱国歌,仰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顺着碗口粗的竹制旗杆徐徐升起。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学校里办的“国庆特刊”。

图为示意

特刊与平时的黑板报不同,内容多是老师们抒发对党、对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由毛笔字写得好的老师用不同的字体誊写白色的油光纸上,再配些花花绿绿的插图,用浆糊一张张拼粘起来,几乎把学校礼堂那堵三十多平方米的山墙贴满,显得隆重又热烈。

初中二年级时,负责办特刊的是班主任吴老师,他对我说:“看你作文写得不错,给特刊写篇稿子吧。”因为身体原因,很少参加文体活动的我对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感到受宠若惊。

看着吴老师信任的目光,我难以拒绝,绞尽脑汁拼凑了一首《庆十一》的“打油诗”交差:“十一到,十一到,全国人民齐欢笑;红旗飘,花儿俏,祖国生日来到了......”

最终,这首“打油诗”经吴老师修改润色并亲笔誊写,与学校总务主任的作品并排出现在《国庆特刊》的醒目位置,令师生们刮目相看。

这篇“处女作”令我的学习激情一发而不可收,吴老师又悉心引导鼓励我参加各类读书活动、作文竞赛等,使我逐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增强了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人到中年不如狗,三倍加班费有木有?

张道均丨文

国庆节和中秋节通常挨得很近,而在农村,中秋节的气氛要比国庆节浓厚得多。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香甜的月饼,脆甜的柿子,还有我记忆深处最难忘的味道:“干饼”,有些地方也叫“焦馍”。

在中秋节的前两天,母亲都要精心地烙上几张干饼,增添节日气氛。母亲在和面的时候加入调料,把干净的花椒叶切碎,撒进面里,揉成团之后,再撒些芝麻,擀成一个个薄面皮,越薄越好。

在锅上炕焦炕黄,就可以出锅了,稍稍放冷之后,就被我们姐弟抢着分食了。面食的香味和芝麻、花椒独特的味道融为一体,又赋有焦、香、脆、酥的口感,使人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所以,那时候小孩子都是盼望着国庆放假,能够多吃一些中秋节的美食。

焦馍

1999年的国庆节很特别,中国第一次有了国庆长假,我也是第一次在电视机里从头到尾完整地观看了国庆大阅兵。那种震撼的场面让我只觉得背部的毛孔都竖了起来,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升起。

我想起了在同年的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我们的历史老师在教室的讲台上慷慨陈词的场景。

当他讲到“终究是我们太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欺负”的时候,他哭了,哭得像个一个失去了母亲保护的孩子。同学们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安静的教室听到了细碎的抽泣声。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祖国还不够强大,作为时代的接班人,我们的担子很重。

最难忘的是2001年的国庆节,那一年国庆节和中秋节是同一天,也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在武汉过的第一个国庆节。

那一年,学校举行了盛大的国庆晚会。那晚的夜空很美很美,璀璨的烟花簇拥着皎洁的明月。斑驳的林荫路上,走着三三两两的行人,寂静的看台上依偎着赏月的情侣,只有那草丛中的蝈蝈,不识趣儿地卖力“歌唱”。

晚会结束之后,我和我好哥们儿在学校门外的饭馆点了几个菜,要了几瓶酒,大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气概。可是我怎么也得意不起来,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喝醉。

哥儿几个坐在空旷的操场上,面朝家乡的方向,讲述着自己的过往。我只知道现在是农忙季节,我又想吃奶奶揽的柿子,母亲炕的干饼了。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同中秋节一样,我也没在家过过国庆节,一方面黄金周出行的人太多,车票难求,本人向来不喜热闹,所以也不想和他们对着挤。另一方面是国庆节上班有三倍工资,何乐而不为呢?

亲眼目睹了祖国母亲从50岁到70岁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也从少年到了中年,“人到中年不如狗”,仿佛我们有点跟不上祖国的发展节奏,唯有祈愿:国强民富。不说了,这个国庆节我还要加班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初白丨统筹

豫记·甄选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书微信

进入“豫记·河南好物群”,获取更多豫地风物。

(添加时请备注“豫地风物”)

THE END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salome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