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长期无法摆脱通缩的困境,近三十年来日本政府和央行一直在同通缩作斗争,但是屡次都败下阵来。即使遭遇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剧烈冲击,美国和欧洲的通胀都已经出现大幅提升,日本的通胀依然处于低位,可见日本经济通缩力量之强大。
在疫情发生之前的近二十年里,美国的通胀也一直在低位徘徊,即使实行大规模货币放水政策也难以有效提振通胀。疫情发生以后,特朗普政府大规模货币放水,给大多数的民众每人发了600美元现金,通胀依旧没能起来。直到拜登政府给大多数美国人每人派发了1400美元现金后,由于强烈地刺激了消费,通胀立马就起来了。
3月11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1.9万亿美元的新冠纾困救助法案,给居民部门大规模发钱的计划正式开始实施。3月美国零售销售环比增长了9.8%,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升0.6%,同比上升2.6% 。4月美国CPI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了4.2%。之后美国经济出现了“史诗级”复苏。不过,再后来随着疫情的持续,全球供应链出现严重瓶颈,美国的通胀被持续抬高。
去年由于经济停摆,日本安倍内阁2020年曾向每位国民发放一笔10万日元(约合600美元)的补贴,可能是因发钱太少,效果并不明显,特朗普政府发的600美元效果也不明显。日本见到今年美国大手笔发钱有效提振了通胀,自然也忍不住想再次发钱。只是害怕引发高通胀,不敢像美国那样发那么多,只是给18岁以下未成年人每人发10万日元。
日本执政的自民和公明两党的干事长11月9日在国会内举行会谈,作为经济对策的支柱,双方就向日本18岁以下未成年人发放10万日元的方针达成一致。年内将先发放5万日元现金,剩下5万日元原则上计划在明年春季前后作为仅限用于育儿相关用途的优惠券发放。
用“发钱”政策来对抗通缩,治标不治本,而且还会产生诸多副作用。
如果“发钱”是一次性的,对通胀的提振作用也只会是暂时性的。如果持续性“发钱”,则会使政府债务快速增长,还很可能会造成金融混乱。
“发钱”政策无法起到改善收入分配的作用,不论是一次性“发钱”还是持续性“发钱”。
一个人年收入十万,另一个人年收入一万。这两个人,每人发十万,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是几乎被消除了?年收入一万的这个人靠的是劳动收入,年收入十万的这个人靠的是资产收益。每人发十万,钱多了,资产没有变多,如果资产也没有发生转移,最终收入差距不是还会扩大至以前一样?
“发钱”政策还会使得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减少,加剧贫富差距。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流行起一种“全民无条件基本收入”的思潮,所谓“全民无条件基本收入”就是“全民发钱”。这一思潮的拥趸们寄希望于“全民无条件基本收入”能够代替现行的功能日益弱化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来给民众提供基本生活需求保障。
可直接给民众发钱,无法保障民众都将钱花费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方面,也无法保障能够有效增加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和消费,无法保障有效提高民众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满足程度。
民众可能将政府发的钱用于购买奢侈品,甚至是用来赌博。这样就等于说,将大量本来可以用于增加食品供给、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增加住房供给的钱用来花费在购买奢侈品上,花费在非必要生活开支上。这不是一种对社会资源和劳动力的严重浪费吗?
如果不能有效增加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给,给民众发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
设想在沙漠中,极其缺水,而水资源又被少数利益集团所垄断,水被卖上天价。人们需要付出极为艰辛的劳动才能换取一点水以维持生命。政府给每个人都发放大量现金,就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吗?钱发得再多,不是最后还是落入了垄断水资源的利益集团口袋中?
政府需要怎样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种状况呢?向垄断集团无偿征收一部分水资源,免费派送给每个人。这样水的价值就会降低,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这样垄断利益集团依靠水资源所能攫取的剩余价值就会减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就会降低。
如果政府不能从根本上去降低住房、教育、医疗等资源和服务的价值,发再多的钱又如何能解决高房价、高医疗费、高学费的问题呢?如何能从根本上改善收入分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