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川岛芳子被以汉奸罪枪决,死后手中紧握一纸团,写着什么?

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对曾经媚日投降的汉奸卖国贼进行了严厉的清算。民国时期名噪一时的日本间谍川岛芳子李香兰几乎同时被捕,之后在长达两年多的羁押和审理中,有着中国名字的李香兰被证实是货真价实的日本人,厚道的中国人将其遣送回了日本,捡了一条命。

而以川岛芳子这个日本名字蜚声海内的爱新觉罗·显玗却始终没能拿出不是中国人的有力证据,最终被以汉奸罪执行了枪决。一代女谍虽死却不瞑目,验尸官在其紧握的手中发现了一张字条,字条是写给谁的?写的什么?难道真有什么冤情吗?

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让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我们不乏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铁肩担道义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袁崇焕等。但这些英雄都是基于汉这个主体民族的,至于其他的夷狄政权,比如西夏、辽、金等,虽然也属中国范围内的政权,但在其灭亡时却几乎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被人世代传诵,这都源于强大的汉文化所提供的文化认同和根基。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生活于底层的民众有相当一部分对于国家政权的更迭是麻木的,长期的小农思想禁锢了他们的思维,有相当一部分麻木的民众认为不论是谁来主政天下,老百姓都照常纳粮交税,国家在他们心中就是个虚无的概念。

这种思想还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全面抗战爆发,操着异国腔调的日本人大范围地开进中国,国人才意识到,原来中华大地上几千年来打来打去的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人,烧杀抢掠的小鬼子才是我们需要与之抗争的异己。也正是从抗日战争起,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理念开始被国人普遍认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抗日战争激发了全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共同意志,催生和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开始提出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矛头直指满清政府,很有些两百年来汉人反清复明”的意思。革命胜利后,由于自身实力的原因与清庭的代理人——袁世凯达成了妥协。

袁世凯则运用两面手法,胁迫小皇帝溥仪和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慈禧的侄女隆裕太后退位,交出了政权。清庭虽然当时已是日暮西山,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朝中但凡有个强势人物能压得住袁世凯,凭借着北洋系远高于革命党人的武装力量,谁革谁的命还很难说。但历史就是历史,革命就这样结束了,至少避免了流更多的血,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避免了中国的再一次分裂,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兵不血刃的革命壮举。

溥仪的逊位诏书明确了中华民国为清帝国的合法继承者,那么整个清帝国的疆域即为中华民国疆域。中国大地上的全体国民,不论汉、满、蒙、藏、回哪个民族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在那个纷乱的中国,这些从法理上明确的共识,在一般国人的意识中并没有形成很深的烙印,甚至于在外力的影响下,还出现了离心化的倾向。比如外蒙独立、溥仪伪满洲国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这一离心倾向的具体体现。

民国时期根据条约享受优待的满清皇室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遗存,溥仪带领着一班遗老遗少还坐镇紫禁城。期间张勋上演复辟闹剧,溥仪又短暂地重新复位,对于这种明显有违契约精神的事件清室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直到若干年后,溥仪才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此时溥仪和前清的那些丧失权力甚至起码生活保障的旧势力再一次掌权复辟的想法又空前强烈起来。以溥仪为首的满清旧势力卖身投靠日本似乎亦在情理之中。川岛芳子这个满清肃亲王的格格,以日本间谍的身份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似乎也带着某种历史的必然性。

川岛芳子本名爱新觉罗·显玗,又名金碧辉,生于1906年,是清肃亲王善耆的第14女,正统的清皇室之后。其父善耆是清太宗皇太极之后,是清十二个世袭罔替铁帽子王后人,曾被汪精卫称为: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其政治主张极力反对溥仪逊位,组织清宗社党力图阻止退位,后因其宗社党成员良弼被革命党人暗杀,导致这些惜命的达官贵人没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民国成立后,携5房夫人及38个子女退居关外,投靠了日本人。

希冀通过日本人的力量图谋复辟,期间也曾短暂地购买了军火、招募了一帮土匪,搞了点小动作,但无大作为。子女大多送至国外留学,去日本的居多。其中第十四女显玗等三个子女寄养在其日本友人川岛浪速家中。显玗因此取了个日本名字川岛芳子。

幼年时期的显玗深得其父善耆喜爱,这可以从善耆为其起的字“东珍”中可见一斑。1913年,辛亥革命两年后,6岁的显玗便东渡日本,住进了养父川岛浪速家中。与其同时寄养在川岛家的哥哥宪开、弟弟宪东一同就读于松本的日本学校。

显玗所在的松本高等女子学校仿西式学制,却打上了深深的日本军国主义的烙印。川岛浪速作为一名熟谙汉语和中国风土人情的日本情报人员,也对显玗进行了有关间谍情报方面的训练。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1924年,从小就长相白净的显玗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18岁大姑娘了。两年前,显玗的父亲善耆,在国内组织了两起未遂复辟后,几乎折腾光了家业,最后郁郁病死于旅顺。此时的养父兼监护人的川岛浪速已接手了善耆在中国的产业,在实质上全面承担了善耆一家当家人的角色。芳子的青春靓丽让60的川岛浪速犯了天下所有男人的通病,对养女起了邪念。

他先是找到宪开和宪东,语重心长地说起其父善耆是个仁义之人,而自己则是个勇者,如果仁勇结合生出的后代一定具有两者兼备的优秀基因,所以他打算纳他们姐妹芳子为妾。宪开宪东被养父的这套理论几乎惊掉了下巴,但寄人篱下的他们又能说什么呢,如果芳子愿意他们自然也无话可说。

而此时关注芳子的不光有比他父亲善耆还要大一岁的养父,还有很多英俊的日本小伙子对芳子也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当宪开宪东把养父的仁勇理论讲给芳子的时候,本来在芳子心中还算高大的养父形象瞬间崩塌。初谙世事的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养父不也是父亲吗,怎么可以娶了自己,还要生下小孩?此后她开始渐渐地疏远川岛浪速。

已经被芳子搞得淫虫上脑的川岛浪速,明白了芳子的态度,但他骨子里的禽兽本性如何能善罢干休?1924年10月6日,在家中只有他们俩的那个夜里,川岛浪速闯进了芳子的房间,强暴了她。

这天晚上,击碎了芳子作为一名花季少女对男人的所有梦想,也让她的性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开始变得暴躁、叛逆。第二天在妆容齐整地拍了张少女诀别照后,剪断了长发。这些变化让芳子的那些追求者们首先感受到了迷茫和不解。

原来那个活泼清隽的芳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动不动就不按常理出牌的异性癖,开始热衷于打打杀杀的男性运动。

很快那些幻想着风花雪月的男性追求者们渐渐地离她而去,芳子以其独特的方式屏蔽了一大批的追求者。然而大浪淘沙剩下的也不见得总是金子。一个有着强烈军国主义思想的极右翼分子岩田爱之助渐渐地走进了芳子的视线。他与芳子的交往无乎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浪漫,他更像是芳子军国主义思想从萌芽到定型的精神导师。

岩田主张缺乏资源的日本迅速占领中国的满洲,利用那里的资源迅速扩张担起引领东亚振兴的责任。这些军国主义的极右思想并没有让从小就接受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芳子产生排斥心理,相反她还很享受这种思想的洗礼,对岩田爱之助的好感也与日俱增。而以芳子的思想导师自居的岩田也感觉到了芳子对自己思想的认同,他认为芳子一定是被他的思想打动,爱上他了。他决定向芳子求婚,让她做自己的妻子和自己思想的终身倾听者。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思想论道与求婚在芳子这里完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刺激,论道只是思维层面的某种共识,而求婚则触动了芳子心中那块最不忍卒读的伤疤。其养父川岛浪速在不久前的那一夜施暴对她造成的创伤,因岩田的求婚而再度被撕开。

她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深陷痛苦的回忆不能自拔。岩田发现自己的求婚突然间又改变的芳子的行事风格,她越来越不可理喻。一次当岩田像往常一样到川岛家找芳子的时候,芳子竟然对他说,她不想活了。

此时岩田的耐心似乎也快被芳子磨没了,他把自己的配枪掏了出来,上了膛放到了芳子面前,说道:“既然你真的不想活了,这把枪或者可以帮得上忙。”自诩为芳子精神导师的岩田只是想刺激芳子的神经一下,并没有真的想让她去死。

然而让他大感震惊的是,芳子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迅速地拿起了桌上的枪,对着自己的腹部开了枪。枪声、中枪倒下的芳子、惊慌失措的精神导师、川岛一家人瞬间乱成了一团。

还好,芳子无意间对着自己打的这一枪并没有伤到要害,只是打穿了腹部。经此事件,理智的岩田发现自己还是离芳子这个异类远点,否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而芳子在家人的追问下也哭诉了养父川岛浪速那天晚上的暴行。

宪开和宪东也颇觉尴尬,此时父亲已经离世,他们给在国内的兄长宪立写信。宪立则劝告他们暂时不要与川岛浪速的矛盾公开化。兄弟两个后来先后离开了川岛家,芳子也搬去了鹿儿岛。

从记事起就生活在日本,并在日本接受教育的川岛芳子虽然因养父的强暴而对他充满恨意,但其骨子里对日本文化和军国主义那一套还是认同的。实际上成年后的川岛芳子更像是有着中国血统的日本人。

在川岛浪速的培养推荐下,日本军部谋划的间谍事件就有了芳子的身影。皇姑屯事件,关东军炸死了老谋深算不服管的张作霖。紧接着为了进一步侵占东北,又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

在这些事件中川岛芳子用其满清格格的身份,串联东北满人遗老遗少,发挥了一般间谍难以企及的作用,成为了关东军手中的香饽饽,川岛芳子的大名也逐渐被各方势力所知。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全境,为掩盖其侵略事实,积极引诱在天津租界的满清末代皇帝溥仪,让其出关“主持”满洲大局。此时国民党当局为防止其叛国也在积极争取溥仪,溥仪及其皇后婉容也在各方势力的密切监控下。

但不久溥仪被关东军秘密带到了奉天,而转运婉容的任务就交给了川岛芳子。芳子以女儿身和清室格格的身份为掩护,上演了一出友人去逝,在军统眼皮底下成功用一口棺材将婉容带到奉天的好戏。

取得溥仪和关东军双重信任的芳子,在伪满洲国成立后被任命为护国军司令,成为伪满洲国武装力量名义上的最高统帅。然而,好景不长,二十几岁的芳子年轻气盛,不甘心像哥哥溥仪一样做提线木偶,在任上时常擅作主张。被关东军冷落,护国军司令被免职,逐渐闲置起来。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此时的川岛芳子如一条冬眠蛰伏的蛇,嗅到了温暖的气息,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在日军发动的一二八事变以及之后与国民党投降派的“和谈”中,她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身为日方的头号间谍,其与军统头子戴笠也建立了某种默契。如果不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盟军在战争中逐渐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最终于1945年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或许川岛芳子的命运将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抗战胜利后,川岛芳子以汉奸罪被捕。尽管在她生命即将走向终结之际,她还在联络远在日本的川岛浪速,试图让其证明她日本国民身份。但这位昔日曾经给她带来无尽耻辱的养父,却拿不出或不愿拿出这块免死金牌。

川岛浪速在芳子不胜其烦的一封封求救信的催促下,终于回信告知她的所有证明材料都在关东大地震引发的大火中烧毁了,这封信最终掐灭了芳子求生的最后一线希望。

1948年,川岛芳子被以汉奸罪执行枪决,也是在这一年,川岛浪速也在日本的家中病死。川岛芳子极不情愿地结束了她41岁的生命,死后验尸官在她紧握的手中发现了那张字条:有家不能归,有泪无处垂,有法不公允,有怨诉向谁?

从这首诗上看,川岛芳子对自己的处境感到十分委屈,认为自己不应该落得这样的下场。但事实上,从皇姑屯事件到协助成立满洲国,川岛芳子于国人而言可谓罪大恶极,尽管这与她的人生轨迹有着莫大关系,但并不是她用来博取同情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