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内疫情持续扩大,死亡与确诊人数不断攀升,前新北市长朱立伦疾声高呼:“盖牌一年了,疫情黑数该曝光!”。“盖牌”,的反义就是“翻牌”,就是公开亮牌,朱立伦直接要求蔡英文当局收起鸵鸟心态。隐瞒疫情可憎,更可怕的是,蔡当局竟然在一年前台自制新冠疫苗起步时就反科学,决定不需要做三期临床试验就上市。
朱立伦在脸书表示,过去一整年,不管外界专家多少呼吁,人民百姓怎么要求,“指挥中心”始终不愿意把“广泛筛检”纳入防疫重点,且理由千奇百怪:伪阴性、伪阳性、不敷成本、浪费公帑、海外疫情不减反增、消耗医护人力资源等。不过指挥中心近期却悄悄改变态度。
朱立伦认为,台湾当下疫情的重症率、死亡率高于世界平均很大原因可能是确诊人数被严重低估,存在“疫情黑数”。
而台湾“新新闻”则发表著名文章,曝光台“疾管署”计划,台产疫苗去年就决定不做三期,二期偷步后上市。
署名黄天如的文章说, 不少人以为岛内疫情来得突然,且进口疫苗到货受阻,政府才不得不考虑发给预定7月底才能完做二期临床试验国产疫苗EUA(紧急用户许可证)上市。
事实上,早在去年中旬台产疫苗起步之初,疾管署(CDC)做出的《补捐助民间团体研发COVID-19疫苗计划》,就埋下台产疫苗只须做完二期人体临床试验的伏笔;食药署(TFDA)去年底公布的紧急用户许可证审查门坎,甚至宣称是参考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指引,只要台产疫苗二期受试人数达3000人以上,且解盲显示疫苗免疫原性良好,即可上市供接种。
但是,美国紧急用户许可证要求的是第三期试验的3000人,而非第二期试验的3000人,两者天差地别。文章说,由此可证,早在本土疫情爆发前,当局和疫苗业者就已铁了心,要接种只做完二期人体临床试验的台产疫苗。
文章透露,台湾当局一直倾向「疫情紧急,研发疫苗是在跟时间赛跑,若台产疫苗能完成扩大第二期临床试验提早上市,何尝不是好事?」
文章透露,世卫(WHO)早在去年3月新冠肺炎爆发之初,就讨论过能否就疫苗受试者体内血清抗体浓度的表现,直接推论疫苗保护力的关联性,以提早解决疫苗供不应求问题。但是,专家反对者众。理由是,这只能「推论」疫苗有效性,推论过程中还有实验室方法难以统一等各种变量;而传统第三期人体临床试验的目的就是要确保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不做显然无法确保疫苗最重要的有效性。全程与会的台大医院人体临床试验中心主任陈建炜事后也公开表示,这一做法未正式列在WHO的新冠肺炎疫苗人体临床试验参考准则之中。
文章最后说,很多人以为,本土疫情来得突然且恶化快速,导致疫苗完全不够打,逼得当局不得不考虑让两家台产疫苗于7月底完成第二期人体临床试验后就能取得EUA,然后尽早上市。
但事实是,早在2020年7月CDC订定「补捐助民间团体研发COVID-19疫苗计划」时,就看准台产疫苗起步太慢,且研发实力难与跨国大厂并驾齐驱,要按部就班走完三期人体临床试验恐旷日废时,故该计划中除了一般性的第一、第二期人体临床试验规范(第一期受试人数40到60人,第二期1300人,完全未提及第三期),更直接纳入所谓「扩大第二期人体临床试验」的游戏规则,并以最高可获5亿元补助为诱因,要求台产疫苗第二期受试人数至少要做到3000人以上的规模。从未提及做三期试验。
一名协助CDC拟定自产疫苗研发补助计划的医学院教授坦承,当时高端、联亚、国光3家疫苗业者乍听第二期人体临床试验要做到3000人以上,无不呼天抢地,因为一般情况下,就连跨国大厂的二期人体临床试验都只会做到数百人。后来还是他对业者晓以大义说:「你们想想,若二期不做3000人以上,就一定要做第三期。但三期人体临床试验的规模不但动辄须上万人,还要前进疫区进行跨国试验。」岛内产业者这才默默接受。为说服台产疫苗业者二期试验做到3000人以上,即可免做第三期,疾管署(CDC)还祭出每家业者最高可获5亿元补助的诱因。
笔者觉得,岛内自制的疫苗硬要在7月紧急使用,如果疫苗是安全有效是最好,但是即使是安全但是无效就更坏事了。因为那是自欺欺人,打了没有效的疫苗是不能造成免疫屏障,反而耽误了注射有效的疫苗。后果,跟“盖牌”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