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泱泱神州,地大物博,南稻北麦,曰米曰面。米饭首推: 一碗大道至简的老干妈盖饭 ,可谓饭中基品;面条则是百花齐放,燕瘦环肥:东有魔都阳春面,南有妖都云吞面,西有成都担担面,北有帝都炸酱面;中更有伪都热干面,已渐渐取代沙县小吃成为另一曲忠诚的赞歌。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你抱着一个比自己脑袋还大的容器,干了这碗山西刀削面,或者陕西油泼面,你会想起那个曾经绑着你上刀山、下油锅的关西女汉;当你就着吴侬软语,含下这碗昆山奥灶面,或者镇江锅盖面,你会想起天青色等艳遇而我在等你的江南小家碧玉;当你花了五碗面的价格,捧起一碗香港车仔面,或者台湾担仔面,你会想起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的某位年老色衰的小岛楼凤;当你食指大动,风卷残云,吸光一碗天府勾魂面,或者广汉金丝面,你又会想起年少轻狂时那只吹弹可破的成都粉子。正所谓美人如面,面如美人。你看过很多地方的云,走过很多地方的桥,吃过很多地方的面,但只爱过一个正当好年华的女子。
重庆别称山城,是一个三维的城市;所以重庆姑娘每天爬坡上坎,锻炼得臀肥腰细。重庆又称雾都,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城市;所以重庆姑娘全身都是保湿面膜,滋润得娇嫩欲滴。君不见两江三岸,一岛四山;轻轨贯楼,索道横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重庆就被称为内陆的香港。即使是来自香港的朋友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尤其当他们夜登南山,俯视有着「重庆尖沙咀」之誉的渝中半岛时,他们说确实很像,像是停电以后的香港。当然,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往事了;如今的重庆日新月异,已经非常像通电以后的香港,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尤其当这个三维城市的三维美女扭动着她的三围对你说: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饿不饿,我下面给你吃?
重庆小面就像是这座山城雾都的美女,小在简单,小在随性,小在痛快。
所谓「小在简单」,就是不需要熬制北方大面的汤底,也不需要烹调南方大面的浇头,好比曾经下面给我吃的那位「小面西施」,素面朝天,美得仿佛朝天门的一碗素面。
这个世界上一共有两种面,一种叫小面,一种叫其他面。无论你是兰州拉面、梅州腌面、扬州炒面、郑州烩面,还是天津捞面、莆田卤面、延边冷面、宜宾燃面,都不免在分分钟上桌的小面跟前显得画蛇添足。兰州拉面以快餐著称,但毕竟还要请师傅现拉,所谓吃多少拉多少,现拉现吃,新鲜热乎!——听上去这也算是「下面给你吃」的一种。但小面只需备好现成的碱水面,下锅断生即可。「小面西施」可不喜欢吃软面的男人!有书为证:渝中有善小面者,会宾客大宴,于陋巷之东北角,施三尺帅锅,小面西施坐锅边,一葱、一蒜、一面、一红油而已。
可是简单并不意味着不能复杂。根据个人喜好,你可以碎几粒蚕豆 / 瓜子 / 腰果 / 花生,烫几片豌豆尖 / 藤藤菜 / 莴笋叶 / 侧耳根,拌几筷南充冬菜 / 涪陵榨菜 / 宜宾芽菜 / 内江大头菜,再酌量加点味精、花椒、麻酱、豆油…… 小面就像你匆匆那年的青春,原本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比如我有个嫩模朋友就必须佐以海天酱油,只为营造出一种海天盛宴的参与感。
小面是重庆人对本地口味面条的统称,原指素面,如今还包括豌杂、牛肉、肥肠等各种浇头的面条。重庆人豪爽,面摊、面馆随意搭在黄葛树下、马路边边。出嘴便捷顺口,小面之名便流传开来。
佐料是小面的灵魂。
做面的师傅常是一手抓俩搪瓷碗,一手拿着调味勺上下翻飞,尚未挑面,碗已被佐料淹掉一半。这作料特别讲究——油辣子、姜蒜水、芽菜粒、花生米、小葱花、青椒面……林林总总十几种,其中,各家自制的油辣子最为关键,一碗小面的水平高低看它可立竿见影。
淡黄色的碱水面是小面的主角,重庆人形象地称之为“水叶子”,有细有宽。滚水里煮几开,起锅时加冷水,俗称“断白”,根根筋道。在江湖气息浓厚的重庆,吃小面还有行话。“干溜”即少汤,“提黄”则指面条要硬,“多青”意为多加蔬菜。在类似暗语般的交流里,一碗恰到好处的面热腾腾地送至你眼前。
小面是生活,对漂泊在外的重庆人而言,小面是乡愁。若踏上故土,他们总会先来碗小面解解馋。
作者专注于重庆小面的研发以及美食的口味,所推荐的产品都是经过大量消费人群体验过口感才有所整理。如果你也对美食感兴趣,你也喜欢川味的那种麻辣,如果你有更好的推荐欢迎交流,加小编微信有机会获得小面礼盒装呦!欢迎加作者微信qing89105获取随机小面礼品,欢迎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