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有火箭弹打来,都当烟花看”:独家探访乌克兰东部停火线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陈俊锋 发自明斯克 2014年初,乌克兰东部地区政府军同反政府民间武装之间爆发武装冲突。2015年2月,乌克兰、俄罗斯、德国和法国四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谈判,就解决乌克兰东部地区冲突达成新明斯克协议。
  在乌克兰东部地区武装冲突两年后,新明斯克停火协议签署一年后,《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重返乌克兰东部的主要冲突地区顿涅茨克州卢甘斯克州,了解那里当下的状况。

证件检查情况成局势晴雨表
  这次采访是通过基辅当局进行的。记者向乌克兰国防部“反恐中心”递交了采访申请,一周之后拿到了为期半年的在乌克兰东部政府军控制区的采访证。
  说是“采访证”,其实更多的用处是当“通行证”用。比如在乌东部的城市里,汽车站、火车站都有军警把守或巡逻,随时会检查过往旅客的证件,背着电脑、相机或摄像机的外国记者一般都会引起“重点关照”。有了乌国防部的反恐前线“采访证”,一切都不是问题。
  有意思的是,军警是否检查证件、怎样检查和盘问,往往是当地局势是否紧张的晴雨表。我刚刚抵达顿涅茨克州斯拉维扬斯克市的时候,形势总体比较平静,所以在该市火车站,三个荷枪实弹的乌克兰军人看了我一眼就走开了,没有问我要证件。但在随后的采访过程中,有一次我在一天之内就被查了好几次。问题基本都一样,问我是哪个媒体的、在这里干什么、做什么具体报道等,还用相机拍了我的护照。晚上回到宾馆一查,原来这天在停火接触线的两边,乌克兰政府军和民间武装都有军事演习,而且乌克兰问题三方联络小组的俄罗斯代表格雷兹洛夫正好在靠近乌东部地区的俄罗斯境内视察。
  反政府民间武装主要占据了顿涅茨克市和卢甘斯克市及周边地区,以及通往俄罗斯方向的大片地区,两个城市以北及以西地区则被乌政府军控制。目前双方已经划定停火接触线。尽管小规模的射击和交火仍然存在,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和战斗自2015年2月新明斯克停火协议签署后就没有再发生过。
  在政府军控制地区,各个交通要道都设置有防御工事和检查站,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或居民点,往往要经过几个由军警把守的检查站。
  记者在乌克兰东部经历最多检查站的一次行程,是从北顿涅茨克市向南到波帕斯那亚村,约50公里的路程经过了4个检查站。检查站所在地的马路上放置了由水泥墩和沙袋构成的路障,路两边则挖有战壕,有的检查站旁边还设有类似碉堡的掩体,可以向外瞭望并射击。每当经过这些检查站,司机总是提醒记者,“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我们看不见的一双双眼睛盯着,千万别拍照,不然就会有麻烦”。

民众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
  在几天的采访中,无数被战火摧毁的建筑和基础设施频频出现在眼前。有被火箭弹击中随时可能垮塌的高高的水塔,有整个屋顶被炮弹掀掉的独栋小楼,有被各种武器弹药摧毁大半似乎风一吹都会摇晃的高层公寓,有因战火而彻底停工一片死寂的大型工矿企业……建筑物墙体上的累累弹痕,诉说着这里的战火曾经有多么激烈。
  但是,在今天生活在当地的居民看来,这些似乎都习以为常了。紧挨着一座座被毁建筑的,是大大小小的民宅,那里仍然住着成百上千的居民。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可以看到很多居民推着婴儿车在广场和大街上散步。尽管很多商店停业,很多有能力离开的人都离开了,但总有那么几家超市或小店还“顽强地”开门迎客,总有那么几辆破旧的公交车、出租车在夜晚10点多钟仍驶过黑漆漆的街头。偶尔车灯扫过,夜幕被瞬间撕开,让人感到一丝暖意。
  在曾经爆发激战的斯拉维扬斯克市,出租车司机瓦洛加说:“现在这里的居民基本上依靠政府救济和国际人道援助生活,多数人没有工作可做,有工作也不能正常拿到工资,但是我们离不开自己的家,好歹这里还有个房子住,再有点吃的就可以活下来,而搬到别处,光租房子的费用就是个大问题。真希望不要再打仗了,我们根本不需要问谁对谁错,我们需要的是宁静而正常的生活。”
  在离停火线约10公里处的顿涅茨克州“五一村”,60来岁的扎列琴斯卡娅大婶请记者到家做客。我问她,离前线这么近不担心吗?她说:“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我们都离不开这里,我和我老头子都习惯了,尽管现在的局势还不很稳定,每天还有交火,这里也能听到爆炸声。但总比一年前火箭弹就在头顶飞要好很多,当时大家都在地窖里避难。现在如果再有火箭弹打过来,我们都当放烟花看,打着打不着就听天由命了。”
  “这里一年前就被火箭弹击中过,现在又垒好了。”扎列琴斯卡娅大婶指着自家后院的围墙说,“不远处还有一个小湖,曾有一枚火箭弹在湖中爆炸,浮上来很多鱼,村里人还划船把鱼捞上来吃。”她一边说一边笑着,似乎战争同她没多大关系。
  记者了解到,在靠近停火线的地区,至少还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仍住在当地,他们的人身安全和生活保障依然面临严重威胁,有零星交火、有地雷隐患、有供水供电供暖的各种问题,但这里的人们依然顽强地生活着。2月底3月初天气逐渐转暖,扎列琴斯卡娅大婶已经翻好了一亩多田地准备种土豆,黑黝黝的土壤寄托了大婶对宁静生活的希望。

危机总体可控但局部不稳
  在乌克兰东部武装冲突爆发的2014年初,乌克兰几乎到了分裂的边缘。当时除了卢甘斯克州和顿涅茨克州出现骚乱和战乱之外,乌南部的敖德萨州、东北部的哈尔科夫州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动荡。与此同时,克里米亚共和国通过公投宣布并入俄罗斯版图。
  但是,时隔两年之后,当记者重访乌东地区时,发现除了经济因局势动荡大幅衰退外,社会秩序基本上是稳定的。
  可以说乌东局势逐步得到了控制。不过,如果要彻底解决冲突问题,恐怕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甚至局部地区的局势还可能恶化。比如从今年1月中旬之后,停火接触线附近地区的交火有加剧趋势,每天重武器射击数量平均能达到四五十次。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停火观察团也证实,无人机拍摄到的画面显示,双方原先后撤的重武器有重新返回到停火接触线的迹象。
  记者在距离停火线10公里的地区采访时,当地老百姓告诉记者,最近一年来最平静的阶段是2015年9月至11月,这段时间里几乎听不到交火的声音,而且冲突双方都后撤了重武器。但是现在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射击声和爆炸声,并且有加强趋势。
  经常在这些地区执行人道主义援助任务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工作人员指着路边沙泥地上的新鲜履带痕迹告诉记者,这是装甲车和坦克驶过不久的痕迹。而根据新明斯克停火协议,这些装备是不应该出现在距离停火线10公里的地方的。
  目前,乌东部危机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反政府民间武装控制区的地位问题和地方权力机构选举问题。舆论认为,政治地位最终会朝着“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而地方权力机构选举则有可能在年内完成。3月3日在巴黎召开的俄乌法德“诺曼底四方”外长会议已就关于在今年6月举行反政府民间武装控制区地方选举达成了协议。但是鉴于目前乌克兰东部安全问题仍然十分严峻,交火时有发生,选举能否真正举行还有待观察。

俄仍是乌东居民打工目的地
  2014年2月,乌临时政府刚刚上台就颁布“废除俄语为官方语言”的法令。在民族矛盾尖锐化之时颁布这样的法令,无疑会成为一个导火索,引起俄罗斯族人聚居的乌东部地区民众的不满。随后,乌东部地区出现了各种骚乱,直至爆发战争,至今已造成9000多人丧生、两万多人受伤。
  记者在乌东部地区采访时发现,留在当地的大多数人是老人、孩子和妇女,年轻男人却不多见。打听之下才知道,当地很多男人仍然选择去俄罗斯打工赚钱。
  战乱发生后,由于当地企业大量关停,很多人通过俄乌边境到俄罗斯或者通过俄罗斯到独联体其他国家去打工。当地大多数人因为语言问题很难到欧洲其他国家谋生。
  记者发现,在政府军控制的斯拉维扬斯克市和北顿涅茨克市的长途汽车站,都有专门售票窗口出售通往莫斯科、罗斯托夫、圣彼得堡等地的汽车票。
  两个国家的矛盾激化到这个程度,从外界的各种资讯来看,几乎是到了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但为什么乌克兰人依然愿意或需要到俄罗斯去打工,俄罗斯似乎也没有断然拒绝来自乌克兰的劳动力?
  大国势力博弈,国内政局变化,政治对社会生活往往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关系和态度。但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纽带和地缘关系,不会因政治原因而轻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