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晨,祖奶奶送完两个曾孙去学校,回到家刚关好门,突然听到门外传来高空坠物的声音:“碰!”打开门一看,吓到自己尖叫起来!
大家都说这是个很可惜的年轻妈妈,刚过30岁,她就没未来了,故事要从二胎孕期开始。这位妈妈本来就有个很美好的家庭,公公婆婆在海外做生意,很少回家。
家里就丈夫和丈夫的奶奶,奶奶很健朗,第一个曾孙是她带大的。这对年轻的夫妻也常常忙着自己的小生意,虽然经常回家,但也很难全心照顾到家。
甜甜(年轻妈妈的化名)是一个性格很开朗的女孩,婚前自由快乐,善于交谈。婚后和丈夫也很聊得来,常常看到他们一家三口幸福的旅游。可是自从怀了二胎,生活开始变了。
由于第一个孩子跟自己不是很亲近,第二个就自己带,生意只能丈夫一个人管理。可是丈夫想快点增加收入,着急做大,不幸生意失败了,夫妻两个的矛盾也因为“钱”这个问题争吵不休。
也许因为二胎全程由自己一个人照顾,睡眠不好,情绪比较大,和丈夫的沟通也越来越激烈。夫妻把市里居住的那套房子变卖了回老家住,又向娘家借了笔钱还债。公公婆婆常年在外地,对小夫妻的事情也不愿伸手介入。
争吵到最后,甜甜想要离婚,丈夫不愿意,可是也不愿天天面对争吵,果断地带着1岁左右的小儿子回娘家生活,大儿同祖奶奶生活习惯了就留在家,不久后还在娘家找了份幼儿教师的工作。
2年的时间,甜甜既要照顾小儿子,又要上班,还要跟父母做思想工作(农村父母思想老化,认为已经生了2孩的女儿离了婚难以再嫁,只能孤独终老。也不同意离婚),偶尔还要应付丈夫的争论。
常年的心里压迫,不知道能找谁倾诉,只能把它压到最心底,埋起来让风吹散。
从怀二胎独自照料到丈夫生意失败,再到筹款还债这一系列阻难。慢慢的,甜甜的笑脸很少看见了,人也瘦了很多,也许在面对小儿子的时候才有那么一点微笑吧。
常年忧心睡不好,2年的时间,甜甜发现了自己生病了,得了忧郁症。但她还是很努力的生活,想要改变自己,接受治疗。可是农村的医疗哪有这么全面,就算是有也是她目前消费不起的,家人也爱莫能助。
直到,学校发现她的病症越来越严重了,人消瘦,沟通起来比较困难,手偶尔还会不自主地颤抖。就劝她休职,养好病再回来教书。最后她在娘家休养,也许没有了工作,甜甜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不到半个月,慢慢地,也吃不下,听到家人的询问也不愿回答,眼神很空洞,躺着床上像没有感知木偶。
人一生病就面临着人性的考验,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甜甜的父亲觉得,女儿生病躺在家不行,这样治不好病,嫁出去的女儿,就应该由她的丈夫来照料她。可甜甜最不想见的就是她的丈夫,最终固执的父亲终究还是因为“钱”和照顾能力有限等原因,不顾女儿极力反抗的动作,几个人合力抬上车让女婿接回家,小外孙也给办理退学回老家上幼儿园了。临别跟女儿说:“等你养好病想回娘家住多久都行,现在你跟丈夫回去是治病养身体先。”
这也许是父母当时对女儿最真诚的承诺,可他们对病情的无知永远失去最小的女儿。
丈夫接甜甜回家后,甜甜也不愿意跟他见面沟通,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也许因为这个是她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还有两个幼小的儿子在身边,刺激到甜甜想要努力活着的心。
不到一个星期,等丈夫又出去工作,慢慢的,能吃得下饭,身体颤抖的频率减少了些。有点力气能动得多了,自己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煮饭给家人吃,就是不愿意出门。
在家生活了半个多月,忧郁症的病情一直反复地折磨着甜甜,心情一直都很忧郁,想努力开心,可惜她做不到,一整天除了晚上小儿子跟自己睡,可三岁多的孩子睡着也不懂妈妈的痛。
大儿子跟祖奶奶住不同楼层,丈夫知道甜甜不愿意相见,也是尽可能地避开。可甜甜的忧郁症让她晚上睡眠差。易惊醒,然后难以入睡,或者一整晚只是睡了不到3个小时。白天,整栋楼仿佛就是甜甜的囚笼,自己束缚着自己。
病魔让甜甜很痛苦,这已经不是心里的痛,长期睡眠不足,身体不时地抽搐难以呼吸,让她有时只能以痛止痛。
回家半个多月了,周一早上,祖奶奶如常地送两个曾孙上幼儿园。回到家刚想关好门,就听到“碰”的一声有什么东西掉了下来。
一看就是自己的孙媳妇倒在地上,头上迅速染红一片。吓得高声大喊,叫来邻居帮忙报警,打电话叫孙子(甜甜的丈夫)回来,还打电话告诉亲家这件事。
一位年轻的妈妈,在看着自己的2个儿子去上学后,选择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谁是推波助澜的凶手?是产后的抑郁?父母的不理解?还是病情的折磨?到底谁是刽子手?
生命已不在,再问对错又有何用……只愿两个小孩能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