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乐队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本周终于登陆国内影院,影片制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争议似乎对中国观众毫无影响。其争议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影片内容受皇后乐队成员严格把控,其二,也是最受争议的一点,影片由好莱坞弃卒布莱恩·辛格执导。
尽管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影片奖,但国外媒体对这部电影的评论褒贬不一。一方面,《波西米亚狂想曲》确实是对于皇后乐队尤其是主唱弗雷迪·默丘里的一次轻松愉悦且浅显易懂的致敬重现,但另一方面,这又是一部出人意料地空泛的电影,完全没有深入挖掘弗雷迪·默丘里或其他乐队成员。
虽然《波西米亚狂想曲》成为今年奥斯卡最大赢家之一颇令人欣慰,但似乎很多观众,不管是不是皇后乐队的铁杆粉丝,都不无遗憾,因为这虽然不是一部糟糕的电影,但作为音乐传记片来说还远不够大胆前卫……
5. 这是一部经过安全过滤的传记片
从一开始,大家对于这部电影最大的担忧就是恐怕它会成为一部缺乏特色、简单老套的音乐传记片,遗憾的是结果就是这样。
感觉这部电影完全就是以皇后乐队的维基百科条目为剧本,拍成了这样一部让人意想不到的无害电影,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吸引尽可能广泛的观众群体。
从乐队组建,到成名,再到遭遇个人问题,乃至最后以“拯救生命”演唱会上的史诗表演结尾,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和发展走向完全在意料之中。
并不是说《波西米亚狂想曲》一定要令人大吃一惊,只是考虑到这支乐队尤其是主唱的张扬个性,这样一部流水线电影实在让人感觉失望。
4. 布莱恩·辛格的拙劣执导
当然,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本就颇多波折,在主要拍摄接近尾声时,布莱恩·辛格由于未能出现在片场而被开除。
德克斯特·弗莱彻接管了电影后期的拍摄和剪辑,虽然很难说清楚到底谁拍摄了什么,但最终成片感觉从头到尾都一样的笨拙。
在这方面布莱恩·辛格应该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因为其中有太多完全粗枝大叶、令人介怀的创意选择。
从通过一场灾难的新闻发布会简单粗暴地探究弗雷迪·默丘里的性取向,到这位歌手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时,令人不快地使用“Under Pressure”配乐,布莱恩·辛格似乎给这一切增添了某种意义上的深度,但也只不过是纯粹套用传记片公式罢了。
并非说这部电影枯燥或肤浅,但是大量利用光鲜夺目的CGI场景过渡和满屏幕飞的特效字幕,如果说这些不是赤裸裸的偷懒,那么这部电影墨守成规的程度也太令人堪忧了。
3.自我过滤了弗雷迪·默丘里的性生活和死亡
早在上映之前,这部电影就已因为淡化弗雷迪·默丘里的同性恋身份和最终死于艾滋病的事实引起了大量争议,当然影片并没有忽视弗雷迪·默丘里这些方面的事迹,但是让人感觉完全敷衍带过了。
主要问题在于影片对弗雷迪·默丘里的同性恋爱和死亡基本上都轻描淡写,点到而止,大概是为了避免“冒犯”相对保守的观众,进而保证他们贡献票房。
这部电影并没有改写弗雷迪·默丘里的生活方式或他的死亡,而且肯定很少有人会希望这部电影只着重聚焦于这位歌手生命的最后几天,但即便如此,影片对于这些关键时刻的呈现也太过仓促了。
2. 制作层面的瑕疵太多
显而易见,《波西米亚狂想曲》并不是那种因为预算紧张而勉强拼凑的低成本电影,所以当你发现各种制作瑕疵时,不免就会有点失望了。
关键问题显然是视觉效果:许多CGI过渡场景看起来呆板又别扭,在高潮的“拯救生命”演唱会中,很明显大部分观众都是数字特效。
一些穿过人群的升降机镜头尤其碍眼,一目了然那些人就是被复制粘贴到镜头里的。
大部分角色的嘴唇同步都没问题,但是到了拉米·马雷克那里总出状况,尽管他的表演确实很出色。
在整部影片中,很多时候,他都在模仿模仿弗雷迪·默丘里的歌曲——当然,后者的声音没人能模仿,如果剪辑能够更有技巧一些,或许可以更好地掩盖这一点。
1. 凌乱的节奏和剪辑
这部电影的节奏很不协调。例如,开场序幕从皇后乐队原主唱退出到弗雷迪·默丘里的快速加入,一拥而上,编剧和剪辑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叙事效率,以至于显得非常矫揉造作。
老实说,第一幕的大部分内容感觉特别仓促,而其他的场景——比如“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创作——则明显徘徊不前,导致整体节奏很不均匀,只能寄希望于较强的剪辑加以补救。
影片时长130多分钟,当然不是一部短片,本应该采用一种更简洁更统一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但实际上却时而匆忙时而迟缓,张弛无度,全盘失衡。
尽管如此,这也不是一部烂片,只不过是部平庸之作…
你觉得《波西米亚狂想曲》怎么样?请在评论里说出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