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幸运!——回首女儿的清华之路

养育孩子,常有出乎意外的收获——就如同你原本只是想用心地种好一棵小树苗,意料不到的是它居然长得这么好,或许将来就成长为参天大树。虽然,种的时候未曾想过要任何的回报,但一路走来,收获了与树苗共同成长的诸多快乐,这就是对园丁的最好的回报。

女儿于2019年5月、7月,以中山大学保送生资格分别参加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通过选拔,获得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国际商务双学位(DDIM)录取资格(至少一等全额奖学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硕士(MiM)录取资格。

2020年,女儿以荣膺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最优秀本科毕业生(纪念林植宣博士)等毕业,并入读清华大学攻读管理硕士。

在清华大学就读期间,自强不息,任学校互联网产品学会副会长、学院学生会年度负责人等社团职务,积极筹划组织学术交流及实践活动,获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金(二等)。在美团、字节跳动、快手、微软等企业实习期间,其出色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勤勉尽职的职业态度得到了主管领导的高度肯定。

在女儿有幸成长为“别人家的孩子”的过程中,不少亲朋戚友在送上美好祝愿的同时,也殷切希求作为家长的我们能分享点心得体会,以资借鉴。值此女儿将从清华毕业,结束学生生涯,走上就业、创业的新的人生阶段之际,撰写此文回顾孩子的求学之路,以及作为家长的我们的所思、所为、所得,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怀念。如能对读者有所启迪,更是善莫大焉。

一、热爱读书——一个令孩子终生受益的习惯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坚持读书,形成习惯,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可感受不一样的世界。

得益于太太从事教师职业在早教上的先知先觉,自女儿牙牙学语起,我们就着手指引她读儿歌、背童谣与古诗词。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东西,尽量使用中英文跟她讲,培养其语言能力,甚至把每天洗澡的十几分钟也利用起来。稍大一点,便着手教她认字。先用彩色图片认单字,再玩配对识字游戏。

女儿尤其喜爱听讲故事,我们就采用大人讲,她用手指着书本上的汉字,做到多种感官并用。这不但扩大了女儿的词汇量,同时也激发了她的好奇心与观察力。每当外出游玩时,女儿特别喜欢问这问那,看到不懂的字就发问。女儿一岁半时,已能背诵古诗词30多首。

读幼儿园时,女儿已经能阅读一般的少儿读物。上小学后,开始引导其阅读《读者》(我家每期必买)、《羊城晚报》等刊物。闲暇时刻,一家人各读各书就成了我家一道风景。

因喜好读书,善于思考,女儿从小就表现出了优秀的写作能力,从小学起就开始在《广东第二课堂》、《广州日报》、《广州青年报》等报刊多次发表文章。

女儿发表于《广州日报》的文章

2017年母亲节前,女儿通过公众号写了《母亲节|致我的大仙女》,从我太太的小升初“状元”、数学短板“忒短”到颜值“贼高”一路调侃,到最后“我会一直努力努力,成为一个让你,让老爸,让你们都骄傲的女儿”的正儿八经,亦谐亦庄的套路,看得我们是笑中带泪。

《致我的大仙女》截图

《致我的大仙女》截图

《致我的大仙女》截图

现今,一家人在一起,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说起“闯锅(祸)”、“兔(免)检”、“你是大人,我是小人(未懂‘小人’的含义)”等女儿幼儿期认错字、会错意的陈年旧事,就是一家人的欢乐时刻。女儿的儿时趣事,成了一家人的赏心乐事。

二、把优秀作为一种习惯——与优秀的人在一起,想不优秀都难

(一)越努力,越优秀,越幸运

习惯是通过一点一滴、循环往复的行为动作养成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养成良好习惯对孩子后续良性发展的驱动作用。

受益于早期智力开发,女儿自小就表现出优于同龄人的智力表现——博闻强识,思维活跃,善于表达。我们鼓励主动自发学习课内、课外知识,养成认真严谨、日事日结的学习习惯;倡导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作同龄人的领头雁。在小学、初中阶段,我们经常会给女儿灌输踔厉奋发追求优秀、追求美好人生体验的观念。每学期结束,在家校联系册上肯定女儿的成绩及指出不足的同时,都会把“将优秀培养成习惯”作为对孩子的寄语。

在我们的引导下,女儿在小学阶段几乎每学期都是年级第一名,获得广州市三好学生荣誉,凭借广州市小学英语竞赛一等奖、奥数(华罗庚金杯奖)三等奖两大奖项挤进广州二中初中部重点班。就读该班后,方了解到就读的基本都是奥数二等奖及以上的获得者,女儿当年如无市英语竞赛一等奖作为加分项,估计也无法进入该班。

在高手林立的该重点班,女儿真正理解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真正涵义。如数学考试,班里的牛人常规成绩是115+(满分120分),得满分是常事。女儿的最好成绩也就115+,差距明显。考试时,女儿还在想破脑筋解题,牛人已交卷,看着她嘿嘿傻笑——用时兴的网络语言讲是“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在数理化与同班顶尖同学相比,处于相对弱势的窘况下,女儿以勤补拙,通过加长语文、英语优势科目长板,缩小数理化短板,将综合成绩基本稳定保持在年级10名之内。但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如影随形,物理、化学考得好时,可进入前5名;稍有差池,就跌出前10。

作为二中的优等生,升中考前,女儿已作为推荐上本校高中重点班的重点人选预录取。高中阶段,在周边优秀同学的裹挟下,女儿继续成为二中诸多璀璨明珠中的一颗。期间,被评为广州市三好学生、广东省三好学生,多次获校级奖学金。

(二)越幸运,越努力,越优秀

但,期间孩子付出的努力也是空前的。高中阶段,自高二年级起,课室、饭堂、寝室三点一线就成为常规校园生活轨迹,一个月左右才能争取回广州市区的家里一次。

女儿在高二时曾以年级综合排名第一名的身份在全校师生会上作经验分享,她是这么描述她每天的在校生活的:“我在二中的每一天是这样的:早上,6:10起床,晨跑,与此同时,利用空闲间隙默背英语与语文;中午,在第五节后留在课室中自习到12:35;午餐,午休;下午,晚餐后在自习室自习到18:50,再回课室晚自修;晚修后,在课室中与高三同学一同自习至22:20,再回宿舍就寝。”“很多人评价道,这似乎就是苦行僧似的修炼路途。很多人会担忧,这样的日子都是为了学习,是否还有意义?诚然,当你选择踏上这条道路,你就要面对努力学习带来的苦累、疲倦……你就要面对许多次正午或深夜了,孓然一身走在校园路上的孤独。”

女儿的手写发言稿件,我一直珍藏着。据她讲,接到学校请她作经验分享的时点,到开会发言也就半天时间,发言稿是仓促之下赶出来(上面还有涂改液修改的痕迹),就是想啥说啥,忒真实。

女儿发言稿的一部分

女儿发言稿的一部分

我不时会看女儿的稿件,看着看着,眼睛不经意就湿润了。作为通过苦读实现跳出“农门”的我,深谙所谓的“优秀”,都是熬出来的,极度不易。

三、赏识孩子——尊重个性,给予力所能及的人生引导

(一)尊重个性,赏识孩子

“结婚,建立家庭,接受每一个出生的孩子,使他们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上存活下去,甚至还加以引导,坚信这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极限。”(弗朗茨·卡夫卡)——讲起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得不提起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的经典名篇《致父亲的信》(全文约2.9万字,是我见过的最长的信,没耐性无法卒读)。信中,卡夫卡向读者历数了父亲的暴戾、不可理喻,对孩子人格的无限摧残,使其一直生活在恐惧、孤独之中。由此,卡夫卡提出了接受孩子并加以引导是作为父母的“极限”的说法。

父女母子一场,本身就是缘分。看着女儿从呱呱落地的小人儿,一步一步成长,到目前发展成满腹诗书的励志女——一路走来,满心欢喜。

教育孩子,从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开始。女儿因识字读书早,相对同龄人更有“主见”。从上幼儿园开始我们就着重引导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决定精神,秉承“自由思想、独立意志”,引导她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利己利他等角度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除非是涉及到安全等的原则问题,都不会简单地限制她“一定要这样”、“不许那样做”。对孩子的良好表现,比如按照约定看完卡通片就关电视机,协助搞卫生等,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培养女儿的心得体会

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上,包括课外辅导上,尊重孩子的想法与选择,让她真正做感兴趣的事情。女儿自上幼儿园起至中学毕业,参加的校外培训屈指可数:上幼儿园时到广州市少年宫参加了1学年的舞蹈启蒙培训;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课余学习钢琴3年,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参加奥林匹克数学校外培训2年;中学阶段,仅在中考前参加校外理化强化培训2个月,未参加其他校外培训。与很多家长因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而赶集式带着孩子参加各类培训班、各类强化班相比,是少之又少。

对于女儿自觉意兴阑珊的项目,我们会尊重孩子的意愿与选择,如女儿在通过省音协钢琴8级考试后,明确表示不想再学了,更不想去冲击通过10级(最高等级)的考试。我与太太虽然也有些“行百里半九十”的惋惜感,但想起女儿对钢琴的不太待见,能修炼成业余水平也算修成正果,还是很愉悦地接受了闺女的请求。

在女儿学习奥数的两年时间里,因太太对数学有“恐惧症”,故不管是在家里辅导孩子学,还是到校外辅导老师处、或后期到市奥校学习,都是我一路陪同。

初始,我以为小学奥数只是加深了一些难度而已,没想到第一次做测试卷,自认数学优等生的我,也仅是考了60分左右,给雷到了:没有一定的数学天赋,孩子还真学不好。为了给女儿树立起攻坚不怕难的榜样,能及时为女儿解惑答疑,我也是前前后后把女儿学到的奥数知识都学了个遍,确保先行学懂弄通。

老岳父到我家看到我在书房里辅导女儿学奥数的认真劲,深表嘉许,后闺女保送上清华,老人家还拿这来说事,认为种下这穷究学问的因,必然会结成学有所成的果。不可讳言的是,被我初诊为未有数学天赋的女儿,在她那种不服输的拼搏下,奥数成绩走上了上升通道。高考数学以143分的成绩位列所在高中理科第一名,在中大岭南学院就读时高数成绩考满分,这确实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授孩子以渔,给其力所能及的人生引导

女儿小时候好胜心很强,跟她下五子棋、打扑克等竞技类游戏,输的多了,不高兴就挂脸上了,甚至还耍起了脾气。单纯跟她讲,爹妈玩这些游戏经验丰富,会算计,显然效果不强。因此,适当放放水,让她赢一些,增强其信心;同时,再给她讲解玩的技巧,博弈胜负的偶然性,应树立起向强者学习的理念,采用这种方法,孩子明显就较为接受的。后来,女儿社交圈子扩大了,接触的优秀的孩子越来越多,自然也就明白了“向强者学习”、“自胜者强”、“胜利是奋斗出来”等道理,逐渐放下了胜负心。

在培养孩子追求优秀的过程中,孩子在卯足劲追求进步的同时,在一个由拔尖的孩子构成的团队中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深刻记忆的一件事是:女儿在初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考砸了(满分120分,考了101分),知道分数的当天中午给我打电话,接通电话后,听到得仅是孩子伤心的哭泣声,约有1分多钟。

说真的,那一刻,确实有针扎似的心痛,猛然意识到孩子心理压力已超负荷了,必须采取断然措施为其减压。此后,除了在周末多带孩子外出休闲度假,放松身心外,更多的是开导孩子秉承“健康、快乐、真实、善良”理念,“凡事尽力而为就好,坦然面对不完美的结果”。此事,成为我家家庭教育史上的转折事件,从此起,我和太太关注女儿的身心健康远多于关注其成绩。不是成绩不重要,而是与身心健康相比,成绩没那么重要。寄语也由原来的“将优秀培养成习惯”改成追求生活本真——“健康、快乐、真实、善良”,鼓励孩子允许自己偶尔“躺平”——休养生息,学会接受不完满的结果。

在女儿获取复旦大学与清华大学保送“拟录取”之后,因女儿心中对复旦大学这一江南第一名校情有独钟,高考时因理综科目未发挥好,以致与复旦擦身而过一直耿耿于怀,故对到复旦求学有执念。为此,我专门通过微信写了一段长文向其晓明利弊。这是日志中所记载的当时所写理据:

“清华大学的录取,实属意外,没想到闺女居然有机会到国内最牛的大学读其热门专业的研究生。但也给闺女造成选择上的一时纠结,复旦大学是闺女自高中起就心仪的高校,且已拟录取她并提供至少一等全额奖学金。

对此,我给闺女的建议是:选择清华。以下是当时给她建议的理由(原话):

“1.站高:清华是中国第一高校,上清华求学,且读其热门专业,机会极度难得。姑且不谈你今后学业、事业上会因此得到多少提升、发展,仅是上了清华就足够你引以为傲一辈子的。(当然,还是以求真务实,博学、济世为目标)清华的资源是惊人的,不仅是校友,还有各种显性、隐性的特殊红利,如到各知名央企工作,仅凭清华毕业证基本就敲开了门。这种名校红利,以后你会体验到很多。

2.读管理较读国际商务还是更有利形成专业优势些。读大学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立足于职业发展,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出来工作后能形成自己的核心职业能力优势。因此,尽量提高自己专业的技术含量,不管是从事哪个方向的管理学研究,都争取学懂弄通,多钻研案例,学以致用。当然,在清华你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不管是校友、导师,还是同学,都是辣么强,也许会很让你谦卑,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才促使你成长得更优秀。另,必须尽快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改掉熬夜,多运动强化体质,确保良好的体质,祥和的心态,以保障自己今后走的更远,飞的更高。(这方面,老爸虽然不断努力,也没做好,没有发挥身教作用,故不敢于怎么去教育你,但还是希望你能意识到,努力去做到。人的一生,身体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选择!)”

我讲的理据,孩子听进去了。到清华大学求学,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融进去了。

身教胜于言传

我与太太常发自内心地跟闺女讲:爸妈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没经验,只懂得用心待你;肯定有不少事情没做好,请你理解。你的成长已远远超出我们的期望值,好比我们原本只是想用心地种好一棵小树苗,意料不到的是它居然长得这么好,或许将来就成长为参天大树了。虽然,种的时候未曾想过要任何的回报,但一路走来,收获了与树苗共同成长的诸多快乐,这就是对园丁的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