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们提到,五大学科竞赛是目前高校普通自招中最为认可也是要求最为明确的竞赛活动。以清北为起点,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奖项要求上形成了一定的梯度划分。
但实际上,大多数高校的要求都有着明显的“虚高”成分。以省一为例,仅有浙大、上交、复旦、中科大、北航严格要求。那么,其他高校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诸如南大、南开等名校自招初审学生中省一的比例有多少?接下来本文将为你详细揭秘。
竞赛证书样例
首先我们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一下五大学科竞赛各级奖项的证书样式,因为部分学生/家长对自己目前所拥有奖项的级别仍不完全了解,最常见的认识误区即是把『市级奖』错当成了『省级奖』,甚至还有人会把一些非正规仿冒比赛的获奖证书错当成了学科竞赛获奖证书。
鉴别学科竞赛获奖证书级别的方式通常有以下两种:1、看证书上的名称;2、看颁奖单位(盖章)。
以数学竞赛为例,高校普通自招简章中要求的『省一』实际是“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颁奖单位是“中国数学会”。
『国三/铜牌』实际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三等奖”,颁奖单位是“中国数学会+中国科协”。
▲数学省奖证书
▲数学国奖证书
化学竞赛的『省一』指的是“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一等奖”,颁奖单位是“中国化学会”。
『国三/铜牌』指的是“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三等奖”,颁奖单位是“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协”。
▲化学省奖证书
▲化学国奖证书
生物竞赛的『省一』指的是“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一等奖”,颁奖单位是“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生物竞赛委员会”。
『国三/铜牌』指的是“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三等奖”,颁奖单位是“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协”。
▲生物省奖证书
▲生物国奖证书
由于数学、化学、生物三科的竞赛在预赛阶段都是由各省学会自行组织举办,所以各省预赛的具体名称不一,通常会称为“XX省竞赛/联赛”,同时颁奖单位是“XX省学会/竞赛委员会“,下面两图为广东地区化学和生物竞赛的市级奖项证书,可供参考。
▲化学市奖证书
▲生物市奖证书
与其他三科不同的是,物理和信息学竞赛在预赛阶段就为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所以鉴别奖项的级别依靠名称即可(因为物理预赛的市级奖证书和复赛的省级奖证书同样由中国物理学会颁发)。
▲物理省奖证书
▲物理国奖证书
▲信息省奖证书
▲信息国奖证书
以下为五大学科竞赛各级别比赛的赛事名称、奖项等级及发证单位的详细统计。
省一数据解读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2018年各高校普通自招初审通过学生中的省一获奖比例。
2018年部分明确要省一以上竞赛生的高校“初审数据”如下:
注:清北普通自招除竞赛生外,主要为学科营优秀营员;通过初审的竞赛生也基本都是已提前获得签约的考生。
针对上表数据,率先要强调的一点是,清北自招省一比例尚未过半并不代表着要求“虚高”,而是由于两校的普通自招体系特殊,与其他高校完全不同(具体情况后续单独再做赘述),直截了当地说,未获得“国决铜牌”以上的考生不必考虑。
其次,浙大、上交、中科大、北航、复旦这五所高校的“省一”要求十分严格,其中复旦省一比例最低的原因是其相较其余四校招收文科生的比例最高。除去学科竞赛省一和部分文科生外,其他能通过初审的还有极少数两大科创竞赛(青少年科创大赛和明天小小科学家)的国奖学生。
除去以上七所学校,其他高校的省一学生比例都十分有限,其中,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在省一人数上仍比较接近,而剩余的如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初审通过的竞赛生充其量都是以省二为主。换言之,它们的省一要求是显著“虚高”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认为是这些高校对省一竞赛生的吸引力稍显不足。
相比之下,一部分“竞赛要求为省二,但对省一设置了特殊政策优惠”的高校(如山东大学等)却能吸引不少省一学生报考。这部分高校的“初审数据”如下:
从该表中我们不难归纳出这部分高校“省一优惠”的几种类型:①免笔试,仅面试;②比省二降分优惠更多;③专业选择的余地更大。
因此,尽管大部分高校的自招初审凭借一个省二即可通过,但手握省一等奖的学生在择校环节还是有着更可观的选择空间(该表中的几所院校便可作为自招的保底院校)。比如在限报两所的情况下,某省一学生便可以从浙大、复旦、中科大这一级别高校中选择一所冲击降分,然后从华南理工、山东大学、大连理工这一级别高校中选择一所进行保底。
最后是90所高校的省一数据,供参考。
小 结
以上我们主要分析了各高校对省一要求的虚高现象。实际情况是,除去清北以及浙大、上交、复旦等几所顶尖高校外,其余高校的普通自招有一个省二外加一定的综合成绩即有机会通过初审。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多方面。一部分源于每年竞赛省一的人数有限(8000左右),即便考虑一人可报多所院校的情况,总数也远低于几十所高校初审通过的人数之和,通俗而言,即“僧多粥少”。
事实上,不仅省一虚高,大部分高校省二的要求同样存在虚高的现象(但由于部分省份未公布省二省三的获奖数据,故无法统计出准确比例)。换言之,一个省三外加一定的综合成绩也能通过大部分高校的初审。这正如我们反复明示的——竞赛奖项和综合成绩仿佛动态变化中的两环,一环不足,便需要另一环来弥补。(完)
转自:博雅闻道北清培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