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岁月」泾阳县立简易师范(四)


简师旧址

简师学生管理

民国时期,学生管理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小学教育,均应接受省教育厅指导,尤其是中等教育,从建立学籍到毕业管理,各学校均应直接呈文省教育厅及时备案,依照原备学生数量及学业考试人数,确定毕业或是肄业人数。至于师范生依照教育法令,均实行免费教育,同时学校还提供必要的粮食和副食补助,当然师范生毕业后必须服务地方教育3年,

一 师范生待遇

泾阳县立简易师范招收师范学生分两类:师资短训班和师范生。短训班招录学生为初中毕业生和需要培训的在职教师,学制为一年;师范学生主要招录高小毕业生,最初学制为四年,后改为三年制。简师学生均为免费接受教育,县政府根据教育法令同时给予一定补助,相关记载如下:

“查本校附高师训班本年上半年食粮补给一月至七月份共应领小麦一百零五石……此项补给关系甚大,准予如数发给,实为公私两便,谨呈泾阳县县长高(《为呈请补发上半年师训班食粮补给由》1943年11月21日)”

综上所知,短期师训班七个月每生应得食粮小麦2.1石,平均每月0.3石;副食补助每生五个月为200元,每月约为40元。至于正式师范生,简师帐册底稿有相关内容,特录如下:

计算学生伙食(麦面 业年)每月平均数目项

1、每人每月认麦面伍拾斤--每日平均(全月按三十天计)每人认一斤十三两

2、每人每月认茶费洋六百元---每日每人平均认二十元

3、学校发给小麦三市斗六升八合,合大斗壹斗八升(每斗以十九斤计面),共应合麦面叁拾叁斤---每月平均应领麦壹市斤贰合折面壹斤贰两

4、由本人应出面每月贰拾壹斤---每月平均应认面壹拾壹两(二)

5、每人每日应认茶洋贰拾元。(简师帐册)

需要指出在抗日战争后期物价飞涨,在1938年时1.79元可买米一市斗,可买面粉9.43斤,1941涨为15.56元可买米一斗,面粉则上涨为每斤0.843元。较低者如每月50元仅能保证不挨饿,即60斤左右的面粉或不足100斤大米而已(以上数据依《陕西省经济调查报告》1944年),1942、1943年物价成倍增长,当时40元购买力仅能保证学生有些许菜蔬可供成长需要。到1944年时,一件普通单衣就要需要万元以上,由此可知学生维持之困窘。

二 纪律管理

高兰亭曾任职泾中校长,严于管理,短暂数年使得泾中蜚声渭北。高兰亭接任简师校长之后,基本袭用泾干中学的管理经验,从1945年2月开始直到建国前,高兰亭着重强化学生纪律管理,制定了极其严厉的措施。在管理中,或因学生态度不端,小故而重处;或因其认识到位,大错而轻处;群犯群罚,不因违者众而免。故凡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皆有处罚,一般小问题如在集体行动中私语、课堂上有小过错,衣帽不整等,在老师申斥后如能立即改正者,免予记过处分,如有强辩行为则可能会被记小过,态度不端恶劣者则会被记大过,更严重者会直接被记过两次。通过对于民国时期简师布告分析来看,学校管理层面最为重视的是学生犯规之后的表现,犯了错误之后,如果态度端正,能语气和缓地予以解释,诚心诚意地认识错误,虽然记过不可避免,但毕竟给自己改正的机会。也有学生因年少冲动,可能就是一个小小错误,譬如顶撞教师,那幺小错则演变成大的过错,如果肢体的冒犯也可能会直接被学校除名。

简师训育处布告“第一号”,规定了一套程序严格的纪律制度:

“(一)关于请假方面

1、时假(即课内假)不得超过六小时,其手续先向校长、教务主任请准,再向教务处登记,然后持据出外。

2、日假;规定在一周内者,其手续先请校长核准后,再向训育处主任请准,可到训育处登记,然后持据出外。

3、周假:规定在一周以上者,其手续先请校长准许,再请训育主任核准,然后在训育处登记。

(二)缺席旷课处理办法:

1、旷课二十小时者,不得参加学期考试,即令其休学。

2、一学期规定请假次数不得超过三周,如逾期即令其休学。

三、扣分规定:

1、旷课三小时者扣学期总分一分。2、缺席六小时者扣学期总分一分。

四、处理犯过办法

1、初次口头警告或书面警告二次记过。

2、小过扣操行总分五分,大过扣操行评语十分。

五、学生操行成绩分数增减办法

1、小功一次者加三分。2、大功一次者加五分

3、警告一次者减三分。4、记过一次者减五分。”

从“训字一号”来看,民国简师学生管理施行了操行量化积分管理制度,和后世基本相似,也是当时泾阳中等学校通行制度。如泾中,操行量化积分,赋分者为教务处、训育处和体育教师,学校方面以操行量化积分进行奖励或是处罚。分数达到一定数值,可进行适当物质或是荣誉性奖励,积分过低者则赋予一定处罚,最严重者可降级或降格为旁听生资格。如果学生违反学校纪律,不但会被学校进行相应处罚,还会被扣除量化积分。毕竟高兰亭本来就做过泾干中学校长,很自然就将在泾干中管理经验带到了简师,在县立简师中,管理更为严格。

在1948年9月至11月,处理学生布告多达9条,其中开除者占3名,责令休学4名,开除者或因长期旷课,或因公开顶撞教师等。其中在1948年5月有过一次处理五名违纪学生,情况如下:

“查本校对学生不得漏宿暨勿试赌博二事,迭经告诫,不啻谆谆,乃简师秋三九级学生……等五名,居然充耳不闻,熟视无睹,竟敢于本月二日(星期六)晚无故漏宿,聚首樗蒲,似此荒唐行为轨外举动,非仅荒废个人学业,抑且损及学校名誉,尤比可恨者……等三名,前因赌博记过在案,恃馋督覆辄一再蹈,殊属怙恶不悛,顽劣成性,陈某一名,胆敢窝赌至家,导人为非,误己误人,亦在可恶,该……等四名,本应开除名额,以肃校纪,姑念该生等事后颇为悔悟,词态亦极恳切,兹再予一自新之机,着留校察看。并予扣 月份公粮以作奖励该班学行优良有学生之用,于某一名平素尚称谦和,饬此次或系初犯,着记大过一次,以示薄惩……(1948年5月)”

“查简三九级学生(略其名),态度傲慢,举止粗野,以辄掉弄是非,损人利己,此次担任师范灶会计之职时,竟敢私自动用该灶近亿元之副食费,以目前极度波动之物价计,致蒙损失至为巨大,似此胆大妄为,殊属可恶。又该级学生(略其名),平素荒唐,行为不检……等二名顽劣成性,前途难堪造就,着即开除名额,以肃校纪而敬效尤,切切此布(1948年9月20日)”

开除师范生的后果很严重,程序也比较复杂。泾阳简师本为免费教育,政府还给学生一定食粮补助与生活津贴,如果到了开除程度,不仅仅要将学籍注销,学生还要返还所享受的一切福利,如退回粮食与津贴。如简师学生赵某两名就因旷课原因被开除学籍,简师呈文县府,内容如下:“……既未请假,又不到校,学校通知各该生家长,迄今亦未来校声述理由。实属漠视校规,玩忽法令,若不严行惩戒,将何申校纪而正学风。兹承继政府重视师范教育之本意,借此于该生等保甲住址及家长姓名,并学校津补食粮副食等数列具表册呈贵00。请予鉴核并严令各家长汇缴各该学生缴校津补食粮及副食费,以利校政而催校风,理合呈请鉴核。”

三 学业管理

受本县清末各大书院管理影响,简师既重视学生学业,又格外注重操行。民国泾阳简师属于县立性质,既有师范学生,又有初中生,学生年龄跨度近乎十岁,自然也就有独特的管理。

1、学业测评

从目前所看到的档案来看,简师学校学业测评大略分以以下三种:月考、期中、期末测评及学科竞赛。

与月考相关的布告有一则,如:“……本学期行事例之规定,第七周内举行第一次月考……各试卷均由学生自备,仰各生一体周知,届时均得出席参加为要。(教字10号)”

与期中学业测评相关布告一则,如:“……兹按第一次校务会议,议决定于本周星期五六,举行期中试验……仰各级学生及时准备功课,自备笔墨试卷,以资应试为要。(教字13号)”

与期末学业测评相关布告一则,如:“……议决定于本月六日(星期四)起举行期终考试……童训、体育、劳作、美术等科即时通知各该科先生随堂考试……(教字19号)”

通过上述布告基本可了解简师学业测试情形。课业分主课与副课,测评方式也有不同。“主课”留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多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副课”则多以随堂形式进行,形式各因科目具体特点而定。如果与泾中同期比较,或者还可能在“主课”考试时,采取同桌异级形式进行,即为避免学生作弊,相邻同学皆为异级学生,以最大限度保证测出学生真实水平,在这一方面民国私立泾中更具特色。

学业成绩全部评定之后,简师会将学业特别优秀者和学业最差者,以布告形式进行公布,以期达到奖励优秀、惩戒怠惰的效果。简师有公布“劣等生”姓名及成绩的作法,就是为了起到警示作用,从而使其致力学业,而不至于最后被迫留级。为了让学生充分重视平时学习,简师规定凡是学业测评不及格者,无论是月评、中评,还是期终测评,都需要学生补考。以此来决定学生以后升、留级和获得学校奖励的重要依据。

学科竞赛是另外一种学业测评形式,其形式更加灵活,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取代了月测。竞赛课程基本涵盖了所有开设内容,档案中发现的有英语、数学、国文默写等,竞赛成绩优异者进行适当奖励,特别不堪者也进行张榜批评。如教字第拾壹号、拾贰号、拾伍号(三者均为1948年秋),现录“教字第拾伍号”原文如下:

“查此次举行各级学生英文竞赛试卷业经评定,理当就其成绩优劣分别予以奖惩,兹将各生姓名公布于后……

优等生:中三八级 ……劣等生:中三八级 ……”

2、学籍管理

目前没有发现升留级制度文献,能够反映者为高兰亭时期一则简师教务处布告,原文为:

“查此次补考结果仍有少数学生未考及格,实属荒唐至极。兹经决议,凡主课一门不及格者旁听,副课一门不及格者附读,两门主科或三门副课不及格者留级。兹就其班级姓名科目及应予处分表列于后……附各级学生不及格科目姓名应予处分表

……附注:1、暂随原班:经第一次考后,各科分数如不上七十分时,自行原级。

2、旁听:第一次月考后,此次补考未及格科目须上七十分,且学期考试后各科分数须将上七十五分,否则仍将令其留级。

3、附读:第一次月考后,各科均及格时,即成正生。”

与民国泾中相比,二者的规定基本相同,兹录泾中规定如下:“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降级:A学期考核两门主科成绩不及格者;B学期考核一门主科及两门答卷副科分数不及格者;C学期考核四门答卷副科分数不及格者;D学期考核平均分数不及格者;E月终或学期试验发现夹带或递接受稿纸者。”

凡是留级学生失去正式学生身份,以旁听生的身份在原年级听课,如果学业有所进步,在随下一级考核中合格,则重新获得正式生资格;如果依然课业不能达到合格标准,则会被学校劝其退学处理。

四 抗战兵役影响

抗日战争期间兵源紧张,简师学生年龄普遍偏大,多数在服兵役的年龄范围以内。据民国30年省教二字998号文件,以17周岁为陕西初中在校最高年龄界限。简师学生情形未知,同期泾中可作参照,如1939年泾中超过17岁有172人,占到全校学生数量66.7% ;1940年第二学期超龄者138人,占到全校人数的45.1%,此情形应该是陕省各个中等学校共有的现象,因此省政府重新规定学生年龄范围,以免和兵役法冲突。1942年,陕西省“勇审字第6954号指令”规定“陕省中小学入学较迟,入学年龄自可略为提高,但不必规定低限,仅规定其高限,该省初中学生可以十七岁足岁为入学年龄高限,高中学生入学年龄可以足岁二十一足岁为高限。”

简师招收学生和泾中基本相似。依照民国法令,小学教师例不应征兵役,师范生应在缓征之列,然而实际操作时,时有师范学生被迫应征,简师学校对于此种现象,则积极向县政府及县兵役科呈文学生清册,请求乡县两级严格依照法令,缓征兵役。如:

“窃自新兵役法规定行后,凡属适龄男子十九均有应征,另据惟查小学教师却在缓役之列。委座为普及国民教育计,本年三月曾颁布手令载在报章,并从教育厅令行为县遵照,凡属师范生均应缓役,而尤重师训班,良以师训班系同民教育师资短期训练班,转眼毕业,即为人师,故与小学教师无异,查本校附设师资短期训练班学生每有抽中壮丁签号者,纷来诘询,难于置答,为此具文,呈请钧府转恳属峰,将本校师训班学生暂予缓役(《为呈请将本校师资训练班学生暂予缓役由》1943年7月24日)”

对于已经强征的,则向县乡交涉,以促进学生完成学业,并极力促使其服务地方教育事业。“……本校附高师训班录取学生赵子英、刘喜荣、刘述彦等面称该千云乡第一保长刘学瀛仍欲强令服就兵役,相逼甚急,似此藐视兵役法规,一意孤行,若不严加制止,则该生等何能安读(1943年)”

泾阳县政府在兵役一事,还是很支持简师学校,也给了积极回应,在邓霖生校长致某乡保长信函中,就依县政府指令进行交涉,原文如下:案奉 县政府指令内开师训班学生,姑准暂缓本身服役,查贵第三甲三户张明选确系本校师训班学生,例应缓役,相应函达,务希贵保长查照为荷,此致千云乡第三保保长牛。

尽管如此,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成学业,最为主依然是兵役原因。1943年10月简师第一期短训班学生,共有6名学生退学,除女生李云仙出嫁异乡,另外5名学生,均为“替父应征”。 学校希望学生完成学业,然而国难当头之际,摆下书桌进行学习的条件暂时还不具备。从简师呈文底稿发现在1945年有一大批学生走上抗日战场,如刘振瀛、刘振明、孟泰昌等11名学生加入207师。师训班查浩祥,宁天禧2名毕业生放弃安静职业,应征入伍207师,三六级恐怕是泾阳简师入伍最多的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