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杂剧全编》(全28册)
程华平 主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0年8月出版
编者按:明杂剧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代文人及统治者的轻视和禁毁,其中大量的戏曲剧本已散佚失传。为保存这一珍贵的戏曲文献,服务当今学术研究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程华平、谭帆、吴平等教授主编,组织有关戏曲专家,将国内外现存的明代杂剧文献进行搜集、整理、甄别,选择学术性、资料性强、版本价值高的剧本共340余种,编集为《明代杂剧全编》影印出版,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古代戏曲研究提供便利一套珍贵的文献史料。为方便读者阅读、利用,本书现为每种杂剧都撰写提要,将作者生平、剧本内容、文献价值、版本流变情况都予以介绍,附于每种杂剧正文前。
01
明崇祯二年(1629),张元征在给《盛明杂剧》作序时,就对世人“汉文、唐诗、宋词、元曲,各绝一时,后有作者,难乎其继”之说大不以为然。他反驳道:“我明风气弘开,何所不有?诗文若李、王崛起,已不媿西京、大历,而词曲名家,何遽逊美酸斋、东篱、汉卿、仁甫?”话虽说得气壮,但时至今日明代杂剧在古代戏曲史中的定位一直比较尴尬,却也是事实:言及杂剧文体,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代表着古代戏曲第一座高峰的元代杂剧;言及明代戏曲,传奇的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杂剧的光彩。之所以如此,自然与人们长期以来对明杂剧缺乏应有的关注与公正的评价有关。事实上,随着元代以降数百年的发展,明代杂剧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择其大端者如下:

《盛明杂剧》
首先,明杂剧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元代,显示出杂剧在新时代的繁荣。戏曲史家曾永义《明杂剧概论》在综合日人八木泽元《明代剧作家研究》和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两家目录的基础上,所得作家125人,作品413种,加上阙名134种,共得547种。实际上,明代杂剧的数量远不止于此。这充分说明了明代杂剧创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次,杂剧体制发生了诸多变化。除了仍有部分戏曲家坚守元人家法创作北曲杂剧外,明代还出现了南杂剧、单折或多折短剧、短剧连缀等文体样式以及灵活的角色唱曲方式。这些杂剧体制的变化,正如曾永义在《明杂剧概论》中所总结的那样:“明代的杂剧,它一方面继承元人的衣钵,一方面又逐渐从兴盛中的南戏传奇汲取滋养,从而融合南北曲长处,产生更精致、更合理的新剧种。……杂剧在明代并非衰亡,而是另有发展,另有革新。”
可以说,明杂剧为适应时代审美的发展变化,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它在不断吸收南戏、传奇长处的同时,对自身的体制、内容进行了诸多变革,并最终取得了再一次的繁荣。在这里,我们可以简略地梳理一下它的发展历程,这将有助于我们对明代杂剧每个不同阶段特征及其成因的认识。
明朝开国伊始,罗贯中、王子一、刘东生、谷子敬、杨文奎、李唐宾、杨讷、贾仲明等“国朝一十六人”及藩王朱权、朱有炖等,是为杂剧第一阶段的代表性作家。这些作家主要生活在明初至朱有炖去世的正统年间(1436—1449),其中不少人乃为由元入明者。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基本上遵循元人的文本体制,主要属于北曲杂剧范畴。不过,在南曲戏文的影响下,杂剧体制也开始发生变化。朱有炖在杂剧体制上多有创新,如用旦末全本,一本有五折,用复唱、合唱、轮唱等,在北曲杂剧中加进南曲戏文的因素,为其后的剧作家提供了“效仿”的范例,也为南杂剧的萌生以启示。

罗贯中《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一直到弘治、正德、嘉靖年间,随着陈铎、王九思、康海、杨慎、徐渭、汪道昆等人登上曲坛,明初杂剧创作的疲弱状态才有所改善,并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北曲杂剧在日臻兴盛的传奇体制的冲击下日渐衰落,南曲杂剧却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杂剧对传奇体制因素的吸纳与效仿已成为普遍现象,其自身的文体特征日益模糊不清。这一时期虽有梁辰鱼、凌蒙初等几位曲家仍遵依元人之家法,但已属凤毛麟角。
据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和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等记载,到了嘉靖、隆庆之后,北曲杂剧已少有人唱。南曲的盛行,特别是昆山腔的风行一时,给北曲杂剧带来的冲击远甚于此前。但应该指出的是,近代以来的不少戏曲史家认为本期杂剧创作“式微”、“衰落”云云,主要指的是北曲杂剧,而南曲杂剧在嘉靖以后始趋蓬勃,由是杂剧一体,乃随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02
戏曲史家卢前《明清戏曲史》曾对剧作家之“时地”进行过统计,发现明杂剧作家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等省,“若论籍贯,以吴人为多,浙人次之”,“实以江南为盛”。这些生活在南戏、传奇发祥地东南地区的戏曲家,深受南戏与传奇的熏陶、影响自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明代剧作家兼作传奇与杂剧者比比皆是,如沈采、梁辰鱼、林章、梅鼎祚、胡文焕、沈璟、顾大典、王骥德、陈与郊、汪廷讷、叶宪祖、陈汝元、徐复祚、孟称舜、袁于令等,莫不如此。戏曲家们兼作传奇和杂剧,使得二者的文体界限逐渐模糊,最终导致了杂剧的传奇化与杂剧文体的消解。
元代的杂剧主要是用来愉悦市井大众的,“杂剧本勾栏之戏”,带有浓郁的民间文艺的娱乐色彩,因而受到了普遍欢迎。这些杂剧的创作者大部分也是不得志的下层官吏、失意落魄的文人以及郎中、商贾、卜筮者等平民百姓,还有倡优艺人等。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到了明初,杂剧则进入到了上流社会的馆阁厅堂,走进藩王府邸。此时,藩王朱权明确地将杂剧演员分为“良家子弟”与“娼优家”两种,加以区隔。巨大的身份地位的差距,造成了文人与伶人分属高低贵贱不同的两个社会阶层,很难再次形成象元代那样文人和伶人的融洽相处、戏曲创作与演出相互促进的局面。
因而,从弘治、正德年间开始,随着王九思、康海及其后杨慎、李开先等人染指戏曲,杂剧创作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文人的审美趣味。文人首先关注的是情性的抒发,在意的是阐扬志趣,摹拟神情。他们更在乎这些剧作能否在精炼的结构之中,体现自己鲜明的创作意图与浓厚的情感表达,能否在气味相投的文人圈子中引起共鸣与激荡。其结果便是杂剧与民众隔离日远,成了文人学士自吟自咏的案头之戏。
当然,这些主要是根据明杂剧的总体情况而言的。实际上,无论是北曲杂剧还是南曲杂剧,在明代依然还在演唱。明万历以后,随着秦淮马湘兰、傅灵修等善唱北曲者的离去,北曲杂剧的演唱就成了“广陵散”了,取而代之的多是南曲杂剧。嘉靖以后,更因为昆腔风靡一时,传奇日盛,于是伶工歌女,专习南曲,以投时好。随着南曲逐渐占据曲坛,北曲也被不断地边缘化了,失去了市场与观众,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衰败下去了。

马湘兰小像
03
明杂剧问世六七百年以来,收录明杂剧的戏曲选集也不在少数,如陈与郊编选《古名家杂剧》、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沈泰编《盛明杂剧》、邹式金《杂剧新编》、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等,都收集、出版了部分明代的杂剧作品,使得一些明杂剧得以流传下来。当然,也有一部分杂剧作家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流传到了后世。
但由于种种原因,明代的杂剧始终没有结成总集,这自然不利于一代文献的保存和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郑振铎、吴小如等学者致力于明杂剧的收集与结集出版工作,《古本戏曲丛刊》收集了大量过去难得一见的明代杂剧作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台湾学者陈万鼐主编《全明杂剧》出版,收录了168种明代杂剧作品。但限于当时的条件,无论是《古本戏曲丛刊》,还是《全明杂剧》,都存有不少的缺憾,众多的明杂剧作品还未被发现,未被收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的增加和戏曲文献的不断被发掘出来,包括明杂剧在内的古典戏曲的出版也迎来了黄金时期,如金沛霖主编《明清钞本孤本戏曲丛刊》、吴书荫主编《绥中吴氏藏钞本稿本戏曲丛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编辑《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姜亚沙等主编《中国古代杂剧文献辑录》、殷梦霞选编《郑振铎藏古吴莲勺庐钞本戏曲百种》、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黄仕忠编《明清孤本稀见戏曲汇刊》、黄仕忠等编《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等,都收录了不少珍贵的明杂剧文本。

《古本戏曲丛刊》
正是在前人与时贤不断搜罗、发掘的基础上,我们编辑出版了《明代杂剧全编》,力求做到以下两点:
一,剧本收集力求详尽。《明代杂剧全编》在此前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广泛查寻、搜集,共收录明代杂剧三百四十多种,将今天能够发现的明杂剧刻本、钞本及残本尽量包罗进去。
二,剧本选用力求精当。编辑者事先做了大量细致的版本甄别工作,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我们期待这部全编的出版,能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发挥作用,也期待能够为古代戏曲的阅读和研究提供方便。但是,由于明代杂剧数量庞大,剧本形态多样,收藏地分散,收藏情形也比较复杂,因此,将所有存世的明代杂剧全部收罗完毕,确乎不易。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戏曲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来定会有更多的明代杂剧被发掘出来。
(本文为《明代杂剧全编》前言,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