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创演的高甲戏《大稻埕》将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亮相,以线上展播的形式进行展演。
今天,厦门文旅通·厦门很文艺专栏A萌君带你走进这部以“小家”折射“大时代”的高甲戏。
何为“大稻埕”?
大稻埕位于台北,是闽南移民开发的码头,19世纪后期成为台北经济中心。这个连接两岸贸易的码头与长街,成为早年台湾移民社会的一个缩影。
1895年,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随着日本人步步紧逼,杀戮的血腥逐渐弥漫台岛上空……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大稻埕郊商会长林天来和三个儿子选择了各自的道路。与其苟活,不若抗争!
“咱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姓氏被改。大稻埕,易水寒,天地义军震敌忾。挺直腰杆,抬起头来。啊——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城隍庙前的始政仪式上,林天来拉响了榴弹,轰然巨响彰显着台湾民众的抗日决心和中国人的铮铮铁骨。
高甲戏与“金莲升”
高甲戏《大稻埕》并未着力勾画烽火连天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一个家的分崩离析,折射台湾风云突变的历史,寻找那个时代的精神筋骨,细微之处见真情,既符合高甲戏戏曲特征又赋予当代意蕴。
高甲戏《阿搭嫂》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起源于闽南民间阵头“宋江阵”,因以扮演梁山好汉和以演宋江故事为主,早期称为“宋江戏”。清中叶之后宋江戏艺人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突破专演宋江戏的局限,发展成为文武合演的“合兴戏”。因“搭高台,穿盔甲”演出,清末始称“高甲戏”,清末民初高甲戏迅速发展,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地区、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
金莲升高甲剧团简介
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的前身是“天福兴”高甲戏班。1931年取两岸创始人故乡首字:“金门”之“金”字、同安莲河之“莲”字,缀以吉祥寓意之“升”字,得名“金莲升”。
高甲戏《阿搭嫂》
“金莲升”一登舞台,即成闽南侨乡及东南亚侨居地驰名的高甲名班,时称“五虎班”,后又有“龙班”之誉。1953年,该班在厦门接受民主改制,正式命名“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剧团多次晋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赴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我国港澳台地区交流演出不断,深受群众欢迎。
9月26日19:30
高甲戏《大稻埕》
将作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
通过文旅中国云演播、学习强国
进行线上演播
厦门文旅融媒体
视频号、微博、抖音号同步直播
记得和A萌君一起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