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队的编制及授衔情况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为了保障志愿军后勤,中央军委于10月23日设立东北军区后勤部前方后勤指挥所,部长张明远、政委杜者蘅。最开始有两个分部,后来扩充到四个。

第1分部部长王强珠,政委马绍华,副部长孔庆隆,副政委曾茂林。第2分部部长王希克,政委李纲,副部长廖德桂,副政委霍嘉霖。第3分部部长毛普安,政委胡廷,副部长孔庆隆。第4分部部长钟羽一,政委贺有元,副部长陈耀汉,政治部主任冯村。

王强珠、马绍华、霍嘉霖、毛普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茂林、廖德桂、胡廷、陈耀汉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王希克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其他人军衔不明。

1951年2月前方后勤指挥所改为前方后勤指挥部,周纯全担任后勤部部长,李聚奎为第一政治委员,张明远为政治委员,杜者蘅为副政治委员。

6月,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兼任司令员,周纯全任政治委员,张明远、吴先恩先后任副司令员,杜者蘅任副政治委员,漆远渥为政治部主任。

周纯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洪学智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李聚奎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吴先恩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张明远、漆远渥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杜者蘅后参加地方工作,未参与授衔。

后勤司先后下辖七个分部和公安师。

第1分部部长孙力余,政治委员李承琨,副部长张振宇、尹闲邪、王强珠,副政治委员王中番。

第2分部部长王希克,政治委员李纲,副部长廖德桂、于寿康,副政治委员霍嘉霖。

王强珠、王希克、霍嘉霖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廖德桂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孙力余、于寿康后参加地方工作,未参与授衔。其他人军衔不明。

第3分部部长毛普安,政治委员胡廷,副部长孔庆隆,副政治委员陆敬轩。

第4分部部长钟羽一、何震光、董永清,政治委员贺有元、宫宗礼,副部长陈耀汉、孙寿康,副政治委员开城,政治部主任冯村。

毛普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胡廷、陆敬轩、陈耀汉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董永清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其他人军校不明。

第5分部部长邓禹、吕其恩,政治委员张天民,副部长袁国才,副政治委员曾茂林。

第6分部部长何震光、况开田,政治委员敖得胜、况开田,副部长孙寿昌、白振华、史德洲,副政治委员开城、吴桂三。

邓禹、敖得胜、孙寿昌1956年被授予大校。况开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其他人军衔不明。

第7分部部长白振华,政治委员吴桂三,副部长史德洲。

公安第18师师长张天恕,政治委员黄明清,参谋长徐其富。

张天恕1955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张天恕晋升为少将军衔。黄明清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其他人军衔不明。

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后勤共投入了累计18余万人次,运往前线的物资达260余万吨,牺牲3000余人,负伤7000余人,特别是火线运输员伤亡极大,在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火线运输员的伤亡率高达90%。后勤部队在战争期间出色完成了繁重的后勤保障任务,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