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和山水一直都是诗词中的常见素材,诗人通过描绘鸟语花香,展现春天的绚烂多姿。而青山绿水间,也时常寄托着文人墨客的隐逸之情。虽然这些景物都不具备情感,但是在诗人眼里,大自然仿佛非常多情,就像唐代诗人戴叔伦所写,断烟栖草碧,流水带花香,令人无比留恋。
北宋的一位文学家也非常喜欢描写花鸟和山水,只是由于情境不同,表达的含义也各异。当作者心情愉悦时,绿水护田、青山排闼;当其感觉惆怅时,林塘迷旧径、车马入他山。
还有一次诗人心情烦躁,却留下了一首好诗。下面分享的是王安石梦醒赋诗,创作了一首绝句,技法高超,令人感叹年华似水。
午枕
北宋: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年轻时勤奋苦读,更充满报效祖国的壮志。诗人入仕后,曾在基层工作过很长时间,也深入了解过百姓们的疾苦,更清楚各阶层之间的重重矛盾。后来虽然有机会落实他的主张,怎奈因为各种原因,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王安石二次罢相后就退居江宁,在钟山脚下筑屋安居。晚年的诗人虽然看淡了功名得失,但依然还是牵挂很多。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当时王安石已到人生暮年,一日午睡醒来,春光动人,于是便作此诗。
荆公晚年深居简出,在家看书写作、整理资料。有一次苏轼特地从远道赶来看望老人,彼此交谈甚欢,不仅冰释前嫌,而且增进了感情。他们探讨人生、切磋诗词,最后苏轼离开后,荆公竟然非常不舍。
此后王安石也经常反思自己这一生的功过,虽然感慨万端,但很多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一天午休期间,诗人依然像往常那样安静地躺在枕头上,他晚上睡眠不好,希望白天补点觉,正在睡意朦胧时,仿佛感到竹席变成了缓缓流动的波浪,十分惬意;而一觉醒来,只见花影早已投射到帘钩之上。
作者在前两句点出时间和事件,描写梦醒前后所见。“簟欲流”,指卧席波浪形的花纹,又指竹席清凉如水,令人感觉很舒服。“上帘钩”,传达出午休时间之久。正午阳光直射,花影很短,当日光西移后才遮住帘钩。
一个“催”字,下得精妙,表达出诗人惊讶于自己的这场酣梦,也从侧面形容了诗人很享受午休的美好时光。
接下来的两句非常耐人寻味,“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鸟儿和青山都没有人类的情感,诗人却将自己的爱恨投射给它们。
荆公醒后听到鸟鸣,却怀疑自己的好梦被其唤醒,再寻声望去,那鸟儿仿佛正在窥探。而隔水的青山映入眼帘,也好像把流水的愁情传递给诗人,令人甚感恼火和无奈。
与前两句进行对照,诗人的心情陡然变化,看似都是因为“窥人鸟、隔水山”引起的,其实正反衬了作者内心的忧愁难遣。于是诗人便先抒写美好的场景,然后再用拟人手法进行烘托,表达了一种难以释怀的心境。
荆公在梦中也许正叱咤风云、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他施展平生所学,要实现年少时的理想。可是梦醒后却依然面对那屹立不变的青山,流水悠悠流淌,更带走了似水的年华。而那鸟儿似乎也猜透了诗人的心思,不停地叫唤,更让荆公无比烦躁。
诗人本来愁肠宛转,却托喻于这些景物之中,句法新颖,对仗工整。声情和语意浑然一体,令人赞赏不已,更会联想到人生如梦,可谓艺术手法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