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实体经济 一手抓乡村振兴

梅州蕉岭一手抓实体经济,夯实发展基础,一手抓乡村振兴,守住绿水青山。汪敬淼 摄

近年来,蕉岭的建材产业逐步实现绿色转型。 汪敬淼 摄

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蕉岭片区)内,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透露出改革创新带来的发展劲头;蕉城镇龙安村的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绿油油的水稻秧苗展现出蓬勃生机……

发展基础更加牢固、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干事创业精气神极大提振,是五年来蕉岭最大的变化。

一手抓实体经济,夯实发展基础,蕉岭在推动绿色建材产业强链延链的同时,主动作为,寻找苏区省际边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一手抓乡村振兴,守住绿水青山,蕉岭努力创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发展壮大丝苗米、毛竹、食用菌、蜂蜜等优势产业,促农增收,让更多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下一个五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蕉岭将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接好发展的接力棒,以新担当新作为努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通讯员 廖静宜 汪敬淼 丘林强

产业发展有成色

2021年4月,塔牌集团600万吨水泥项目二期工程点火投产,标志着历经6年建设,总投资43亿元的塔牌集团600万吨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塔牌集团600万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是省、市重点产业项目,是当前水泥行业单位产能最大、能耗消耗最低、环境污染最小、工艺技术最先进、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水泥生产线项目。

立足梅州生态发展区定位,塔牌集团致力于推进传统水泥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重点推进建设绿色矿山、数字矿山、绿色工厂、智能工厂,至2024年全面完成所有水泥生产线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造。

近年来,作为传统产业,蕉岭的建材产业逐步实现绿色转型,已形成了以塔牌、油坑及皇马等三大水泥企业为龙头,广福建材、金鹏精化、宏基新材、新塔建材等为骨干的绿色水泥建材生产发展格局。

塔牌集团600万吨水泥项目、龙腾公司年产13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金塔公司旋窑水泥生产线节能降耗、东方雨虹年产50万吨新型绿色建材等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新型建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78亿元,加速迈向百亿产值。

五年来,蕉岭工业基础不断夯实,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现代农业也在发展壮大。

在蕉城镇龙安村的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通过机械化的春耕播种后,一块块稻田披上“绿装”。目前,作为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的建丰粮业所属的3000多亩种植基地已全部完成春耕种植。

好土好水出好米。蕉岭具有丰富的富硒水土资源优势,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标准化”流程的加持下,蕉岭大米以高产、优质、安全成功“出稻”。

在石窟河边,广东桂岭蜂业科技股份公司里弥漫着甜蜜的气息,鸭脚木冬蜜、荔枝蜜、野山花蜜等产品整整齐齐排列在公司产品展示架上。

2011年,赖秋萍发起成立了蕉岭县养蜂协会和蕉岭县桂岭蜂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专家+基地+协会+合作社+蜂农”的产业化模式,统一技术服务、质量标准、产品包装、对外销售、打造品牌,为社员提供养蜂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在赖秋萍的带动下,公司建立了35个标准化养蜂基地,带动养蜂户2000多户,蜂农年收入达2万多元。

桂岭蜂蜜、蕉岭绿茶、蕉岭冬笋、三圳淮山4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蕉岭丝苗米、食用菌、毛竹等产业朝着深加工的方向大步迈进,产品不断“出圈”。

城乡融合促振兴

在明媚的春光下,市民带上孩子一家人到李黄山登山公园、太行山国家森林公园爬山健身;傍晚时分,沿着石窟河,蔚蓝色的步道不断向前延伸,市民吹着河风、望着水面漫步在碧道上,好不惬意……

青山环城、绿水绕城,城在林中、人在景中,这是近年来蕉岭城市“颜值”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蕉岭县加快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在石窟河(长潭段)6000米碧道工程中建设了沿岸护坡绿植、塑胶绿道和框格梁生态护坡,全面提升沿河生态环境,建成后与3.5公里长的“寿乡画廊”碧道、滨水公园、龙安古渡口、水利景观公园等串珠成链,营造出优美的水环境。

生活在蕉城的群众不仅多了休闲运动的好去处,每日生活的环境也在慢慢改变。

当前,蕉岭县正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精致、绿色、和谐”为主基调,在老旧街区处下足绣花功夫进行精细改造,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安全性能更为提升,居民出行更加便利,城乡风貌更为宜居。

这是该村老党员黄伟君无偿提供1800多平方米土地建成的,里面配有古色古香的桌椅,还有茶具,驿站门口就是一个小广场,“每天晚上都有很多群众来跳舞,坐在驿站里聊天”,樟坑村党总支部书记钟思勇说。

走进蕉岭的乡村,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干净、整洁。据了解,蕉岭的所有自然村全部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任务,所有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以上标准,自然村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100%,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实现全域美丽蝶变。

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绿色生态屏障,蕉岭还完成碳汇林改造3.9万亩、生态景观林带53.2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9.02%,稳居全省前列。

东岭省级“红色村”,九岭“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石窟河“寿乡画廊”“长寿乡中乡”“水墨长潭”等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这些都让蕉岭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锦上添花。

由于基础扎实,工作推进有成效,在各项改革创新方面蕉岭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获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等。

民生实事暖人心

2020年12月,蕉岭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女儿童医院三家县级公立医院新院同时举行落成仪式,标志着世界寿乡蕉岭县级公立医疗扩容提质,能够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更符合新时代的医疗保障,助力擦亮寿乡品牌,加快推进“健康蕉岭”建设。

三家县级公立医院的落成,推动了全县县域住院率提高到85%,每千人口病床数增加到5.95张,达到卫生强县每千人口病床数5.4张的要求。相比老院区,新院区总占地面积扩大到169.5亩,是从前的5倍,实现了硬件上的率先突破,让基层医疗质量更高、群众更满意。

“迁建3家公立医院并进行全面升级,实际上是在统筹全县医疗卫生资源的基础上,对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定位等进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医疗综合服务能力。”蕉岭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蕉岭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实施了一系列惠当前、利长远的举措,通过加大投入,加快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建设,不断提升医疗综合服务能力,着力补齐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短板,不断增强寿乡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

除了医疗,教育也是民生的头等大事。

广东山区首个“教育强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得益于大力践行现代化教育发展理念,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教育均衡、物质和内涵发展,蕉岭正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变的历史跨越。

出行也是广大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近年来,蕉岭县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切实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着力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铺就了一条条乡村振兴快车道,使其成为百姓的“民生路”“产业路”“致富路”。去年底,蕉岭县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美好蓝图

坚持“六大升级” 构筑“六新高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回望砥砺奋进这五年,波澜壮阔的改革春潮在蕉岭这片红土地上涌起万千波涛,繁花遍地旖旎。展望充满希冀的未来五年,蕉岭上下一心,目标清晰,干劲十足,步履铿锵,立志打造老区苏区振兴高质量发展广东新样本。

未来五年,蕉岭将以争创老区苏区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县、粤闽赣省际边界区域发展示范县“三个示范县”为主攻方向,培育绿色建材、大健康、高端数智“三大产业集群”为经济支撑,打造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蕉岭片区)、“卡拉比-丘”数学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大发展平台”为实现路径,瞄准目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五宜城乡”。

坚持产业转型升级,构筑实体经济新高地。蕉岭将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提升产业能级,优化产业结构,高质量强链延链补链,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改革创新升级,构筑创新驱动新高地。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蕉岭将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出资源集聚、空间拓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坚持开放联动升级,构筑区域联通新高地。紧紧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蕉岭将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体制机制“软联通”,促进区域空间、资源、产业互联互通,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深度融合升级,构筑富美城乡新高地。蕉岭将以列入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试点为契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打造“五宜城乡”,全力建设富美蕉岭。

坚持绿色低碳升级,构筑生态文明新高地。蕉岭将继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实现蕉岭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

坚持民生品质升级,构筑公平普惠新高地。蕉岭将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蕉岭的发展更有“温度”,让群众的幸福更有“质感”。

奋进故事

探索“六事”治理方式提效能

2021年底,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公布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名单中,梅州市蕉岭县《创新“六事”治理方式 提升乡村善治效能》成为广东省三个入选上榜的典型案例之一。

近年来,蕉岭县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六事”,即“一个党支部管事、一张清单明事、一套机制议事、一个地方说事、一种方法评事、一个模式强事”综合治理路径,形成了“党支部引领、多元共治、全要素联动”的乡村治理机制,着力挖掘内生治理资源、提升内生治理效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明显提升,乡村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优势凸显。

“叶田村这些年变化好大,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我们不仅改造了房子,路也变宽阔了,还建了4个公园。到处都是花花草草,很漂亮!”广福镇叶田村村民钟金仁说。然而,几年前的叶田村还是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后进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蕉岭县以强班子、强管理、强服务,带头联系服务群众、带头参加公益活动、带头支持村庄建设、带头创业带富“三强四带”工程为抓手,实施“一党支部一品牌”建设,“一村一策”提升组织力,强化党组织对乡村治理工作的统一领导。

通过探索编制镇、村(居)权责清单,蕉岭县明确镇、村(居)职权划分,明确公开权责运行流程图,将“晒”权力清单、“亮”权力家底延伸到村(居)一级,让干部“看图说话”“照单办事”,形成覆盖县、镇、村(居)三级的权责清单体系,加强权责管理,打通乡村治理堵点。

目前,全县镇级权责清单、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村级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准入清单全部编制完成。8个镇按照行政审批标准化要求,明确并向社会公布镇级权责清单事项154项;明确村民委员会群众自治工作职责事项11类共47项,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工作职责事项11类共70项,应取消和禁入事项19项。

近年来,蕉岭县积极加强多层协商,在村一级成立村级协商议事会,形成以村党组织为领导,包括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村民理事会理事长、村监委会成员、退休人员、驻村工作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议事协商机制;在自然村、村民小组成立村民理事会,进行常态化协商议事;根据事项涉及范围,还成立专项理事会开展协商,实现了“大事大协商”“小事小协商”,建立了常态议事协商与专项议事协商双轨运行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妇女、老人、义工、志愿者等群体以及合作社等各类社会组织协同治理作用,营造“事事有人管、好坏大家判”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五年掠影

●过去五年全县GDP年均增长5.8%,2020年全县GDP实现100.13亿元,是2016年的1.4倍。

●人均GDP年均增长5.7%,2020年人均GDP5.4万元,是2016年的1.5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6.75亿元,是2016年的2.4倍。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3%,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万元,是2016年的1.4倍,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保持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