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国家根据全国建设发展需求,决定进行全国院系统一大调整,建立各种专门学科专业的高校和中等专科学校。我校就是由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建筑工程管理局创办的“西南建筑工程学校”和西南工业部新办的“重庆第一土木建筑学校”这两所在1952年建立的学校,于1953年春,由中央建筑工程部决定将上述两所学校合并建立“重庆建筑工程学校“而发展起来的。新校址选在重庆市教育文化区沙坪坝。学校受建工部和高教部中等技术教育司领导,开创了我校初始阶段的辉煌历程。
1956年成立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1958年10月,建工部教育局通知学校:“部决定将你校任务改为培养建筑材料工业干部的高等学校。校名为“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
此后15年间,由于建工和建材两部多次分合等缘故,我校校名、校址及办学层次发生过多次变化,学校师生也经历了严峻磨练。1958年,学校曾招收了硅酸盐专业学生,但次年7月,部教育局来电指示学校“今后向非金属采矿单科性学校发展”,决定撤销了硅酸盐专业。1960年又指示学校办成矿业学院。学校此前在1959年夏,按建工部规定,已招收了采矿专业大学本科生60人。在1960—1961年度,学校招收了非金属矿床开采、非金属地质勘探、非金属矿山机电、石棉与石棉制品四个专业的5年制大专生。但采矿专业大学本科生很快又按建工部教育局指示转往北京建材工业学院。1960年,根据四川省高教局关于大中专教育压缩意见:“凡1960年内新办的5年一贯制专科一律撤销”。我校5年一贯制专科一律改为4年制中专,专业包括地勘、采矿、石棉制品、机电、硅酸盐工程。1962年,建工部发出“关于部属中专学校更改校名的通知”,我校更名为重庆建筑材料工业学校。1964年11月,建工部决定我校与徐州技校合并迁往石棉县,改为半工半读类学校。由于徐州技校坚决抵制和1965年4月建工和建材两部分开,建材部教育处不同意我校迁石棉县,并于当年6月1日来文通知“你校迁校问题,今年暂不动,明年是否迁往石棉,待下半年再研究决定。”故搬迁石棉指令并未落实。到1965年9月,建材部才通知“按建工部原决定搬迁石棉,试行半工半读教育。学校应于明年二月搬迁完毕。”这时,学校也才正式动员全校师生开展迁校工作,并在66年3月基本搬迁完成。到石棉后,按照建材部指示更名为“建筑材料工业部四川非金属矿山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因校名太长,后被简称为“四川矿校”),并于1966年2月4日正式启用了新校名及印章(据“四川建材学院校史”p.124)。这里需要说明,在《西南科技大学校史》中把这次校名改变时间写成1964年11月,与史实不符。(文档记载的更名时间是1966年2月4日。这一失误也许是因该书要赶在当年接受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前出版,未能仔细查阅原始档案之故。)
1973年底,终于结束了学校多年曲折起伏发展困境。教职工们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经受住了在石棉8年艰难环境的锤炼,大家忠诚教育事业,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争得了上级支持,在1974年春搬到绵阳城东的一处建筑公司旧址建校,并于1975年5月7日更名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1978年我校升格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正式开始了本科教育历程。当年年底,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迁回北京本部。经国家建材局与四川省政府协商,以国家建材局购买方式将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校址交予四川建材工业学院使用。1979年春,学校主体迁往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校址,即现在西南科技大学本部西区。
1993年8月,国家教委批准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改变领导管理体制并更名为西南工学院。同意实行联合办学后的西南工学院由国家建材局和绵阳市政府共同领导,以国家建材局为主,与有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组成校董事会参与管理。西南工学院董事会随即正式成立。
1998年,国家决定对81所部属高校实行中央部门与地方共管,以省管为主的办学体制。西南工学院成为四川省管为主的学校,并由分管高校的副省长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当年12月末,绵阳市委决定将绵阳纺织、丝绸两所中级技校并入西南工学院的成人教育学院。
2000年,西南工学院抓住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正式启动的历史机遇,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成立了西南科技大学董事会。我校驶入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快车道。接着开始了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书写着学校快速持续发展的辉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