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大陆或用60艘潜艇锁岛,台军无力应对,需美日英澳法帮忙

8月29日,岛内媒体报道称,这个月初的解放军大规模围岛军事演习,让岛内外各个专家看到,“围岛”是未来更可能采用的选项。

早在5月份,兰德公司《大陆对岛内施行强制隔离分析》报告中指出,在目前已经发生的“随意进出防空识别区”与各方担心的“全面军事行动”之间,解放军对岛内的强制措施还有一个过渡阶段:那就是进行“围而不打”的“强制隔离”。

8月初解放军在岛周边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从位置来看,解放军的兵力和火力已经能直接将全岛封锁。火箭军的导弹更是直接穿过的岛内上空,准确命中东部海域的目标。各界也纷纷猜测是不是解放军的军事手段会再次升级。并纷纷给出了未来可能的战术预测。

而兰德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强制隔离”。也就是将隔离宝岛的行动强度控制在“灰色地带”,海上封锁主要由中国海警与民兵执行,以免引来潜在的国际干涉,兰德公司设想的并非“全面阻断人员与物资”的“封锁”行为。而是类似在海上设立“检查哨”,只对军事物资等“违禁品”进行查扣或阻止进入的行为,并且借此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统一目标。这样不仅封锁是可控且态度较为缓和的,可以控制冲突强度。

而一旦冲突升级,解放军便可以直接加强戒备,借由解放军海军拥有的60艘潜艇作为封锁的主要工具,以鱼雷反舰导弹猎杀进出岛内港口的船只,岛内军队根本无力应对。

但军事行动会尽量避免以陆基导弹或者战机攻击日本等地的美国军事设施。毕竟直接攻击美国的军事基地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由此招致的干涉也不是中国希望看到的。

而讲到潜艇,这又是岛内当局的一大痛点。虽然长期以来岛内当局一直很重视武装力量的建设,并尽可能实现自研自产装备。但毕竟岛内人口和资源都有限,面对解放军的巨额军事研发资金,岛内武装只能相形见绌。

目前大陆可以自行设计生产大到航空母舰核潜艇、重型五代战机,小到单兵武器、弹药,完全自给自足。目前岛内军队只有两艘二战时期的潜艇,就这样的爷爷辈潜艇还被岛内军队视若珍宝,一直用到现在。

而鼓吹了好几年的“潜舰国造”发展为“自制防御潜舰”计划,从2014年到现在还是没有任何实物产品。直到2020年7月才进行开工典礼,2021年11月举行安放龙骨典礼,就这进度,恐怕等正式回归后都无法竣工。

反观解放军海军,仅攻击型核潜艇就有十余艘,加上其他常规动力潜艇林林总有60多艘。虽说有一些潜艇型号老旧亟待退役,但和岛内两艘二战时期柴电潜艇一比,优势就很大了。如果用着几十艘潜艇封锁海峡和周边海域,对岛内水面力量和补给线来说是相当致命的。

水下打不过解放军,水面舰艇更是一群纸老虎。现在解放军有驱护舰共计100多艘,而岛内军队只有22艘护卫舰、4艘驱逐舰。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被解放军稳压的态势。解放军还有大量的两栖登陆舰队,到时候各编队各司其职,形成全方位的压倒性优势,岛内当局又靠什么能守得住呢。

面对以上情况,美国战略与国安专家欧汉龙认为应以大规模的护航舰队来应对,包括美国及其主要军事伙伴—日本、澳洲、英国、法国的协防就至为关键。

欧汉龙推测,可能美国与一到两个关键盟友将加入反潜战,并以近百艘水面舰艇在岛东面海域建立一个安全航运区来打破封锁。

美国和日本作为在西太平洋比较有存在感的两个国家,一直有着染指海峡问题的企图。

前不久日本防卫省还考虑部署大约1000枚导弹来应对未来的海峡冲突。在防卫省的构想中,这些陆基反舰导弹发射平台被部署在九州和琉球群岛上,向西南可以直接威慑或者封锁前出的解放军舰队。因为,如果解放军舰艇编队要封锁岛的东部,则必然要借道琉球西南部的海域。到那时自卫队便可以直接使用陆基发射平台,借由前出的哨舰和侦察机,来完成区域封锁。

此外日本海上自卫队有一定的防空反导平台。届时如果和美国海军的舰队临时编组,那么在岛的东部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水面力量,会给解放军带来不小的麻烦。且日本海自的潜艇力量也不容忽视,有可能潜伏进海峡伺机而动,袭扰我军舰艇

澳大利亚也是潜在的插手海峡冲突的国家。表面上看澳洲离我国宝岛很远,但澳洲近年来一直加强和日本、美国、印度等国的军事合作,以加强自身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且澳洲反华情绪十分高涨。澳大利亚智库澳大利亚研究所在最近的一次民意调查中的结果显示,有47%,也就是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荒诞地认为中国将对澳大利亚发动军事攻击。因此,澳大利亚也是有可能直接对海峡干涉的国家。

而英国和法国虽说也是美国盟友,但对亚太地区实在是鞭长莫及。其核心利益点并不在此,插手可能性极小。不过当冲突升级之后对中国表示反对抗议,并实施制裁还是挺有可能的。

如果美方勾结岛内分裂分子真要蓄意挑起地区冲突,那么解放军不得不采取一切手段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届时的一切后果,都将由来犯者承担。

希望岛内当局不要再一意孤行,挟洋自重。美国也不要挑起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对抗,挑战中国底线。毕竟和平和发展才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