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中,山脉的变化往往是在于板块之间的运动造成,这也是我们说的地质变化,科学家们最近对西藏地区岩石圈的沉没和破裂进行了成像,给予了我们“世界屋脊”的南半部1000万年内的形成时间,关于青藏高原抬升的机制以及更具体地说,是关于岩石圈演化与高原隆升,火山活动表面表达之间的联系存在长期的争论。
科学家表示,来自美国赖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西藏中南部的新断层模式中显示了一个T形的高速波速结构,被解释为来自早期岩石圈沉降的上地幔残留物。岩石圈崩塌导致软流圈受到阻力,这推动了印度大陆岩石圈的持续封闭和西藏岩石圈北部的缩短和加厚。
科学家表示,西藏北部的地表隆起受到近期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加厚热侵蚀的影响,与最近的钾质火山作用和最上地幔成像的窄低速波带在空间上一致。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产生了高度升高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带的作用,大地测量观察表明印度和欧亚之间不仅板间进行挤压收敛,而且目前板内也是在变形。
科学家们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结果表明,相对于稳定的欧亚板块当前地壳运动向北降低,在印度的北部每年约40毫米移动,而在西藏中央地区每年只有10毫米到25毫米之间的速率,这速率提示出了板块内缩短具有适应速度的差异,也就是说印度板块移动较多,欧亚板块处于一个基本稳定的形式。
科学家们利用现有的磁,古地磁和体积平衡的研究估计,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会聚沿喜马拉雅断层带弧线而变化,在东,西方位,从1800公里增加到2800公里,在南部与下部地壳流动俯冲中部和北部高原下方,分布在西藏地壳的缩短和增稠区,印度地壳北部注入,加厚西藏岩石圈下部的对流剥离,印度板块的刚性压缩和大陆块体挤压,内俯冲开始位于印度和欧亚板块的外侧区域了。
科学家表示,基于地表观测的数据表明,地质和构造研究往往侧重于地壳岩石圈的收敛。与广泛认同的地壳增厚作用相反。迄今为止,缺乏直接证据表明岩石圈地幔的厚度增厚。因此,西藏大陆地幔岩石圈构造演变仍然存在,对这些突出的特点都是依赖于对西藏地下岩石圈地幔进行更加稳健的地震观测。
总结:通过地幔断层扫描得出,西藏南部和北部被西藏至金沙缝合线分开,现在将西藏南部划分为西部至东部的三个区域,即西南,南中央和西藏东南部,沿着喜马拉雅弧连续成像,深度为250公里,以及西藏中南部地区的一个T形高V结构,该结构从250公里处深度延伸到过渡带的底部。
(感谢读者阅读,如有问题可留言,希望大家多多转载,点评,收藏,关注)
用眼睛看科学,用科学的思维看世界。 本文由作者“环球科学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