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2022年10月10日20:01:56 热门 1305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 苏园别裁——东西明轩 」


▼缘起

首先是因为博物馆购入了一套明式家具,时任大都会博物馆董事、阿斯特基金会负责人的文森.阿斯特夫人提出在博物馆内制造一座中国庭院来放置这套家具。用中国园林给中国古典家具一个陈列空间,这可能也与阿斯特夫人童年在北京度过有关,她有关于中国园林的情结。


无可否认,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想法。


当时博物馆方邀请著名美籍华裔舞台艺术家李明觉设计,方案没能让博物馆方满意。原因不得而知,却造就后续“古典园林出口海外”这段佳话。


在确定以中国庭院陈列明式家具的方向后,1977年秋,时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普林顿大学考古系主任的方闻随美国“中国古代绘画考察团”访华,考察了福建、浙江、北京等地的古建筑,最后来到苏州。在此,方闻与陈从周会面,一同参观苏州园林,并在此行程中达成共识——网师园的殿春簃小院是衬托明代家具的最佳背景。


方闻对陈从周说:“我在纽约收集了许多中国明代家具,一直想把它们陈列出来,但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陈从周听罢不假思索地说:“明代家具当然要放在明代建筑里面呀。” 方闻闻言如梦初醒,连忙对陈从周教授说:“先生所言极是,明代家具应该摆在明代建筑里,可是我在美国,上哪儿去找明代建筑呢?” 陈从周哈哈大笑道:“这个容易,我给你找个现成的,苏州网师园里的殿春簃就很合适,你把它移筑到美`国,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 陈从周推荐网师园殿春簃有其必然原因:


一是陈从周对网师园的特殊情结。陈从周的老师,画家张大千,曾寓居网师园。殿春簃原为张大千及其兄张善孖的画室“大风堂”。

PS: 张氏兄弟在网师园寓居期间,养了一只幼虎“虎儿”。殿春簃小院墙角还留有“虎儿”的墓铭——“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是1982年,张大千特意从台北寄回大陆的。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张氏兄弟和虎儿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殿春簃前张善孖在与虎儿逗玩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网师园殿春簃,现存“虎冢”碑


二是网师园是公认的小园极则,“少而精,以少取胜”。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网师园全景图


1978年春,方闻返美后,以大都会博物馆的名义致信时任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请求帮助建园。

“经过国务院批准,我国将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仿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建造一座中国庭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左:王冶秋(1909-1987),接替郑振铎成为国家文物局第二任局长,1976至1979年在任。右: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平面示意图,明轩(The Astor Court)位于博物馆二层北翼的东亚艺术馆的中心。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鸟瞰


「东西明轩」


前文我们了解,明轩是以网师园殿春簃小院为蓝本而建,目的是为了陈设大都会博物馆的明式家具。中国古典园林“出口”海外,引发世界对东方文化及古典园林的关注。同时也带火了香山帮。而作为高度“标准化”产品的明轩,大家对于图纸设计的关注度相对要少一些。除了主持设计的陈从周老师,其余团队成员,相对鲜为人知。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左:2014年接受采访的张慰人先生(73岁),当时作为技术人员参与明轩全过程(后为苏州园林设计院院长),正在翻看明轩画册;右:做明轩项目时的张慰人先生(39岁)。


我们知道,中国古建有一套逻辑严谨的设计、施工体系。


两本巨著,《营造法式》与《营造法原》。

《营造法式》记载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营造法原》则偏重于江南民间的传统建筑——民居、宅第、园林和建筑小品统一的营建架构和技术措施。


因此,往往陷入这样的误区与偏见——认为中国古建是一成不变的,随形就境的古典园林,则诞生了诸如“半亭”、“折廊”等富于变化的园建形制……想当然的以为明轩的图纸设计难度不大——毕竟有殿春簃小院的珠玉在前。差异只在掇山与花木。


考证团队成员,依旧震惊:一边是苏州城建局组建的项目团队(来自苏州园林处的张慰人、陈从周的学生邹宫伍、来自苏州城建局的王祖欣)。一边是潘谷西教授带领当时南京工学院有一批专门研究苏州园林的老师参加设计。


据潘谷西教授口述:

记得当时参加的有杜顺宝、乐卫忠、叶菊华和刘叙杰,就我们五个人过去的,在网师园殿春簃这个院子设计的,画的图纸大概有平、立、剖五张图,1号墨线图纸,我画的是院子的一组剖面图和方案透视图,他们几个人分别画的是平面、立面和剖面图。平面图画的很细,铺地、水池、假山都画出来了。我留过一套图,可惜现在找不到了,倒是叶菊华还保存了一套,从图签上看,这套图完成于1978年10月5日……


张慰人非常喜欢南京工学院团队的设计,看到精美的图纸连连称赞。他也在采访中也表示:

他们的图比我们画的图要漂亮。他们花了很多年研究出版《苏州古典园林》,有非常好的基础。而我们是匆匆忙忙,乌合之众。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苏州园林处版的明轩平面图。两版图纸,以殿春簃为模板,基本布局相似,细节略有差异。苏州园林处版,曲廊布置比较中正,与建筑衔接以90°平接的方式处理。图纸相对简单,精美度不及南京工学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明轩,平面图。潘谷西版。曲廊尺度更纤巧。平面布置形态更具备动势。尤其曲廊与建筑交接位置,刻意折出一个小天井,经典苏式民居的做法。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明轩,透视图。潘谷西版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明轩,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实景透视


两个团队,两套图纸(既相似,又略有差异)。总体而言,苏州园林处版的图纸构筑物,尤其是曲廊布局与形式更中正,南京工学院的曲廊要纤巧一些,布局不完全对称,有明显的动势。在与主体建筑衔接的位置特意做出一个折角,留一角天井,是经典苏式民居的做法。苏州园林处版的拙朴,南京工学院版的纤巧,图面也要精美许多……报到建设部后,南京工学院的那套图在“假山太高,楼板无法承载”的问题上而落选。


所以,看似简单的复制项目,在高度标准化的古典营造体系下,依旧需要结合现场条件做细化与深化调整。仿制,是在现场条件下,有选择地优化与改造。创新可贵,带创新性质的复制同样可贵。


设计图纸与模型确认之后,中国驻美联络处文化参赞谢启美代表中方与大都会博物馆签下了建造合同。合同规定,明轩需要做两套,先在苏州东园做一套实际大小的模型,待美方确认后再做第二套运往美国。


明轩的“出口”,不止是商务合作,更是外交事件。也正是这样严谨的工作方式,在东园留下一座一模一样的明轩。


· 东张:东园明轩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东园明轩透视。因为考虑未来博物馆楼板荷载的问题,掇山做了简化。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东园明轩冷泉亭:因为荷载原因,绿植方式在保留原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做简化。四十年时光,乔木已然亭亭如盖。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东园明轩冷泉亭:花木在保留原空间结构的基础上简化。一枫树,一矮松,几丛芭蕉,足够。花木茂盛的明轩,已然一座历经百年的老园子。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东园明轩一角,以简化的掇山致敬殿春簃小院泉眼。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东园明轩,曲廊布置沿用苏州园林处比较中正的布局,此处与建筑交接位置为平接。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东园明轩,曲廊。云步石使用频次不高,几乎被沿阶草没了……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东园明轩,曲廊。取其一段,如同折子戏,片段式的园林印象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东园明轩内部,简洁而不简陋的家具陈设。


2019年秋,姑苏游历,去了怡园耦园,顺便寻访这座久闻其名的东园明轩。东园很大,一路寻来,需得细细问过保安大叔,方才觅到这座“明轩实样”。


用今天的眼光看,1:1打样的样板庭院依旧是大手笔。在我从业经历中,亦只有万科良渚文化村的郡西别墅,当时建筑打样了1/4的立面,景观打样了1:1的亭子与水景幕墙……更何况在四十多年前的苏州。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明轩实样”牌匾


明轩实样,不只是在对外输出一座中国园子,亦是在经历文革之后,重新审视那些曾被批判为“四旧”的古典营造理论。所幸还有香山帮,以及那些学者、技师们,从网师园的一砖一瓦,以理论典籍结合现场实践,去还原,去复兴……


所以,坊间依旧流传关于两版图纸的公案,明轩实样展现了苏州园林处版图纸的中正与拙朴。如果不是受限于荷载,我更期待南京工学院版图纸的实样展现,折廊是否更具动势?一如我游网师园“樵风径”的惊艳——微微起拱的路面,融合了碎石花界与青砖铺地两种材质——可以把高差、材料质感结合身体姿态,来强化园林中的山水感。城市山林,是眼前有景,更是身体感知。


神游,四十多年前那一版纸上园林。折廊纤巧,循山势,拾级而上……有多少故事陆续上演?


· 西望: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实景透视。受限于荷载、采光等条件,此明轩的植物造景设计以灌木、地被及芭蕉等浅根系植物为主。点到为止。从造景效果而言,难免偏于薄弱。更接近温室盆景的效果。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半亭。亭子中央,与原版冷泉亭一样,放置了一座石峰。个人一直不太赞同此做法,亭,不再是停,而流于对景。在我看来,冷泉亭最可爱,是在张氏兄弟寓居期间,在亭中作画、休憩,是园林生活正确的打开方式……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半亭,点到为止的绿化造景。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掇山与植物造景。受制现场荷载、采光等条件,此处掇山稍显散乱。尤其在经历四十余年的时光之后,对照东园明轩,后者体现了旺盛的生命力,草木花芜。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博物馆明轩的日常打开方式:庭院是展厅,也是展品,更是用以承载访客活动的空间。参观人群在庭院中间席地而坐,休憩、或是饮食,如同他们在草地、森林野餐一般。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目前依旧停留在神游阶段。加之这两年爆发的全球疫情,西望明轩之行,似乎也变得遥遥无期了。


我曾期待这次旅行,在对照东园明轩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后。相同的构件组装成一模一样的两组园建,以及花木、掇山不可预料的机变……身游vs神游。如果不是上空的玻璃顶棚,如果不是三三两两各种肤色的访客,几乎迷失在东西明轩的时空里。


我依旧为阿斯特夫人当年灵光一现的念头叫绝,这座庭院,是陈列空间,也是展品本身……神秘而古老的东方文化,令人倾倒的,不止是那一套明式家具,亦有花木、掇山。瘦、漏、皱、透的太湖石,在西方人眼里,更接近天然的雕塑艺术品。这些,都为东方古典营造文化的持续输出奠定了基础……


谈谈大都会博物馆明轩图文资料中,几处让我印象深刻的点:


1. 盆景式的庭院展示空间与行望居游的审美标准


古典园林发展历程中,掇山经历了“有若自然”绝对地模仿自然,到“拳石当山”写意的小山小园,再到“观山一麓”利用透视关系,控制性观看与游览的自然主义……郭熙论山水画,亦为掇山定下行望居游的审美标准。


所以,纸上明轩,让我心动的一直是南京工学院,潘谷西先生的设计:曲廊不绝对对称,在庭院洞门去往明轩主体建筑间,有了依山而上的动势。取网师园“樵风径”去往“月到风来亭”这段意匠——起伏路面。廊与墙面之间留出的天井空间——似曾熟悉,是这十余载网师寻梦。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网师园樵风径,路面起伏——以高差处理、材料质感结合身体姿态,来强化园林中的山水意境。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网师园,从樵风径去往月到风来亭:路面随湖石驳岸起伏。平段为青砖人字立铺,起伏段则延续驳岸平台的石板路面。随路面高差,配合上山、下山的身体姿态,加以材料质感,强调山意。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潘谷西版明轩透视图:曲廊连接明轩主体建筑处路面的起伏变化。


半亭边的假山,严格意义上讲,潘版图纸更符合行望居游的审美标准。奈何现场限制!若说遗憾,不若说是现场限制条件对设计意图落地的影响,这个经验,在如今的项目营造中依旧适用。


所以,苏州园林处版图纸,更接近现场营造的实际情况——“三分设计七分营造”,图面未体现的花木与掇山,在1:1实样推敲中确定了基本方向。而在最终落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机变,使得两者既相似又有所区别。


大都会博物馆明轩,呼应西方文化“向死而生”的价值追求——信徒们对死后灵魂永恒的不变期待,故它是恒定的。博物馆本身也是舶来品,展品被陈列在玻璃柜里,以崇敬的姿态,致敬故去的岁月。它是盆景化的园林,“移天缩地”,凝固了一段时光……


我感慨花木数十年几不可察的变化,却意外发现庭院中席地而坐的人群,憩息、或是饮食,如同在森林、草地野餐一般……当庭而坐的休憩场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西方文明角度下的行望居游——信徒们终其一生对于理想乐园的缅怀与致敬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当庭而坐的休憩场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西方文明角度下的行望居游——信徒们终其一生对于理想乐园的缅怀与致敬。


而在东方,人们或卧于松下、石上、林间……一如《听琴图》中的经典场景,是以自然为友的价值观呈现。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徽宗《听琴图》


2. 庭园之外,借景有因——空间属性差异下的营造逻辑


东西明轩,受体量所限,居游不足,在空间属性差异下,呈现不同的营造逻辑:

大都会博物馆明轩,类似舞台的造景方式——洗练的构景元素,场景化的空间。此时,庭园不再是古典园林生活邀三五好友的小众行为,更是面向普罗大众的艺术展览窗口。博物馆为吸引观众举办各类活动。访客走进博物馆,邂逅艺术,体味艺术品的最真实存在,从而获得个人信念和向善理念的提升……


“或许,我们应该理解,博物馆展示的是艺术,而不是艺术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的答案”。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大都会博物馆明轩:洞门。洗练的园林构景元素。


在搜集图文资料时,无意间邂逅这场名为“中国:镜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的主题展。我赞叹西方时尚对中国元素的解构、重构,创造独特新奇的艺术趣味。更惊艳古朴的东方庭园,混搭多媒体影像与灯光,结合展品,呈现时空交错的梦幻效果……


高度关注背后是褒贬不一的评价,却也给庭园更多的造景可能……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中国:镜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主题展海报。展品包括150多件出自顶级设计师之手的、具有中国风特色的服装作品。由王家卫担任艺术总监。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中国:镜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主题展。庭院中,花木与中国风服饰相得益彰。除了面向小众的宴饮、休憩,庭园亦可成为承担主题展览的展厅空间。冲突与协调,都是两种文明交融的必然结果。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展厅内部:大屏幕滚动播放《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花样年华》等影片片断……光影、色调,营造光怪陆离的空间氛围。


东园明轩则相对沉寂……


完成1:1实样模型后,这座庭园被保留下来,作为历史见证。内向型的布局,本无景致可借,经四十余载时光,自成一套逻辑自明的观景体系——草木葱茏、生意盎然,迥异于纽约明轩的精致与恒久不变。


嘉木当庭,岁月荣枯。对照两处明轩,童寯先生“无有花卉树木,依然成为园林”的观点犹在耳畔,古典建筑诚然美,我终是偏好东园明轩野生蔓芜的生机。那个下午,我伫立良久,直至闭园……天光云影,皆入画

园林,本质是营造值得浪费的时光……

四时转换,身不能至的遗憾,在神游“秋景”之后,慢慢淡去……霜染叶红,具体而微的感受,是东园明轩独有,时光的魅力。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有中国园林? - 天天要闻

△东园明轩,秋景。霜染叶红。

来源:景观派

作者:窈慕颜

版权归原作者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