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火燎原 韬光逐薮启灯明——在艰难中起步的三明电力事业

【来源:国网三明电力】

当第一盏灯,在沙溪河畔亮起时,三明从此走进有电的历史,这片“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绿色山城开始被灯火点亮,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份份泛黄的的纸张汇聚成一缕光穿梭时空,穿越岁月,记录着三明电力工业一个又一个历史时刻,再现了一代又一代明电人踔厉奋发的精神风貌,让我们铭记这些时刻,一起倾听那段尘封的故事……

三明电力工业发展史

三明,地处福建省西北部,自然概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在历史上,三明境域没有州府一级的行政区划分建制。“三明”这地名是1956年因三元、明溪两县合并而得名。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建开启了重工业基地建设的大幕,闽中的三明应时而建市,随后行政区划不断扩大。三明是中央苏区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也是福建较早成为“国家森林城市”的地区,享有“中国绿都”之美誉。

20世纪初,在闽西北的小城里,亮起一盏电灯,划破了这座小城沉寂的黑夜,也开启了三明的有电历史。只不过,谁也没想到,三明的电力工业发展史是由一个美国人揭开的。现在,让我们从上个世纪初开始,沿着时光隧道,去追寻那一缕缕电力之光。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当时,西方国家教会为了传教布道,在全国各地兴办了大量的教会医院。随着西方宗教、文化传入中国,三明永安也来了一个叫苏雅各的美国传教士,1918年,从南平到永安担任基督教会医院院长兼医师。苏雅各在永期间兢兢业业,用心行医布道,在介绍西医医药和护理人才及医院管理等方面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对永安医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其中不为人知的,是他曾经在三明有电的历史上写下过浓墨重彩。

1921年,苏雅各从美国带回了大量水利电力方面的资料。决心在永安建一座水电站的他,利用工余时间,四处奔走,与地方驻军、工商大户商议集资兴办电力公司事项。终于,在他的努力下,于1924年,成立了永安昭明水电有限股份公司,并在永安县南门外巴溪水碓兴建了闽西北第一座小水电站,电站装机容量25千瓦,以480伏电压向城内送电,再降压到110伏供给用户使用。虽然有了小水电站,但并不是人人都能用得上电。由于水电站发的电量有限、电价昂贵,只能勉强供城关部分店铺和部分较富裕的居民用户,而绝大多数穷苦居民和广大农民仍过着松柴照明的日子。

就是在1924年这一年,一位沙县籍商界人士——潘伊铭,也将办企的目光投向了电力工业。沙县商办有限电灯公司的成立,为三明电力工业发展史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沙县电力事业先驱者潘伊铭

潘伊铭,字立勋,人称铭发,祖上原籍南安,后迁长乐,1840年前后到沙县定居。潘伊铭15岁时以撑船运货为生,20岁左右因茶叶生意进入商界。1895年前后,在沙县开办铭发南货店,1903年前后在福州开办金裕铭庄,专营双凤商标茶叶。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海运不通造成大批茶叶囤积滞销,元气大伤后的金裕铭庄转做木材、笋干等生意。金裕铭庄代办的沙县、永安一带的木材、笋干,经沙西抵达福州,转口上海、天津等地,并销往东南亚各国,沙县笋干还曾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

潘伊铭因常年在外做生意,见多识广。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他,在大城市兜兜转转的过程中,看到了电力事业的大有可为。1924年,潘伊铭集股创建了沙县商办有限电灯公司,从德国购进一台23千瓦的火力发电机,创办了沙县最早的电力工业。

1927年末电灯公司与潘伊铭的典约书

1926年7月,卢部留守处主任程思海在尤溪县创办了城厢电光厂,发电供政府机关和几家大店铺及少数居民照明。为了保护这“星星之火”,1929年,发电厂改名为新民碾米厂作为掩护,晚上供电照明,白天碾米。

然而在当时那个局势动荡、军阀割据、狼烟滚滚的年代,三明电力只能在曲折中艰难前行。至抗日战争前,全地区只有3个县有电,其中永安巴溪水电站由于进驻该县的国民党“剿共”军队大量用电,拒付电费,以致被迫倒闭。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即日迁都,而沿海、沿江等战略前沿省份的国民党省政府,撤出原先省会城市,辗转于偏僻城镇、边远山区。“手提乡公所,身背区公所,小车推着县政府”一时成为沦陷区地方政权景观。1938年5月,日军侵犯福建沿海,厦门沦陷,7月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决定由福州内迁永安。

1938年,潘伊铭运往上海的四千多担笋干被驻守福州的国民党军队用于填塞五虎口航道,以防日本军舰入侵,数十万元的资本毁于一旦,潘伊铭从此一蹶不振。11月26日,潘伊铭兴办的商办电灯公司也因管理不善、营业失利而宣告倒闭,最终潘伊铭把电灯公司以签署买卖合同的方式估价卖给了省公用事业管理局,改名为福建省公用事业管理局沙县电厂。

1938年潘伊铭将电灯公司估价卖给省公用事业管理局的买卖合约

自永安成为福建省政府临时所在地后,沿海许多机关、学校、企业也纷纷迁到永安、三元、沙县等地,商业、工业、交通、金融、教育等迅速发展,发电机容量有限,负荷转瞬告满,发展电力已成燃眉之急。面对长期抗战的经济需要,在极为恶劣的战争环境下,1938年7月,福建省政府择定永安城关桥尾观音阁先建火力发电所,紧急施工,装设2台斯可达立式气缸柴油发电机容量各40千瓦,该厂同日开始对外营业。同年,将乐县建成镛光电厂,由12马力木炭机配15千瓦发电机发电。

1939年10月,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在永安第一桥附近建成了一座专烧木炭的煤汽机40匹发电机组30千瓦;11月福建省公用事业管理局沙县电厂装机扩大到60千瓦。1940年2月,永安电厂桂口水力发电所第一台132千瓦机组建成发电;同年7月,三元县也兴办了官民合营三元电厂,由30马力木炭机配45千瓦发电机发电。

1940年永安电厂桂口水力发电所第一台132千瓦机组建成发电

到了1943年,永安电厂已成为拥有4座火力发电所和1座当时为全省最大的桂口水电站的省属电力企业,火电装机总容量204.5千瓦,水电装机总容量264千瓦,所发电量供应永安城区和吉山用户,人均用电水平4.94千瓦时。1944年,大田县也办起10千瓦的京桂坑水电站。这是民国期间三明地区办电的鼎盛时期,到1945年,总装机容量达651千瓦,分布在6个县。

桂口电站机组值班照片

1940年建成的当时福建省全省最大的桂口水电站外景

然而好景不长,抗日战争胜利后,省政府以及沿海迁来的企事业单位相继迁返,供电负荷急剧下降,永安电厂的4个火力发电所和三元县梅列电厂机组都先后拆走。后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全区电业日益衰落。沙县、三元、大田等电厂都先后关门停产;永安电厂的桂口发电所1台机组损坏,无力修复,只剩1台机组勉强发电。到1949年,只剩永安、尤溪将乐、莘口等4家电厂,总装机仅179千瓦。

从起步到初现雏形,三明电力事业举步维艰。但星星之火,电光燎原,战火纷飞后留下的余光,必将成为一颗火种,伴随着新中国的曙光,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集聚、不断壮大,最终将形成燎原之势,照亮山城的每一个角落。

发展中的三明

三明新城夜景

供稿鸣谢:

文字 邱莹微

照片 林文斌

其余图片源于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