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7岁那年,参加国庆大游行时,看到广场上有大学生打出横幅——“小平,你好”;那一年,中国拿到了第一枚奥运会金牌;那一年,美国宇航员首次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不系安全锁”离开航天飞机太空行走;那一年,美国总统里根连任,苹果推出了引人注目的个人电脑 Macintosh......
想想当时的自己,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不过,那时并不知道什么是“选择”、什么是“规划”,这两个词在当时对于我非常陌生。
现在我的女儿也17岁了。她叫Jessica,是探月学院十一年级的学生。探月学院是一所面向未来的创新高中,得知我们送女儿去上探月学院这件事情之后,很多朋友联系了我们,有些送上了祝福,有些人说“你们真勇敢”,还有不少人和我说“你们真是够疯狂的”。
不过,我自己并不觉得送女儿上探月这个决定是疯狂的。真要说疯狂,那应该是探月学院的创始人Jason吧,他在20岁时不去上大学,自己居然办出一个叫做探月的学校。
仔细想来,有很多貌似疯狂的想法,实际上是头脑风暴的灵感来源。20年前,阿里巴巴的愿景,让人觉得马云的想法太疯狂了,微信刚出现时,我们也想不到它的未来是现在这个样子。
当我们的头脑不再容纳貌似疯狂的想法,当我们听不得“我的孩子了不起”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是老人。这种“老”和年龄没有关系,如果一直拒绝“疯狂”的想法,30岁也是老人,而如果能够有包容接纳的心态,90岁也是年轻人。
故事1:选择就是一种权衡
讲述人:Jessica爸爸
女儿Jessica的初中三年是在北大附中里校园中度过的,她对这里非常熟悉。北大附中在学校的东楼,高中部在学校的西楼,所以初中毕业典礼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互动,叫做“乘坐2018号快车”,从东楼出发,开往西楼。
此前,我一直觉得我的女儿也会如此,坐上“2018 号快车”。但实际情况是,她没有从西楼到东楼,而是到了南楼,也就是现在探月学院所在的地方。
“去南楼”这个决定,对于女儿和我们家庭来说,意味着她将与北大附中的毕业证书 Say Goodbye,与高考Say Goodbye,与国际部的毕业证书Say Goodbye。
这到底是是理性的选择,还是无知者无畏呢?
Jessica 在探月
过往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大部分的决定都很慎重,去探月这个决策也不例外。当时,我们选择探月,可以说是40%的理性,20%的感性,以及40%的勇敢。
说实话,对于我们家庭,做这样一个决定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从理性角度上来讲,我们很认同探月的理念,他们总是从未来出发讨论教育、人的发展。时隔一年,我更是深切地感觉到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
但是一年前,我们做决定时也有很多担心,例如刚刚提到的高考,例如她三年后要去哪里读大学等等。不过,我们当时换了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想要从更远的未来趋势往回来思考。
于是,我和太太决定要看孩子更远的未来,例如当她大学毕业、走向职场之后,那时候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那时候需要的硬技能和软技能是什么,而不是仅仅把我们的目光停留在3年后高中毕业会去怎么样的大学。
就这样,我们的思维打开了一些,勇气也多了几分。于是我们又进一步思考:在探月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能够得到什么,又可能会失去什么?
跟传统教育相比,在探月学院得到的是时间、空间及选择上的自由,这是许多学校没法提供的。但这种自由也同步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效率的下降,再比如对于一路接受传统教育培养的孩子,可能无法很快适应等。
对此,女儿认为,“如果从知识学习的进度上来讲,和在北大附中国际部、校本部就读的同学比,肯定是比不过的;但若从兴趣培养、个人发展及独立自主这些方面来看,在探月学院能够有更大的收获。”
Jessica 在探月分享公益经历
如果只看当前,你一定会觉得有损失,如果你看长远,你就会感觉现在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这是我们作为父母,不管选择的是传统教育、国际学校,还是创新教育,都绕不开的问题,因为不同选择的长和短、优和劣不同。
接下来就是,既然选择了,你就要接受它。
在探月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家长的权衡更加重要,需要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做出选择,通过权衡来调整步伐,尽管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却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现实。
故事2:“我们只是找到那些寻找我们的人”
讲述人:Sabrina 妈妈
第一次去探月,除了好奇,我没有别的任何感觉。
探月学院的环境挺别致,不像个“正常”学校。落座后才知道这是探月和家长的第一次共建会,就此拉开了我后面每次共建会必到的序幕。
在自我介绍环节,我的“自以为是”不自觉地冒了出来:队伍这么年轻!不仅仅是创始人,普遍都十分年轻。
轮到我介绍时,我对我的特长和目前从事的工作只字不提,反而毫无征兆地提到离开HR职业的原因:尽管在大公司参与制定和使用业界领先工具,多年经历让我觉得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长远来看,如果“人”不行,再先进的工具作用不大。于是厌倦了……
坐我对面的Ellen老师频频点头。在后来的招生说明会上,我了解到了Ellen加入探月的心路历程,反推她的点头不完全是出于礼貌,的确有点知音的意思。
共建会上半场介绍了探月的理念和落地方法。我的好奇变成了围观,有点意思,可以关注,并适当声援。
茶歇时间我去了趟卫生间,等我回到会场时,只剩下一个座位,紧挨着Jason,“这个座位就是留给我的”,我心里说。我很想近距离感觉一下这位高中刚毕业就办了一所创新高中的年轻人。
后来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他开口说话,就完全忘记了他的年龄,逼迫你谦逊下来,你不仅要谦逊,还要开放、真诚,否则没法坐在那里。
探月学院创始人Jason
不仅是他,其他伙伴也普遍给我同样的感觉。只有一种时候你能感觉到他们的确很年轻,就是一边听人说着,一边吃着桌上的零食。
大家畅所欲言,真诚、开放。室内温暖而流动,和室外的寒冷、凝固完全不同。我的“自以为是”不知什么时候彻底溜走了,没有再回来。
探月学院院长在总结时说到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上探月,其中有几个关键词是“独立”、“温暖”、“敏于行动”。我一下被击中!这怎么能仅仅围观呢,怎么能仅仅声援呢,必须参与其中啊!
所以在接下来的Check out环节,我非常肯定地说,我本来是带着好奇来的,不觉得和我的孩子有啥关系。几个小时后,我感觉我的孩子极有可能成为创始届一员,今天我回去就要和家人商量。
养育孩子,我无数次思考过对他们的期望,最后归结到 18 岁离开家时,希望达到三点:照顾好自己;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有自己的想法,愿意为之努力。
回顾我们的“创始届”过程,都与这个目标有关。过程中的调整也正是因为这个目标的实现遇到难以跨越的阻力。我不止一次地和女儿交流过这三点。这和探月的“内在丰盈,积极行动”几乎是无缝衔接。
第一次共建会当天,我就从当时负责招生的老师那里要到了申请表,急于要表并不是着急报名,我是想看看内容和要求,那里面藏着很多信息,或许能帮助我们判断是否足够匹配。
事后证明,这个动作非常正确,我们全家填表和准备材料足足用了2周的时间,在第一批报名即将截止时才提交。时间拉得很长,除了因为女儿临近期末,课业繁重时间有限外,大家都很享受填表的过程——
比如需要回答“你最喜欢的电影”、“设想几个现在没有的职业”、“如何向外星人介绍自己”、“你印象最深的书”等。填表的过程也是我们核实和探月匹配度的过程。
女儿说她想去见见Jason,不能只是传说。结果第二次共建会那个周末,Jason在美国出差。共建会的形式和内容也和第一次不同。这些都没有影响我们全家作出决定,那就是“申请探月”!立即,马上!
就在我们参加第二次共建会的同时,Jason 和王建利博士、钱志龙博士一起在美国和火遍全球的创新教育纪录片 Most Likely to Succeed(《极有可能成功》)制片人 Ted Dintersmith 会面。
Jason 实时传回了成果,双方成立中美创新教育联盟,Ted Dintersmith 先生会支持探月团队。我因为在几天前刚看完这个纪录片,印象深刻。第二天,看着Jason 和几位前辈的合影,我很感动,不由自主在共建微信群说了以下的话:
这里表达一下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感受:
第一遍看,哦,真是一个好消息,中美创新教育联盟,泰德进入探月顾问团队;
第二遍看照片,我突然很感动,照片上的人我认识4位,中间的两位和两边的两位(中间两位分别是Jason 、Ted;两边分别是王博士、钱博士),看到年轻人俨然站在了舞台的中央,我心里冒出的词是“希望”。
我想起 2017 年年底我有个心愿,希望在新的一年找到一个学习组织。那一刻,我确认已经找到了。
Jason从美国传回的“实时画面”
“内在丰盈,积极行动”既是我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对我自己的期许。未来,我以什么样子呈现给周遭世界,一定是由今天的我决定的。
Jason的老师曾经问了他一个问题:你们是如何招生的?
Jason答:我们只是找到那些在寻找我们的人。
故事3:浑浑噩噩的日子终于到头了
讲述人:探月学院招生老师
在父母眼里,Dio从小是个聪明上进的好孩子,小升初,进了天津市数一数二的重点初中,依稀看见了未来的升学坦途。但没想到升入初二后,Dio迷上了电子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家里也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爸爸渐渐失去了耐心,消极,不管,放弃。母子之间吵架,几乎每日一吵。妈妈尝试各种办法,学习各种养育知识,但收效甚微。初二、初三,甚至高一,一家人煎熬着过日子,看不到希望。
转折点出现了。
妈妈有天下班很晚回到家,看到房间里儿子和游戏厮杀的背影,以往的愤怒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心疼。那么痛苦,那么无助,那么需要父母帮助的一个孩子。
于是,妈妈的注意力从电子游戏本身转到了解玩游戏背后的动机,抓住一切机会表达对儿子的欣赏和认可,也慢慢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
慢慢地,孩子放松了,不关房间门,玩游戏的时间逐渐变少了,有时候在窗台上沉思。
紧接着又是一个转折点——遇到了探月学院。
Dio父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孩子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出路,虽然内心还是很迷茫。
第一次参加探月招生说明会,孩子早早就走了,父母问他的想法,他说:探月那么好,我怎么去得了?
前路迷雾重重,但至少一家人可以坐下来一起商量了。经过几次磋商,孩子决定申请探月,他跟父母说,我的人生希望我自己走,哪怕摔跟头走弯路,我活出了自己的生命。
Dio父母说,孩子之前从来不说这些,即使说了父母也不信。探月让一家人重新互相看见彼此。
为了申请探月,Dio主动拔掉自己房间的电脑网线,交到了父母手里。妈妈形容这是一个“奇迹”。而 Dio 说:因为游戏玩够了,准备过一种不同的生活。
但申请探月的时候,Dio还是遇到了一个不小的坎。
在面试过程中,Dio自我管理能力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我们很担心即使来到探月,也很难适应。但如果因此就拒绝Dio,将会是一个遗憾。于是,招生录取委员会当时的最后意见是:条件录取。
而这一次,条件录取不是要取得一个更好的学术成绩,或者是英语能力的提高,而是一个挑战任务: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证明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除了布置任务,我们同时提供成长型思维工具。有计划,有小结、每周 review。
Dio 自己制定的挑战计划
我跟Dio承诺,这是只属于我和他之间的交流,在未取得他同意的前提下,我不会分享给他父母。
后来,我问Dio那一个月的感受是什么。Dio的总结如下:
在一个月的自我管理中,我仿佛旁观了一次他人的一生。一个月便是一生的缩影,说是他人是因为和我之前的生活有着显著的不同,更贴近我理想中的自己。这一个月中我经历了一次小小的蜕变。首先便是座右铭的力量:He who desires but acts not, breeds pestilence(渴望但不行动的人滋生瘟疫)。
这句话鞭策了我整整一个月,也将继续陪伴我日后的时光。与之前相比,我的自我管理能力有着质的飞跃,游戏失去了它的第一优先级。我的生活重心开始移向如何更好地使自己获得成长,开始做一些真正滋养自己的事情。
故事4:我们不回澳洲了
讲述人:Cherry妈妈
去年9月,Cherry成为探月的一名学习者,但澳洲的学位也暂时保留,毕竟发现不适合,还有机会回去。
11月,她给以前学校的校长写了一封信,感谢了所有的老师、同学以及过去大家在一起相处的日子,但她最终还是决定留在探月,“因为在这里,不仅仅是在学习,而且找到了不断成长的感觉”
我挺好奇什么叫“成长的感觉”,后来找个机会特地问了Cherry。她说在以前的学校,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同学——有些同学数学非常棒,已经能和高两级的同学一起上课了;或者有的同学小提琴和钢琴都考到了十级;还有些体育特别好的,在全国比赛中拿了奖......
“但探月同学的的优秀和他们都不一样,探月同学好像在不停地探索不同的边界,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做得也非常出色。”在这样的一群同学当中,Cherry觉得自己也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也敢于去做一些新的尝试了。
Cherry在开学营
我也能看到她也在探索自己的边界,比如主动参加了探月的体育社团斯巴达俱乐部,这是我之前想象不到的。
俱乐部每周会有2-3次训练,训练很辛苦,他们的目标是为了将来参加国际的越野障碍赛,还为此要学习运动营养学等专业内容,每次训练的指标都有详细的记录。
而Cherry 是一个偏内向的孩子,其实到现在为止,她还是不太习惯主动和别人交流,但我能感觉到在探月的这半年,她在慢慢打开自己。
Cherry 在探月的篮球队中(右一白色队服)
Cherry小学一年级开始在国外读书,在当地的一所女校上到8年级。之前没想过让她回国读高中。契机是去年3月份的某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一个关于创新教育的视频,里面介绍了一土学校、探月学院等等,当时就被惊讶到了,没想到国内竟然还有这样的学校。
当天晚上我就搜索了网上能找到的所有资料,基本搞清楚了探月学院的来龙去脉和他们主要的教育理念,其中课程设计部分很打动我,能看出是在实实在在落实“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公民”的培养目标,其中有三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探月很强调注重自我探索的“荣誉课程”。
从自我认知、系统思维以及东西方哲学这些课程出发,去引导学习者向内探寻,追问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这是目前东西方高中教育中都比较缺乏的。
这种探索倒不见得一定要找到明确的人生意义,而是在这种思考中,孩子能够对这个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兴趣和链接,从而找到由内生发的、真心愿意为之努力的方向,而不仅仅是读一个名牌大学、去500强企业工作这些外在的具象的物质化的目标。
现在,我们常听到很多年轻人毕业后很茫然,稍微受挫就辞职的真实故事,这是因为以前的目标,往往是家长或者社会的惯性帮他们设计好的,并没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第二,探月跨学科课程,都是使用 PBL(项目式学习)。
不同于大多数学校使用模拟的情景教学,在探月,学习者面对的都是非常真实的项目。比如今年的一个跨学科项目“气候行动”,学习者需要监测整个学校的用电情况,设计相关的装置设施让探月校区更加绿色和低功耗(据说新校区的供电系统会采用他们正在做的太阳能电池板),还会制作系列短视频提高大众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
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仅需要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还要在团队中真正去解决问题。他们会主动探索自己需要去学习什么、怎样与他人合作,甚至怎么做预算、如何宣讲去获得更多人的支持等等。
通过这种锻炼,他们能够广泛接触到各个学科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探索各个角色,也很可能帮助他们从中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探月学院的学习者在进行项目设计
第三,探月的社会科学课程。
张阳老师的历史课使用了施展老师(北大史学教授)的《中国史纲》课程,以研讨的方式进行授课。我自己是施展老师的粉丝,当时非常惊讶探月会以这样的方式来教授学习者历史。
这个课程是以一种全局的、中西方结合的历史观去看待中国历史,而不是一般的以编年体的、偏碎片化的事件角度,课堂上还使用了基辛格的《世界秩序》和贝克特的《棉花帝国》作为阅读材料,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中国历史。
课上张阳老师强调,学习历史不一定要去研究历史、当历史学家,而是要学会历史学的思维方式,成为能够将知识运用起来的人。
她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寻找能将学科知识迁移、运用得好的人,去阅读和研究这些人以及他们的作品,学习他们的智慧。这种注重思维方式训练而非单纯知识教授的方式,可以引导孩子进入更加深度的学习,这是当时比较打动我的地方。
张阳老师在上课
关于探月的家长们,我观察到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的特质,比如爱学习、积极接受新生事物、努力地自我成长、热爱生活,他们是对社会非常有责任感,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群人。
其实我们选择学校也是在选择和我们有共同价值观的社群,我觉得孩子们在这样一个有营养的社区中成长,结下的情谊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探月学院家校活动
再分享一个小插曲,探月有个家长郑懿,是联想的全球战略部总监,也是资深的设计思维创意培训导师,她给学习者们开了设计思维培训课,后来应我们家长要求,也给家长们专门上了整整一天的设计思维课。没想到可以蹭孩子的光,上了这么高端的培训。
总体来说,在探月这个社区里,我们这些家长,和学习者、老师都成为了终身学习者,在探月真的是有无数种可能。
上个月,探月的创始人 Jason 发表了他的万字长文,在这个纷乱、不确定的世界里,为他的团队、也为所有的探月人指出了一个确定性——为人类的共同命运而做教育。
作为探月的家长,我看到他们正在把这个貌似空洞的叙述,在这场教育生态的变革中一步步落实。很荣幸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和这个伟大的梦想一起成长,也相信探月会感召更多有着相同愿景的伙伴加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