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将军唯一女儿:官至政协副主席,年过90依然健谈

1940年5月,曾参加过临沂保卫战等诸多知名战役,并且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张自忠将军,在襄阳和鬼子战斗的过程中不幸牺牲,那一年,他才仅仅49岁。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全国,无数人都为这位英雄的牺牲而感到悲伤。

先生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必死”的抗日决心。

他早早便写下了遗书,上面写道:“为国家和民族而死,绝不有半点改变,希望大家共勉。”

张自忠

虽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张自忠在抗日过程中的表现是被全国百姓看在眼里的,而且就他个人而言,也与许多蛀虫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有着本质区别。

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目无章法,一妻多妾的情况时有发生,可战功累累的张自忠是个例外,他的一生当中,只有李敏慧这一个妻子。

他们育有三子一女,次子张廉静在1934年病逝。

在张自忠将军去世的时候,只有两子一女还在世上。

他的女儿张廉云,年过九十依旧十分健谈,虽是将门之后,却也把自食其力牢记在心中,能够自己解决的,绝对不会麻烦别人。

张廉云

张廉云深受父亲影响,也从未将“名门”挂在嘴边

张廉云出生于1923年,在她父亲去世那一年,她也仅仅17岁。

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家中大多殷实,张廉云家也不例外,在十几岁的时候,父母总是教育她:“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千万不要依仗自己的家庭,也不要因为家里有钱而到处铺张。”

在她的印象中,父亲在世的时候对他们兄弟姐妹几个都非常严肃,经常绷着脸,他在家庭教育中提及最多的话就是:“不要在家里蹲着,也不要去做衣架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张廉云有着别的小朋友未曾有过的压力。

张自忠曾经对子女们说过:“祖祖孙孙莫忘七七,你们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虽然张廉云和父亲的相处时间并不多,可他强大的气场一直停留在张廉云的心目当中,可能这也跟张自忠将军的老家是孔孟之乡,所以也非常注重孩子传统道德的培养。

在父亲在前线几战几捷的消息传来后,张廉云瞬间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她知道,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父亲会一直镇守在前线,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而他这封信中的温柔,可能是他知道,自己随时面临着最严峻的危险。

果然,这封信成为了张自忠最后对女儿说的话。

张自忠在短暂的一生中,最爱自己的女儿,因为信中还有一句话,叫“思家之心极重”,当张廉云将这封信读给母亲听时,李敏慧也陷入了沉默之中,她知道,丈夫是如此要强的一个人,如果不是决心赴死,怎么会写下这样一句话呢。

不久后,噩耗传来。

不过张家人虽怀着紧张的心,也大多以为这是误传,战争年代出现这样的消息也是十分正常的,比如李宗仁司令的家人就多次收到了“李宗仁将军去世”的谣言。

可是,当年5月,张自忠的遗骸已经被国军从陈家集抢了回来,战士们对于将军都非常有感情,连夜将他的遗体运送到了襄河岸边。

直到这个时候,张自忠去世的消息才终于得到了官方确认。

当遗体摆在面前,张家似乎天都塌了下来,那会张将军的妻子李敏慧的子宫癌也到了晚期,家人们不敢直接将消息告诉母亲,张廉云和兄弟只能在家中戴孝,只要是去医院,就会换上平时穿的衣服,生怕被母亲察觉。

不过,李敏慧的病情恶化日益严重,张自明还是说出了实情:“五哥牺牲了。”

母亲听到这句话,绝望地闭上了眼,身边的张廉云看到母亲如此难过,也哭成了泪人,夫妻二人可以在天堂团聚了,可剩下的孩子们又该如何是好呢?

按道理说,将门之后有所成就也是正常的事情,可对于张廉云来说,每一步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父亲在战场上牺牲后不久,母亲绝食七日而亡。

仿佛就在一瞬间,张廉云瞬间从“将门之后”沦为孤身一人,生活的重担一下就压了下来。

在战乱的时候,张自忠便已经通知过女儿和侄女,让她们暂缓来前线,随后,张廉云收到了一封来自父亲的信,信中张将军专门嘱咐自己的女儿:“大时代的女孩子,应该寻求知识,也该寻求经济独立,不要像你们哥哥那样。”

那会,张自忠最小的儿子只有6岁,李敏慧在意识清醒的时候将他托付给一位中将抚养,后来张卫国由周总理送往苏联,与朱老总的女儿以及张闻天之子等人共同学习。

回国后,他成为了天津燃料油公司的工程师,现在已经退休了,居住在天津。

而张廉云则牢牢记住父亲的遗训,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可却并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丝毫不理智的行为,过去的事情已经成为定局,父亲希望的,是孩子们秉持他的遗志走下去。

她捧起了书,刻苦读了起来。

终于她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考上了复旦大学新闻系,并且在1948年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

由于张姓比较普遍,张廉云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家世告诉过别人,外人也从来没有发觉到什么,关于父亲张自忠的英勇事迹或许已经成为她灵魂深处的一个影子,一直伴随她的成长之路。

因此,毕业后的张廉云像一个普通人般度过着自己的一生,她在北京自忠小学和北京小学做过教师,始终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奉献了自己完整的青春。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

张廉云有一个特别的优点:好学。

或许是父亲战死沙场让这个十七岁的少女有了不一样的冲劲,从那时起,她便将好学的特点完全展现了出来,在为祖国辛勤培养下一代的同时,她还研究起了医学。

所以,从1960年开始,张廉云女士在北京市教育局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便调任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办公室担任主任一职,后又兼任北京第二医学院儿科副主任一职,发展的非常全面。

不仅是张廉云,她的大哥张廉珍在父亲牺牲后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每天早上都会带着全家对着父亲遗像读三次家训,每次还会默思十分钟。

后来,他在解放前还任职于国家财政部门,个人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或许是祖宗的庇佑,张廉珍生下七个儿子在后来竟然全部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和张自忠的教育也有着密切关系,张家的后人全部把张自忠的训导牢记于心,始终没有发生改变。

他们,都没有受到特殊照顾。

张廉云最初是有接到特殊照顾要求的,不过她的个性十分要强,像极了自己的父亲,根本不愿意接受如此被照顾,她更加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医学上,她都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到了七十一岁高龄的时候,备受组织器重的张廉云还当选上了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

相对平凡的一生,却是不平凡的人生

在一代代民革人以振兴中华为使命,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做出重大贡献的时候,他们的政治品格和为民情怀也在不断散发着光芒。

此前,第一届民革榜样人物的名单中,便出现了张廉云的名字。

在个人简介中,她是北京市委会原副主委兼秘书长,同样也是政协副主席,这两个头衔,都是靠她自己的努力拿下的,在最后的介绍中,有一条“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之女”。

对于国家,她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北平解放前夕,她利用父亲的纪念基金在当地创办了自忠小学,这所学校除了教书育人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北平中共地下党员工作的秘密据点,也为活跃在当地的地下党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毕竟,没有谁敢动张自忠将军的故居。

因此,在北平和平解放以后,她理所应当地当上了校长,自忠小学更是延续到了今天,始终见证着国家的复兴之路。

现在,来到张廉云家中的客厅当中,还能看到几幅水彩画和蜡笔画,这些并不是什么名贵物品,而是自忠小学的学生们给她送去的礼物,客厅的墙上还挂着一张合影。

这张合影是1949年10月自忠小学全体师生的合影,按照时间来推算,当年的小朋友们现在也都是七十多岁的年纪了。

对于张自忠女儿的身份,张廉云非常自豪,却也从来不会拿这个为自己积累财富或名望。

在她的心目中,父亲是个从小就有抱负的人,自己和后代都应该向他学习。

张自忠的家境一直比较好,所以在七岁的时候便能进私塾读书,当他在考入济南法政学校攻读法学的时候,也看到了列强在中国肆意横行,那会的他便对身边的同学们说:“国家已经到了如此地步,我们还要守在案前读书,实在是让人不甘心!”

在那个暑假,他便不顾家人反对,和五位同学一起走向了参军之路,当时国民党的将领知道他们都是些富家子弟,肯定受不了前线的苦,便劝他们干脆回去读书。

时间一长,和他一同前往军营的同学们果然吃不了苦回去了,可张自忠还坚持在前线,打仗非常勇敢,所以提升得很快。

所有人都觉得张自忠是个非常严肃的人,可张廉云却说:“父亲不是这样的。”

当初张廉云的二哥因为感染伤寒不幸去世,那会他还不满十七岁,父亲赶回家中后,抱着他生前用过的物品大哭流涕,丧子之痛从此烙进了心底,他常常都会感到自责,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们。

那会,张自忠在是非问题上虽然严肃,可在生活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只要是有空回来,他就会询问大家的功课和学业。

后来,徐州会战结束的时候,张自忠曾给张自明写了一封信:吾一日不死,必尽吾一日杀敌之责。

他在此后的作战中越来越凶猛,多次率部重创日军,这些日本军人对于张自忠是又恨又怕,都希望把他给活捉了,手底下的官兵也对张自忠更加敬重,纷纷叫他“活关公”。

张自忠去世的时候,张廉云还未满十七岁,她也只知道,父亲当时中了七发子弹。

当年,父亲壮烈殉国后,重庆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哭拜英灵,延安各界有一千多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主席也写下了“尽忠报国”的挽联。

对于张廉云来说,父亲要求他做的,并不是去做出什么顶天立地的大事,而是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认认真真,能对国家有贡献,这就足够了。

如果和张自忠对比,张廉云的一生确实十分平淡,可如果张将军泉下有灵,一定会为这样的女儿感到自豪。

毕竟,张自忠的名号,在抗日这段历史中没有几个人能盖得过。

如今,张廉云已经有九十多岁了,可她并没有因为年纪大而感到颓废,依旧十分健谈,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她还专门前往老年大学学习书法。

在记者的心目当中,张廉云始终保持着精神奕奕,而且思维敏捷,十分健谈,这是几十年知识不断在脑海中升华的作用,很多社会话题,她都能够滔滔不绝的讲上几分钟。

老人也知道记者们的目的,她也会讲一些关于张自忠将军的故事,可很多时候都是和自己分开的,她很敬重这样的父亲,却不希望自己的身上沾满了光环。

张将军身上的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之中传给了自己的后代,他常常说:“要凭良心,求得安慰。”张廉云也是一样,她的一生当中,将自尊自强体现到了极致。

曾经为张自忠守陵十年的副官回忆道:“将军作战前都会写医术,打完仗就烧掉,最后一仗,他自知敌人凶残,便写了两封信。”

信中的内容,也时刻激励着张廉云,而且,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