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品牌的两家不同门店】
花胶鸡,在今年内已流行有一阵子了。
一身红衣、怀里抱了个肥鸡的小姐姐见过吗?
对啊,知道在说谁呢。
凤鲜姐姐。最初还叫:一炉小凤鲜。后来也叫过:凤鲜姐姐港式打边炉。现在又叫:凤鲜姐姐花胶鸡火锅。这一茬接一茬,在一年内换了好几个叫法了。
去过凤鲜姐姐家好几处地方。最近去的两家,就餐时,点的菜品里,有部分类似,但感受又不同。来分享下。
探店对应商户:
(一)
凤鲜姐姐・花胶鸡汤火锅 ( 茅台路店 )
上海 茅台路476号-1
(二)
凤鲜姐姐 · 花胶鸡汤火锅 ( 延平路店 )
上海 延平路98-1号
【松板肉】
听这名字,有没有感觉被带到日料的境界里了?
就是这么叫的。就是猪肉。
在锅里涮一下,很快就能食用的款。
即使熟了,还透着粉莹莹的。
生的时候,看起来夹着白花花的油,再加上灯光打上去的效果,一眼就感觉是不是油腻腻还装粉嫩的肉肉?
在汤里滚几下,收紧了略变成加厚款。吃起来,感觉有些脆感,还真挺嫩的,毫无担心会有油腻感。
延平路店的松板肉出场,覆盖了一座冰山。38 元的价格,拉起一片来都显得很宽,大片,首次尝试感觉不赖。
延平路店的松板肉
到了茅台路店二次点击,装盘样式不同。十三、四片,是瘦身的窄体款。铺放着,都没能拉到盘子边缘。在这长条盘里的长条肉肉,显得有些寡。
茅台路店的松板肉
配了几片花瓣的浪漫,猪肉也越发显得又上了个档次。噢,是不是和最近猪肉涨价有关?
但,口感没变,还是一嚼,有那么个似有非有的脆劲蕴藏其中。
从食材的量来说,还是想念在延平路店的宽大版。
【玫瑰鲷鱼片】
肉质蛮嫩的鱼片,烫个些许时间就可以轻轻捞起了,大力搅和,恐怕是要嫩的碎开。
延平路店的鲷鱼片出场,也是冰山款。和同样占领了一个山头的松板肉摆在一道,分不出高低。望去,会像是两个蒙古包。
鱼肉纹理走向很是清晰。 P 的大长片,入口真的让人愉快。
延平路店的玫瑰鲷鱼片
在茅台路店的鲷鱼片,装盘可就精致多了。
姑且不论是否已达到了可生食的标准,除了没有配备芥末,确犹如一盒回旋了肉花花的鱼生。
噢!又被日料给带跑偏了。回来回来!继续继续!
切片讲究的不是薄、长,而是带着厚度的块块。烫一下就熟,吃起来又是另一种爽!
茅台路店的玫瑰鲷鱼片
美中不足的便是……从下单到上桌,等了五十分钟,期间问了服务员五、六次,后来连经理都出动了。
还打趣问过,是不是鱼在解冻?
要解五十分钟……那也算是被冻的蛮硬朗了。
等盘鱼片终于到来时,其他菜品几乎所剩无几。但也就在最后,连连空口吃了几片鱼肉,感觉到了鱼肉本身带着的鲜。这个意外、更好的感受,要好过在延平路店尝试到的那次。
两店,这份鱼片同样价,28 元。论口感和量,怎么都算超值。
【金汤锅 + 三黄鸡】
在茅台路店时,菜单首页上的明显位置,就标了排名老二:食神金汤鸡锅。
88元,内含一只整鸡。不含花胶。
而168元的食神金汤花胶鸡锅里,是含半吃河田鸡(类似农家散养培育的鸡的意思吧)、两根非洲黄花筒胶。
看到此处提示,千万别先急着骂抠门、小气。
不要洋盘啊! 88元的食神金汤鸡锅,可就是原先的招牌小凤锅啊!地位总是在的!不信,仔细看看菜单上的小字标注吧。
茅台路店的三黄鸡 上桌时整个已被加到金汤锅里
整鸡,在金黄色的汤水里泡着,就这么来了。
服务员当场拆解,手势非常利落,想必是经常操作的。可见有了新欢和田鸡,这个到如今也并没有被冷落。
三黄鸡虽然个头不大,肉质还是很滑嫩的。
弄个腿腿,也犹如双唇凑上了嫩模腿。
经理还帮着揭盖、撇泡沫,给舀了头碗汤。
在延平路店时,菜单上有 168 半只鸡的花胶锅底,但没有88的这款。
当时点过78的食神金汤花胶锅,含两段花胶,没有鸡。虽是同桌人少,光是汤和里面那么一丢丢的花胶,加上涮菜也感觉太单调了。于是加了20块钱一份的三黄鸡。
单独加三黄鸡,茅台路店没有。而加入了三黄鸡的金汤鸡锅,延平路店没有。
两门店的菜单设置,还是有些差异的。
延平路店的三黄鸡 是切分好了装盘上桌 自行加到金汤锅里(或其他锅底里)
延平路店的三黄鸡是切分好了装盘端上来的。卖相,就看上去没茅台路店里、润润浸在汤锅里的那样吸引人了。
但无论怎么说,单要个三黄鸡,一盘儿,只有20,比去三黄鸡专门店要划算好多吧。
实际,下到汤水里煮过,质量还是不错的。肉嫩,皮也嫩。
至于金汤锅里,虫草花和枸杞打底,似乎已成默认元素。这个倒是两店同步的。
不要以为没有加入花胶的金汤锅的汤水就欠缺粘稠度,尝试过后,恰恰相反。茅台路店,有鸡没有花胶的金汤锅,汤水更具浓厚感。延平路店,有花胶没有鸡的金汤锅,显得比较单薄。
而略带着粘稠感的热鸡汤,不仅好喝,拌米饭享用也是老嗲了!加个2块钱的白米饭,到手就能成就为润润的鸡汁饭。不信,试试去。
【个人感受】
虽是同品牌的两家门店,一老一新,菜单上存在一些不同,刚刚已提到过。
延平路店是最新开的。门头不大,三层小楼。楼梯、过道都有些窄。整体布局都比较紧凑。
真正的大桌,好像只看到一楼进门旁边有张。
到店时,服务员很热情的给迎上了三楼平台。
夜晚看看还好,挂了串串灯饰,白天中午不好说了。后楼周边靠着居民区,而平台就敞开在哪儿。这天,铁定也吃不大消再坐平台吃了。
而且,平台上,灯光很暗,别说拍照费劲,往锅里捞个东西,有时也看不太清。
服务有些生疏,问到菜品搞不定的问题,服务员会拉来经理作答。
咳,新店么,还需要慢慢升温。
延平路店内一角
茅台路店开蛮久了,去过几回。每次去,生意都还不错的样子,过晚6点基本要等位。
生意忙活的时候,服务员态度还是很好。只是这次鲷鱼片等了五十分钟,不知厨房里什么缘故。但外边的服务员很耐心,也挺关心这事的。
包括客人下了单,核对菜品时,还会主动提醒一些已被钩选的“花名”菜品实际是什么。这点很不错。
大堂和包房划分明显。大堂里,随处可见的港片电影海报,那几个老面孔、那些场景,多半不会让人陌生。
论就餐环境或综合感受,还是更喜欢茅台路老店。
茅台路店内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