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立法院:建议先推双语教育

【综合报道】台湾发展英文、中文成为“双语国家”的论调又甚嚣尘上。近日,行政院拟推动“双语国家”政策。立院法制局报告,“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多有英美殖民历史”,社会存有英语环境,台湾宜审慎评估,若只是要加强英语能力,宜以双语教育作为政策目标。

综合中央社、台北《中国时报》报道,行政院长赖清德近日接受台北《经济日报》专访表示,明年将确立台湾“双语国家”的政策,台湾将成为“中文”与“英文”的“双语国家”。

根据立法院法制局9月的“推动‘双语国家’政策问题研析”报告指出,“官方语言”是所有官方场合与官方文书都必须使用的语言,也是公民和政府互动时的法定语言。由于台湾并未以法律明定官方语言,一般所称的“国语”(或华语),非法定官方语言,只是在实际上扮演着官方语言的角色 。

报告指出,目前立法院审议中的“国家语言发展法”草案规定,“国家语言”指台湾各固有族群使用的自然语言及台湾手语。但行政院也在立法说明强调,“国家语言”发展法所称“国家语言”,并非指官方语言。

报告指出,推动英语成为台湾第二官方语言,法制上应立法明定。但如此规定等于承认“国语”及英语为台湾官方语言,其地位将优先于其他国家语言,是否与“国家语言”发展法的目的相符,值得考虑。

另外,报告也指出,世界上以英语为官方语言者,多有英美殖民的历史,其社会上已存在以英语为沟通媒介的环境。台湾并非以英语为母语,推动英语为官方语言,宜审慎评估其政策难度。

报告指出,为强化台湾国际竞争力,让双语教育从小扎根,确有其必要性,但加强英语教学与推动英语成为官方语言,属不同层次的问题。如果推动目的只是要加强英语能力与国际接轨,宜以双语教育取代“双语国家”作为政策目标。

在此前台北市文昌、东新小学从去年就开始试办双语教学,无党籍市议员陈政忠认为应加快速度;台北市长柯文哲在本月初表示会向新加坡学习,并允诺3个月内提蓝图,并会增加教育预算。

台北市长柯文哲本月4日在台北市议会市政总质询时表示,台北市要成为国际都市,英文能力确实要加强,允诺会在3个月内提出双语教学蓝图,预算也会增加。(图片来源:中央社)

本月初陈政忠指出,据台湾《亲子天下》杂志调查显示,台北市的总体教育力指标今年重回台湾第一,不过,英语能力指标不佳。陈政忠进一步指出,台北市推动双语教学,获得家长、学生高度支持,但推广速度缓慢,目前仅文昌、东新小学2校试办,而校内有英语情境中心的小学只有12所,其中只有一间师资完整。

柯文哲则表示,台北市要成为国际都市,英文能力确实要加强,允诺会在3个月内提出双语教学蓝图,预算也会增加,以新加坡为标竿;教育局长曾灿金说,教育局已派人前往新加坡考察,最近正在写报告,会再将结果送交议会。

媒体:蔡当局“去中国化”绞尽脑汁

香港《大公报》曾评论称,蔡英文当局在处理岛内事务方面束手无策,“去中国化”却是绞尽脑汁。

至于台当局企图通过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而增强民众的英语能力,提升台湾的竞争力。这根本就是开错药方。台湾舆论指出,将英语列为“官方语言”和提升人民英语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增强语言能力,有利于个人的事业发展,这主要是一种个人奋进的动力和意愿。倘若没有这种动力来源,蔡当局即使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仍无助提升民众的英语水平。因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仍讲汉语、写汉字。

世界上一些地方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除了曾被殖民的历史因素外,还因种族多元,才把英语作为共同语言,便于沟通。但台湾汉族人口占95%,即绝大多数人都讲汉语,如此又有什么必要硬把英语列为“官方语言”呢?

自民进党蔡当局两年前上台以来,把高中语文课纲的文言文比例从45%至55%大幅降至35%至45%,而如今又图谋把英语“官方化”。这种轻中文、重英语的做法再次反映出台当局“去中国化”的心态。就算当局把英语作为“第一官方语言”,也无法消灭岛内的中华文化,也无法把台湾民众变成外国人,更无法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