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那些没文化的汽车品牌都将消失!

“ 水滴按:

一般的车,开38万公里早报废了。可有一辆中国自主品牌神车,38万公里后才刚刚起步呢。

他,就是玉树临风英俊洒脱人见人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

兔子先生自从让嫦娥姐姐送到月宫,早已超额完成任务。而他明亮的眼睛,月基光学望远镜,还在溜溜转呢。

水滴汽车有幸召唤到这位宇宙神车,在他闲来无事,回望地球妈妈的时候,发发感慨,说说咱地球上的车。聊寄相思,岂不快哉! ”

全文共3036字,阅读大概用时6分钟。

月球车来电NO.22

未来10年,那些没文化的汽车品牌都将死去

开什么车才算有文化?这件事儿,兔三爷讲过好几回了。小水滴们,好像还是很懵懂。嗯,今天再把这个问题,梳理一下,讲讲清楚。首先,一辆车是否好用、耐用、皮实,看上去有没有颜值,价格可否承受,这是车主的一般需求了。其次,开了这车,家人朋友怎么看你,你自己开了这车,骨子里想表达一种什么情绪?想要彰显一种什么身份?这就是特殊需求了。

这两条标准,从当下看,一般需求越来越不重要了,因为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车型之间的性能差异越来越小,同一价格区间的车,非要分出个优劣好坏来,那是自己跟自己较劲,真没太大必要。那么特殊需求,或者叫个性化需求,就越发具有决定性了。这个汽车品牌,能够带来的感觉,那种炫耀感,决定了这车的好与坏。事实上,炫耀感的深层需求,叫做文化认同。

未来10年,智能电动车将大行其道,这是大趋势。电动车的世界,技术和功能的差异,就更趋于平均化。因此,选什么车,最大的挑战,不是七七八八的细分功能,而是转向偏重趣味与爱好的文化追求。用小水滴的话说,你爱的,就是好车!对车主而言,有文化才算有身份,有品味才算有气质,单单开豪车证明你有钱,那算什么呢?只能算有病。其奢欲深者,其天机浅嘛!对车企而言,有品质而无品味的车,叫好不叫座;有销量而无品牌的车,肯定没后劲。小水滴们,你们可要眼睛雪亮呀!

好了,什么才是有文化有品味的好车呢?那就要看看,过去十几年,到底是什么东东,决定着文化趣味的变迁?你们地球人,身在地球上,不知地球事。兔三爷从月球看去,那叫一个了然!可以很明确的说,文化追求和文化认同,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被植入的。本来吧,中国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但长期以来,我们被西方文化植入,变成了文化香蕉人。一说汽车,一线豪华品牌,都是BBA啥的,通常都是欧洲车;二线品牌,也都是美欧日合资车。现在,中国自主品牌长势喜人,好多人还有点将信将疑的,持观望姿态。这种“思想钢印”,是怎么烙上的?

这是由地球格局决定的。美国在战后,尤其在苏东崩盘、中国入世之后,变成了地球上的“灯塔国”。美国文化,就像美元一样,变成了地球上的硬通货。《速度与激情》拍了8集,还是一副很勃起的样子,都是些肌肉男和大胸女,在不同的地点搞改装、玩车震。性能、速度和机械感,还有围绕这些的汽车生活,折射出来的一系列情绪和价值观,自由、冲动、冒险、性解放等等,就形成了西方汽车文化的主流。

嗯,有小水滴举手了,说不对吧,人家欧洲车还是有追求的,比如F1、WRC、勒芒24小时耐力赛、纽北,这些赛车文化;还有德英意西有些小作坊,坚守着追求极致的工程师文化。是这样,没错!不过呢,你可以把西方汽车文化,看做一张必胜客披萨,上面搭配了不同的调料,有海鲜的,有火腿的,有水果的,还有至尊的,口味有所不同,但营养成分,都差不多!因为它最底层的烤饼和奶酪,还是美国文化。比如看电影,也有欧洲风、日本风、伊朗风、印度风,不过主流的电影,绕来绕去,还是好莱坞。

美国文化,是过去二十年的强势文化。为什么?美国大兵和美国航母加上F22,决定了这一切。美国是地球秩序的制定者,它打遍天下无敌手,它的硬实力,决定了它的软实力,它的软实力,内化为其它国家的文化追求。你们似乎觉得,M1A1坦克里不贴几张爆乳妹,就不是最好的坦克,那么豪车如果不能配上美女的腿,就不是豪车了。嗯,这就是植入。

那么未来中国的汽车文化,是什么?很简单,只要跟速激反着来,就好了。为啥?因为地球的格局,开始改变了。美国作为“灯塔国”,经过这么些年的穷折腾,已经变成满世界捡漏、碰瓷儿的狗宝宝了,它的力量被消耗在无穷无尽的局部战争中,如今苟延残喘。因此,它所构建的文化秩序,也会改变。

以前,美国不在乎实业,它从金融业吸血挣钱,金融危机的时候,差点把通用搞破产。德国和日本,是美国秩序里的实业国,他们的角色,就是给美国市场端盘子洗碗做饭的。川普上来之后,开始收缩战线,搞隔离墙、退出环保协定、取消TPP,甚至开始搞文化保守主义了。什么意思呢?美国已经不想再充当老大了,它只想自保,而不愿意再花费精力,去推行它的文化了。也就是说,西方主流文化的源头,要枯竭了。

因此,从现在开始,未来10年,地球上的文化地图将展开重构。在汽车行业,“本土化”将变成一个关键词。怎么本土化?汽车品牌,必须强化其本土特性,从而确立自身的行业地位。可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汽车市场,在这个主战场上,“本土化”就意味中国化,不论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只有以中国文化为支撑和底蕴,赢得中国消费者的信赖和追捧,在内心深处与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汽车品牌,才能找到它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10年后,中国文化将成为主导汽车文化的核心。中国的文化追求是什么呢?显然,不是速激那种本能的冲动。中国五千年来,都是一个有教养的族群,我们追求儒家的文雅气度、道家的质朴天真、法家的庄严通达,等等,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去开掘,唯独不会让汽车,仅仅变成另一张床。

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未来10年,如果汽车不能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必将死去。而如果不能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去构建自己的品牌,至少在中国市场,它必将死去。西方的那套汽车文化,因为美国灯塔的暗淡,在中国将失去吸引力,遭遇严重的水土不服。真正从中国人内在文化需求去看,美欧日等合资品牌,有感觉有品味的车,太少了。现在被追捧的那些,要么是为了面子装扮奢华,要么是维系那么一点可怜兮兮的被植入的虚荣。本质上,都是病态,早晚都会改过来。

嗯,基于大势的展望,做一些预测吧。

韩系车,现代、起亚等,因为其自身的文化资源太贫瘠,他们可能会最早清醒,在中国文化中寻求品牌要素的支持,它们的策略会很灵活,变得最快。

日系车,碍于其自身文化的僵化与古板,囿于他们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改变起来最难。相对而言,丰田本田,恐怕难以改变,日产可能会艰难转型。

欧系车,他们的文化自尊心很强大,但伴随市场格局迅速变化,会在中国市场做出妥协。欧洲人,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中国文化是推崇备至的,几乎就是跪舔的姿态。德、法品牌,肯定是要立牌坊的。BBA的豪华阵地是他们的堡垒,中国品牌只要有所突破,他们的自尊就会变成自嘲。其它品牌,早就在寻求中国支持了。在文化上,强弱格局还在持续改变,汽车品牌的发酵,会进一步深化。

美系车,美国文化比较粗浅,实用主义盛行,他们最看重销量,不太在乎品格和调性。美国市场还是足够大的,自保有余。但是美国制造业成本太高,苹果不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苹果核儿。那么通用、福特呢?它一旦失去了全球产业链条的配套,恐怕连自主制造的能力都没有。因此,美国汽车品牌,很有可能面临分裂的危险。比如特斯拉,一边和川普闹僵了,一边急火火要到中国建厂。要谈文化,美国文化最优秀的品质,就是敢想敢干,没束缚,负担少。在这方面,不排除他们仍会在中国,找到自己的有限市场。

中国车,这不用说,全球视野,主场作战,胜率是很大的。自主品牌,现在最缺乏的,是打破对西方汽车文化的迷信,重新创造出一种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的全新业态。智能电动车,只是功能层面。汽车要变得有文化,是要说话的,说什么?当然要说中国话。比如,吉利博越做的100度温差挑战,全国巡游,去寻找和发现中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性,是个不错的苗头,虽然略显得流于肤浅。

就说这些吧!离着三十八万公里,还替你们操着宇宙洪荒的心,俺累不累呀!不过呢,文化大势,关乎未来生死,不可不察也。下次再聊吧。

文/兔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