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窜访台湾,一场各方串谋的闹剧,落幕之后,一地鸡毛。
亮的是什么牌?
中国大陆的反制路径已经清晰,一定程度上,是佩老太逼着中方出了一张牌。“军演困台牌”虽然不是唯一对付美台的牌,亮明这张牌却会让美台在今后的“反封锁”准备应对上更有针对性。
但话说回来,也只有中国综合实力到达足够强度,才敢于亮牌,不惧对手的破解。说到底,最大的威力在于“震慑”二字。
在祖国统一的进程中,离不开国防军事能力的保驾护航,但各方纯军事火并,其实是最惨烈的一种方式。在震慑下,不战而屈人之兵终将成为统一之路。
这离不开对台湾精确、深邃的研究。过往太多的思维定式是军事强攻,包括登陆作战,对于一个岛屿而言,最难、死伤最大的方式就是抢滩登陆。
确实,过去中国并不算强大的实力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如今的中国大陆,正在实现的是一个凭借足够的武统能力达到最终和平统一的目标。
台湾是一个岛,岛屿最大的生存依赖是依靠运输,基于这个判断,就能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围困、封锁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路径依赖。
经济是一切的根本,没有经济就没有民生,战斗力也就自然瓦解,无法持久。
佩洛西访台后,祖国统一进入可感可知、肉眼可见的实质性阶段。
具体分为2条主线:环岛军演和经贸压力测试。
军演在佩洛西离台后10分钟启动,后者则更早,在8月1日就已启动,一口气禁止台湾多家食品厂的产品进口到大陆。依照过去的案例来看,这些反制都不会浅尝即止,一波过了就没,而至少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既然大陆把这张“系统控制牌”亮明了,就要测试出它的威力和效果才会中止,否则就是对这张牌最大的浪费。
在经贸上的测试,一般是指禁止对方产品进口的力量。这方面,大陆拥有远胜于台湾的筹码,除了出口到对方市场金额的绝对值与比重不同外,和经济规模大小也密切相关。
大陆海关数字,2021年,台湾对大陆出口总额约2500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24.7%;台湾从大陆进口总额783亿美元,增长30.4%。台湾享有的贸易顺差达1717亿美元。从绝对金额来看,台湾出口到大陆的金额远高于大陆出口到台湾的金额,这代表大陆的筹码较多,从数值上看起码一倍有余。
从占比来看,更可看出双方手上筹码的差距。对大陆出口占台湾总出口的比重高达42.3%,但大陆对台783亿美元的出口,只占其整体3.36万亿美元出口的2.3%。如果再考虑到出口占GDP的比重:台湾出口占GDP比重已达7成,大陆则仅有不到18%,大陆经济规模又是台湾的23倍多,这些数字清楚看出彼此的筹码多寡与差距之大。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要拿芯片说事了。
虽然有人认为台湾在科技领域,特别是半导体上,拥有绝对的优势,必要时台湾可禁止半导体输出到大陆,“给对岸一点颜色看看”。不过,从美国主导对华为的半导体禁运案例来看,虽有影响但都不能把中国彻底绊倒。如果认为靠芯片就能捏住大陆发展的命门,就彻底打错算盘。反而可能因此遭来更多大陆的反应,从筹码与数字来看,谁吃亏更多,受伤更重,不言自明。
不看数字,只在口上高喊要“反制大陆”的“台式义和团”,可以勇敢地去反制大陆,但前提是要学好数学,懂点儿经济。
“岛屿型经济体”
经贸战,不是台湾这个“岛屿型经济体”可以承受。
连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都难讨到便宜,台湾就趁早断了这个念想吧。
从反制手段上来说,大陆主要会是针对农产品、食品之类作为打击对象,原因也非常简单又单纯:食品的替代性最高,吃不到台湾石斑鱼、虱目鱼、凤梨、释迦,有多严重?可选择的品种多的是,买不到台湾知名的统一食品又怎样,大陆本土品牌难道不香吗?
说到底,开放大陆进口市场本身就是惠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对方要拿经贸当武器,那“惠台变穷台”也是分分钟的事。
农产品、食品之外,也可以延伸到其它工业产品,最极端,冲击最大的当然是废除两岸间的ECFA。对于仍在延续的ECFA,体现的是大陆最大诚意与善意,但这种基于“一家人”情感基础的善意与诚意并不是可以无底线被伤害。
这次,是否会走到停ECFA,还要看台湾残存多少政治理性与经济理性。
在逐渐测试压力的过程中,大陆确实也没必要“把子弹一次性全打光”。
从大陆过往在贸易上的一些措施安排来看,都是有选择性、精准打击,基本上避开对内部经济、供应链、就业等有影响的产业,专打替代性高、没了也不影响本身的产业。从这方面,台湾内部各产业、企业,可自行评估自己的份量,是属于打击对象还是安全名单?
还有在大陆的台商,最好搞清楚自己吃的是什么饭,用的是哪里的锅,心里要有谱,不能既在大陆这边吃饱,还要跑去蹭佩洛西的午宴,和硕就自己掂量吧。
脆弱性
从军事上来说,岛屿易守难攻,但从经济上来说,命悬外部应援,具有天然脆弱性,特别是在能源领域。
通过这次军演,这个脆弱应该已非常明显。演习会影响到台湾对外的海空运输,台经济部门信誓旦旦,岛内包括煤炭、石油或天然气等能源都储备充足,有足够的“安全存量”,各项油存量约为800万吨,安全存量可达146天;天然气安全存量也有11天,在7天以上的法定安全存量规定。
这是台当局为了避免引起恐慌而作的“安民告示”,但如果真的认为可以高枕无忧,而看不到隐藏的风险与危机,那才真是自欺欺人,愚民政策。
过去,台湾供电比例维持4成煤电、3成天然气、2成核电、1成其它(油、水力等),这个比例是综合考量成本、功效、安全可靠性、可持续性、环保、经济承受性、经济价值等因素。
从各种发电燃料安全存量来看,不难看出其中潜藏的风险:燃煤存量可供电厂运转30-45天,核燃料棒的安全存量可达1.5年,天然气的安全存量,夏天只有7天。
而台湾原本就缺乏能源,99%的能源仰赖进口;每种进口能源的安全存量不同,天然气算是安全存量最低的能源,经济部门负责人王美花自己都承认,只有10-11天左右的安全存量。但在蔡当局的能源政策中,却偏偏要把天然气供电比例提高到5成,增加脆弱性,究竟是自作聪明还是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全球经济趋势都在急速往下走,台当局却选择多行不义,给两岸关系带来巨大纷扰,这是在消耗本已残存不多的两岸好感度。
两岸和平、来往正常时,这些都不是问题,但现在已经转入僵局,后势也不再被看好。
台湾年初预测有4.42%的经济增长率,如今看来,能“保3”就算奇迹了。
解放军演习,直接来了一次“环岛”,虽然还不是一次严格意义的封锁,但这座“番薯形堡垒”是否还是所谓的天然屏障?
东风烈焰和经贸测试下,一切都将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