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示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
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表彰名单
嵩屿街道海虹社区居民委员会
名列其中
罕见:一个社区15个民族
海沧是一座崛起中的国际一流海湾城区,极具时代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宜居宜业,所以,国内选择定居海沧的人非常多,因此,这里就出现了多元文化的繁盛景象。
我国56个民族,海虹社区就能找到15个民族——汉族、藏族、畲族、壮族、蒙古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其中,14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超过了500人。
团结:从海虹合唱团说起
2002年,朱真德跟随女儿的脚步,从黑龙江远道而来,定居海沧。她是朝鲜族,刚来的时候,自己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为了融入新环境,她每天看电视学普通话,缠着外孙教她发音。
不满足于学会普通话的现状,善歌善舞的朱真德牵头在社区里找伙伴,现任海沧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的邹忠普就是她的伙伴之一。
朱真德(左一)、邹忠普(左二)
“邹忠普也是来自黑龙江,退休前还是文工团团长,当时找到他,我非常开心”,朱真德说,最开始,考虑到在小区里练习会吵到邻居,大家就跑去海沧大道排练歌舞。后来,海虹社区的相关设施完善了,社区楼下有了排练大厅,大家又从海沧大道回到社区。
2013年,海虹合唱团成立,成员仅17人,邹忠普被推选为团长。可是,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水平参次不齐,有的不会唱更不会发声,还有浓重的地瓜腔。
“我跟大家说说,如果信任我,就随我好好学,学会唱歌、学会化妆,争取三年后走上舞台演出”,邹忠普说,没想到,大家非常热心,守纪律,每周学习不迟到不早退,半个月成员发展到30多人。
说是三年后走上舞台,其实,不到两年时间,海虹合唱团就在舞台上崭露头角了,只要街道、社区有需要,他们都会排练出非常好的节目,用歌声表白海沧。
海虹合唱团的队伍越拉越大,现在成员发展到了157人,有好几位还是少数民族同胞,而且,大家学会了70多首红歌,带动了数百个家庭参与其中,所以,合唱团又被大家称为“民族大合唱”。
从成立到今天,海虹合唱团内部没有发生过一起争执,还有成员坚持每天早上发新闻资讯,分享正能量呢。可以说,海虹合唱团是社区和谐的一个稳定剂。
邹忠普认为,说到底,海虹合唱团能有今天,的确要感谢朱真德开了一个好头,促进了海虹社区的文艺发展。
融合:舌尖上的幸福百家宴
除了常年开展的海虹社区合唱团、每年举办的百家宴活动,社区还结合每年的民族进步宣传月,开展举办民族特色服装展示、民族歌曲比赛、民族大合唱等文体民俗活动,年均活动10场次。
在百家宴上,不仅有朝鲜族的泡菜、壮族的五香鹌鹑蛋,还有海蛎炸、酱油水等厦门特色美食。
泡菜 一上桌就“秒光”
朱真德准备的都是朝鲜族爱吃的寿司、泡菜,泡菜一腌就是两箱,有时候还送一些给社区里的朋友尝尝。
佘立萍(上图),一名来自甘肃的藏族姑娘。每次百家宴,她都会从甘肃购买羊肉,让大家饱尝一顿家乡的美味。
百家宴活动现场,少数民族居民与汉族居民同台共舞,佘立萍和蒙古族同胞还向现场观众献哈达。
所以,在大家看来,百家宴是一场民族大联欢,传递的不仅是美味菜肴,更是不同民族间的深情。
2019年,为了便于更好地为少数民族服务,海虹社区设立了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站点。这是海沧区设立的首个少数民族志愿服务站点,佘立萍通过应聘成了这里的工作人员。
作为社区和少数民族居民的沟通桥梁,佘立萍既协助社区把少数民族相关活动安排得妥妥当当,又是社区活动的参与者之一。“能和不同民族的人打交道,又能照顾到家庭,我很喜欢这份工作。”佘立萍说。
2004年,同学来厦门读研究生,大学毕业的佘立萍接受了同学的邀请,来厦门找工作。没想到,同学研究生毕业后回了家乡,而她舍不得离开,就在厦门成家了,定居在海沧。
在海沧待得习惯吗?佘立萍告诉海沧君:我在海沧,挺好的。
来自内蒙古的敖挂阿姨是达斡尔族,因为爱唱歌、爱跳舞,她很快就融入了新集体,结识新伙伴。最让她称赞的,是这里的人非常热情。
海虹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去,社区还将继续举办更多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邻里和谐友爱。
文案/编辑:彭建文
资料:嵩屿街道海虹社区
校对:暨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