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 | 麦肯锡公司
01
中国金控行业历经三大发展阶段
过去20年,国内金控行业经历了从探索到聚焦、从混乱到有序、从常识性管理到专业化运营的演变过程,其发展之旅历经三个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萌芽期(2002-2008年):
初具雏形,积极探索布局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首批金融控股综合集团正式展开试点,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有关决议。在此阶段,各大综合金控集团逐步开展金融牌照的申请和并购,完成核心金融业务布局,构建起我国金控行业的第一梯队。同时,一些央企集团因自身产业发展需要也开始布局金融业务,主要以集团产业为核心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至此我国金控行业初露萌芽。
第二阶段,扩张期(2008-2018年):
快速扩张,潜在风险累积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金控行业进入快速扩张阶段。2008年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等形式,发挥综合经营的协同优势,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随后10年间,各路资本纷纷入局,行业格局逐渐分化。各类央企、大型国有集团和地方系金控围绕自身产业、城市发展需求,纷纷布局核心金融资源,并通过成立金融板块公司整合金融牌照资源(见图2)。民营资本也大步入场布局金融业务,通过并购和参股等方式投资控股金融机构,组建起民营金控集团,实现快速扩张。互联网金控则凭借流量优势,探索通过组建金融平台的方式,不断获取金融牌照,形成事实上的金控集团。由于此时监管存在空白,“百花齐放”的背后潜藏风险,例如个别金控公司存在复杂的股权结构,直接和间接股东多达上百家,而股东间又存在交叉注资、循环注资、虚假注资等情况,集团缺乏能够抵御风险的真实资本;又如部分金控公司通过壳公司,以借款等方式套取金融子公司资金;部分金控更利用线上渠道,通过信息数据共享与复杂关联交易套取收益,逐渐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内在风险不断累积。
第三阶段,规范期(2018年至今):
建纲立制,监管规范陆续出台
2018年起,国资委与央行纷纷出台相关文件规范资本运作,填补监管空白。在监管不断推动并出台金控相关办法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于2020年9月正式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明确了监管对象为非金融企业跨业投资形成的金控公司,对于民营与互联网金控突出的股权架构、信息共享、关联交易等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同时,对符合规定的综合金融及具有产融特色的金控公司进行一定的鼓励与引导,重点体现在:
- 明晰股权架构:明确要求金控公司与所控股金融机构的股权层级设置需精简,禁止金控公司与所控股金融机构之间交叉持股、反向持股的行为;
- 规范信息共享:要求金控公司在内部共享客户信息时必须依法合规,应先取得客户书面授权或同意,全面规范内部信息共享,避免客户信息泄露、数据共享混乱不可溯等问题;
- 限制关联交易:对关联交易提出明确要求并制定负面清单,设定了关联交易额度,全面规范关联交易行为,防止部分金控通过复杂的关联交易进行不正当利益输送;
- 构建风险隔离:要求金控公司与其控股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建立风险隔离制,加强集中度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透明度,有效地控制风险传播。
相较于国外金控公司,国内金控公司由于历史沿革与股东资源等因素,所属集团大多兼具产业集团背景,导致金控公司在牌照布局与业务协同上普遍需要考虑产业发展需求,这与国外主流金控公司的业务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后者较为纯粹、以专业化综合金融服务为核心开展融融协同。未来,随着国内金控公司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发展导向稳步推进业务,差异化、特色化将更加鲜明,而资源属性、目标客户属性和区域属性将成为决定公司定位的关键。
02
中国金控公司四大主要类型及特点
在自身发展和金融监管细化等内外部因素的共同驱动下,中国金控行业在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化为综合金融型、产业服务型、资本运营型、区域整合型四大类型,不同类型的金控公司在金融牌照禀赋、股东资源支持、业务协同模式上各有侧重(见图3)。
- 综合金融型:综合金融型金控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银行、保险、资管等控股其他金融机构形成的金融集团,该类金融集团主业清晰,监管部门已经对银行和保险集团建立了分业监管要求;另一种则是由非金融机构控股,股东为大型综合集团,目前主要由央行负责监管。综合金融型金控普遍具备多年全国金融展业经验,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与金融客户信息,较早完成金融牌照布局,拥有全国性银行、保险等金融牌照,具备面向零售端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 产业服务型:产业服务型金控股东主要为大型央企、国企产业集团,其雄厚的产业基础为金控发展提供了庞大的集团内外部市场,以及丰富的产业上下游客户资源。产业服务型金控公司的金融牌照主要围绕自身产业发展需求布局。
- 资本运营型:资本运营型金控股东主要为央企或地方产业集团,金融牌照围绕金融资本市场提供服务,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板块成为集团利润的主要贡献来源之一。资本运营型金控具备的核心金融牌照中,部分牌照往往有区域展业限制,因此金控公司一方面充分挖掘集团产业资源,以开发内部金融市场;另一方面则基于区域产业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市场化业务。
- 区域整合型:一般是地方财政体系为整合区域金融资源而设立,通过金控公司,整合地方性展业金融牌照。该类金控普遍拥有城农商行等区域银行资源,通常定位为管理平台,通过设立金控公司进一步聚焦政策导向,以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03
中国金控公司未来三大发展趋势
结合对国内外金控行业趋势和最佳实践的研究,我们认为中国金控行业将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和特色化,未来将进一步向差异定位、专业赋能、协同共享的方向快速发展。
趋势一:资源驱动差异定位
未来,金控公司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进一步向全能大型金控、特色型金控和区域型金控方向聚焦。其中,全能大型金控主要由目前的综合金融型金控进一步发展而来,通过已经构建的全金融牌照资源和全国展业优势,统筹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复杂、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特色型金控将根据自身牌照和股东资源禀赋,以客户为中心,重点聚焦特色客群并提供差异化服务。区域型金控主要由区域整合型金控公司构成,将成为相对侧重管理的平台型金控。不同金控公司也将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对客户、业务/牌照、渠道和能力进行重新定位,明确未来发展重点和建设路径。
趋势二:从牌照管理向专业赋能转型
由于金融子公司普遍具有业务种类繁多、专业性强的特点,金控公司未来将主要通过战略赋能、资本赋能、管理赋能、人才赋能和科技赋能的方式,依托战略管理、资本运作、风险服务等抓手,支持和赋能金融子公司开展业务,避免过度干预,从而提升金控整体价值。
趋势三:打造产融协同能力,
构建竞争“护城河”
相较于国外金控,我国金控行业普遍具有更强的产业金融特色。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身之本,实体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利用自身优势及产业特色、针对客户痛点加大服务力度、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打造差异化的产融协同能力,将成为各大金控公司构建业务护城河的重要抓手。
推荐阅读
> 锻造五大关键能力,建设新世纪的亚洲企业
> 中国银行业,谁主沉浮?| 中国Top40银行价值创造排行榜
> 后疫情时代,中国内地CEO们的战略议程上都有什么?
> 全球金融科技发展与应用的八大趋势
> 数字化浪潮下的中国特色平台发展模式
> 从全球领先实践,看资管机构数字化战略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