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当台湾“第二海军”?“海巡署”造舰装火箭弹惹争议

台湾新任“海巡署长”由台情报部门驻美特派周美伍担任,这是继现任“海委会主委”李仲威之后,再度由台海军退役将领接掌海巡。民进党当局也不讳言,要将海巡打造为“第二海军”。对此专家提醒双方的基本任务不同,人员装备组成也存在落差,“海巡署”一味模仿海军,不见得是对防务最有利方式。尤其“海巡署”新造22艘巡防舰,都将以多管火箭取代火炮,适宜性也引起质疑。


2017年“海巡署”提“筹建海巡舰艇发展计划”,以10年、426亿(新台币,下同)预算,打造141艘舰艇、总吨位33000余吨。大型海巡舰可搭载雄风导弹,具平战转换能力,包括四艘4000吨级、六艘1000吨级、十二艘600吨级。这22艘船也以“中科院”研发的“镇海”多管火箭弹作主要武装。

对此,台军方前高级将领指出,让海巡在防务体系扮演一定角色,当然值得肯定。不过海巡舰虽然预留加装导弹空间,但懂得操作的人力在哪儿?是否战时由海军派人上船?台海军有没有多余的人力?添购船上的导弹,总价起码数十亿元,是海巡还是海军埋单?海巡舰艇人员多属警职而非军职,参战有无适法问题?都要设法解决。

网站“军情与航空”版主施孝玮说,多管火箭优点是瞬间火力大,但准确度不高,适合攻击面目标而非点目标。以往用于登陆岸轰,对海巡执法恐怕用途很小;即使海战,也未必打得到敌舰,再装填又需较长时间,实用性不如一般火炮。

综合台媒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