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预计阅读时间约11分钟
2020年,武汉疫情来势汹汹的时候,日本人的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感动了国人。我们感恩的同时,也感恩自媒体,是自媒体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并感受到近乎无差别的爱与人道!
这两句诗是日本奈良时代皇族长屋王的诗句。原玉四句: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
长屋王,是奈良时代的皇族、公卿。天智天皇之外孙和侄孙,是天武天皇之孙,高市皇子之长子,其妻是吉备内亲王也是天武天皇的孙女。长屋王官至正二位左大臣,是当时日本政界具有皇族血统的重量级人物。由于对立的藤原氏的阴谋,长屋王于长屋王之变中自杀。
长屋王虔诚礼佛,派人制作了一千领袈裟,用来布施前来日本弘法的大唐僧人。每件袈裟上都绣着这首诗。据说鉴真大和尚就是受这首诗的感召,才不辞辛苦东渡日本。
仿佛日本人都活成了菩萨!我们不禁疑惑,是什么让那种强烈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变得如今这样温文尔雅、谦逊和平的?能吟咏、善杀伐的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过往和存在?
许多人言称,是从岛国爱情动作片认识日本的,似乎不如此调侃一番,不足以表达其博识广闻。不过,这还是比从抗日神剧了解日本强多了。我还是很惭愧地说,接下来我要讲的一段历史也是妥妥的抗日神剧。
公元七世纪,初唐盛世,国运昌隆,威加四海,万邦来朝。时日本(倭国)畏我国威,慕我国是,先后十九次派出遣唐使团来朝学习大唐文化,以教化岛国民风。遣唐使极尽恭逊,大唐极尽风度!父慈子孝,兄仁弟贤,多么完美的故事!这个G点令国人津津乐道,从大唐一直兴奋、亢奋到朋友圈。也使大唐成为国人无限怀念和向往的奇幻时代。
完美的故事,必定涉嫌矫饰。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这是《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隋纪五、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的记载。倭国圣德太子给隋炀帝的国书称倭君主为“日出处天子”,隋帝为“日没处天子”。如此傲慢的倭国,是如何拜倒在大唐那雍容典雅的长袍之下的?
臣服,需要理由;臣服,是一个过程,一个求证的过程。 不会有人因为你指上的蜜蜡戒指,或者臂膀上的大片纹身就认你当大哥的。
遣唐使的任务,或许“不是你想象”。前期(公元660年之前),也就是初唐时期,一般理解,遣唐使是来学习唐制的,没错,但这只是其一。另一方面,就是与唐朝斡旋,维持和争夺在朝鲜半岛的利益,推进倭体制在朝鲜半岛的话语权。简单点说,就是以学生身份学习你的先进经验;再以外交官(含间谍性子)身份,探察你家实力与对半岛的态度,保护、协调、争夺(主要是朝鲜半岛)既得利益。
历史上有个奇怪的现象,日本一旦强大,朝鲜半岛必定燃起战火。
贞观时代,大唐东征西讨,唐太宗与高句丽和突厥两线作战,犯兵家大忌。他最后一次东征高句丽失败不久,含恨而终。东征一事无限期搁置。
新君李治登基,大唐前廷、后宫开始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权利角逐,最后皇权胜出。朝廷能臣、重臣,贬得贬、流的流、杀的杀,大唐氏族阶层血流成河,一时国力锐减。
这被遣唐使看在眼里,时不我待……看到机会的,还有半岛的高句丽和百济。
新罗,大唐的属国。首先被顶在刀口上的肯定是它了。高句丽纠集百济和靺鞨联军,很快拿下新罗30多城。公元655年,新罗向唐大哥告状,请求援助。大唐是天下仲裁者,高宗下诏劝和。高句丽把你爹李世民都没放在眼里,你算什么!
李治也算先礼后兵了,打吧。公元660年,唐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等率兵攻讨。苏定方并未直接救援新罗,而是集中力量进攻高句丽的帮凶百济。唐军从城山(今山东荣城)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济军,又克真都城,灭百济军主力。
倭国,日本的古名。“倭”在日语中同“大和”一样都发音为“yamato”。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睿曾御封当时日本的君主为亲魏倭王。直到7世纪后半叶,倭国对外国号修正为日本。元明天皇时,规定以“和”字替代“倭”字,开头附以“大”字,始称“大和”。
新罗(公元前57年~935年),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家之一,其母体为三韩之中的辰韩,首都位于金城。金城是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935年,新罗归附高丽,国亡。
百济,是扶余人(公元前3世纪)南下在朝鲜半岛西南部(现在的韩国)建立的国家,有八大氏族:沙氏、燕氏、劦氏(音协,xié)、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百济的统治阶层是扶余人,不同于其下层韩人百姓。朝鲜半岛南部的韩人是不同于扶余人的另一个民族。
百济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苍惶逃入北鄙小城,被唐军包围。百济王的次子扶余泰趁父兄外逃,自立为王,率众固守百济城。
百济王的嫡孙、太子扶余隆之子扶余文思:“国王、太子均在,王叔自立为王,即使唐兵退去,我父子也会被王叔杀掉!”扶余文思惶急之下,率左右逃出城,城内人见王太孙如此,也纷纷跟随。扶余泰连杀数人也无法阻止,无奈出降,百济灭亡。百济王与太子也很快被擒,押至长安。
半岛上,高丽、百济、新罗并称三韩,以高丽最强大,而百济依附隔海相望的倭国,新罗归顺大唐,因此,三足鼎立,谁也吃不掉谁。
百济王子扶余丰璋率残余逃到倭国……
唐朝在百济设熊津、马韩等五个都督府,择其酋长管治。
唐朝(薛仁贵)继续征讨高句丽……
倭国实权掌握在摄政皇太子中大兄皇子手里。他是在一片血雨腥风中胜出而走向权利顶峰的。
苏我氏是倭国古坟时代到飞鸟时代实力最强大的豪族。中大兄皇子谋划并执行了从刺杀到剿灭苏我氏的行动,成为最大受益者。他没有做天皇,而是请自己的母亲——已经退位的皇级天皇二次继位成为齐明天皇,自己做皇太子。
中大兄皇子,十分机敏、持重的一个人!他的出场有点隆重。
倭国政经落后,垂陷流弊,中大兄皇子成功地进行了一场变革,日本史称“大化革新”。并把都城从飞鸟迁址难波(今大阪)。志得意满的中大兄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突然想起——神功皇后征三韩的“丰功伟绩”……
人类是很愚蠢的物种,常以崇拜暴君为美德。
百济王子扶余丰璋的到来,让中大兄皇子大喜,插手三韩的机会来了。他认为这是倭国恢复在朝鲜半岛地位的良机。
中大兄皇子游说齐明天皇(母亲)出兵。66岁的齐明天皇的野心被点燃,开始谋划吞并朝鲜,第一步是先支持百济复国。扶余丰璋被送回百济……
中大兄与齐明天皇御驾亲征,临九州指挥战事。
打仗拼国力。拼的就是:经济、科技和人才。
唐朝正是“贞观之治”后,高宗与武侯二圣临朝时期,凡事都是天后说了算。呀呀呀呀……看看双方最高统帅,哇——这竟然是两个女人的战争!
大家审美一样一样地
唐朝已经解决了突厥和高昌,处于国力鼎盛时期。是当时全球最强盛的国家。不过,这些倭国人是没有概念的。
然而,很遗憾,还没开打,661年8月24日,年迈的齐明天皇经不起长途奔波,病亡于亲征途中。
天皇+母亲去世,并没有终止中大兄皇子“伟大”基业的进程。他派出了倭国超过80%的军队,能握住刀柄的,基本都派出去了。
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倭国、百济联军雄赳赳气昂昂杀入半岛白江口(白村江入海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准备与唐军决一死战。
各方投入的兵力数据:
唐军 1.3万人 战船170余艘
倭军 4.2万人 战船1000余艘
新罗军 5千人
百济军 5千人
这样悬殊的兵力对比,中大兄信心满满。他真不懂,打仗不是传销,按拉人头算。倭国刚刚推行“大化改新”,尚处于半开化状态。军队是由各地豪族临时纠合起来的乌合之众,挑战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
四个字:以卵击石。
两个字:闹呢!
这就好像你们县里的足球队去踢世界杯,还是直接挑战法国、阿根廷。无论是“以卵击石”还是“闹呢”,都概念化,我们具体一下,什么叫以卵击石。
我们看看唐朝军队的装备和素质。
《新唐书》记载,唐代军队基本配置
组织结构:
唐军士兵十个人组成一个火,五个火组成一个队,六个队组成一个团。每个火会配备六匹驮马。同时配有布幕、马盂、铲子、凿子、箩筐、斧头、钳子、甲床等各两件,锅、火钻、盐袋、碓等各一件,马缰绳三件。
火钻,与其说是取火工具,不如说是放火工具。火钻是一种火攻兵器,在火钻头上浇上油,点火,拎着麻制的尾巴抡圆胳膊摇几圈,直接往敌人阵地上飞掷,相当于手雷。
碓,是舂米工具,军粮有的可能是未脱皮的。
士兵随身武器:
人均一张弓、三十支箭、一种叫胡禄的箭囊、佩横刀一把。后来日军队照此配置,现在还有完整样本。
后勤装备:
磨刀石、毡帽、毡 装、行李箱各一件。
食品供给:
人均携麦饭九斗、米二斗。统一运输。
着装配置:
军官穿明光铠,骑兵的身上、腿上和手膀上配置铁甲,有长枪。
唐 明光甲
不废话,上图。
试想,唐军将士穿着这样的明光甲与下图的倭军主帅对峙,是什么场面?唐军是天兵天将,倭军是花果山下来的么?
冷兵器时代,唐军单兵的装备确实杠杠的。然而,海战,战船至关重要。唐朝的战船是海战史上著名的楼船、艨艟和海鹘,听名字就吓人。后来,的确有人说倭军就是被吓住了。否则,4万多人,站那不动让你杀,也得杀个10天八天的。
到底是何方神兽
楼船一般分三层,第一层为庐;第二层为飞庐;最上层为爵室。每层都设有防护女墙,用以防御敌方射来之弓箭、矢石。女墙上开有箭眼,用以发射弓弩。为防御敌方火攻,船上蒙有皮革,以隔热。楼船上常遍插旗幡和刀枪,以壮声势,又使用纤绳、橹、帆和楫等多种设备,以提升其机能。可容纳800-1200名甲士。
艨艟进攻型快艇。船体两层,狭长,可载甲兵80-150人。航速快、机动性强、攻击性强。是水军的主力船。此船“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前后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进,矢石不能败”。
海鹘轻型战船,船首低尾翘,前宽后狭;两舷装设有浮板,如鹘双翼,增加稳性和耐波力,史称“虽风涛怒涨而无侧倾”。船舱以生牛皮围覆成城墙状,可防火攻。牛皮墙上亦加搭半人高的女墙,墙上有弩窗舰孔以便攻击。可载甲兵108人。
倭国战船,史载倭军1000多艘船,船长20米,宽7米。每艘可载六十名士兵。按照各方数据综合分析,倭军战船的大小数据比较可信,数量不会超过800艘,700左右艘应该是靠谱数据。所谓1000艘,不过是“号称”,以威吓敌人。
楼船相当于7世纪的“航母”;艨艟相当于快艇;海鹘相当于潜艇。相比之下,倭军战船,堪比渔船。
这个仗是没法打的。
唐军主帅刘仁轨
白江口之战,刘仁轨是略不过的人。
刘仁轨任检校带方州刺史时,获悉要被派去辽东,就请到了朝廷颁布的历书和历代皇帝的名讳,有人询问这是为什么,刘仁轨回答说:“我会平定辽东,颁示大唐正朔,让当地夷人遵奉。”
这根本不是料事如神,而是他非常清楚大唐实力与各邻邦的差距。因此,他以主人心态而非征服者心态处理半岛事务,为长期治理打下基础。
刘仁轨如法指挥,毫不轻敌。手撕鬼子的细节就不说了。这一仗打了两天,四战,全胜。 如大人打小孩,打别人家的小孩,下了狠手。
最后,唐扶持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这是中国史料最喜欢的一句总结。
中大兄皇子的大国梦震天撼地地破灭了。他害怕唐军追击本土,又把都城从难波(大阪)迁到大津(今滋贺县大津市),他在这里继位,是为天智天皇。他为了防备唐朝来功,在大宰府(九州管理机构)建造防御工事,名为水城,驻水兵;又在都城附近建造山城,以方便逃遁。天智天皇的晚年,就是在对唐朝的无限恐惧中度过……
天智天皇就是那个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长屋王的外公兼爷仗兼堂祖父。不要惊讶,日本人的伦理和中国人是不同的,尤其皇室。他们的艺术作品出现各种乱论情感纠葛是有文化基因的。
唐军并没有追击,事实上,上至汉唐,下至明清,从来未对日本本土有过兴趣。天智天皇遣唐使求和,大唐给予外交礼节接待。唐灭高句丽,天智天皇也派出使者向大唐祝贺。两国邦交在不尴不尬中逐渐趋向正常化。
白江口战役,倭国遭遇了毁灭性打击。天智天皇和他的国家,彻底明白唐朝不可撼动的地位。不可思议的是,倭国在这次涅槃中获得了新生。从此,倭国走向了日本,从矮人国走向日出之国!
日本,意为日出之国。
“日本”称呼使用时间,日史书无记载。
《新唐书》:“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意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国派使者祝贺唐朝平定高句丽,因为懂点汉语,所以讨厌“倭”这一名称,故改国号为日本,使者自称这是因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处而命名的。
朝鲜《三国史记》文武王十年(公元670年)十二月条的记录:“倭国更号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
唐朝人张守节:“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考古上最早发现“日本”名称的是公元2011年出土于西安的《祢军墓志》,该墓志作成于公元678年。
公元671年,天智天皇离奇猝死。有日本学者认为他死于谋杀。
接下来,日本进入下一轮争夺最高权力的内乱。国内加速了改革,之后的奈良时代的天皇都积极向大唐靠拢,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和技术。唐朝也表现了足够的大国风度。两个国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皆敞开胸怀……也才涌现了鉴真东渡、阿倍仲麻吕留唐……
至此,日本与唐的情谊,已经不是军事的臣服,而是科技文化的认同。到后来的安史之乱,唐的属国纷纷叛乱、敲竹杠,佛国吐蕃甚至两次攻入长安烧杀劫掠……直到唐灭亡,日本也没有叛唐。
日本,继承并发展了唐文化,融合自身成长成一个独立的体系。日本对唐的缅怀,不逊于中国。有些在中国式微的习俗,今天在日本依旧风行。新年喝着屠苏酒、上元节的踏歌、七夕望牛女星、重阳节登高赏菊等等……
看唐,一定去日本。
龙水吟/2022-07
敬请期待 龙水吟历史著作《妙宋之殇》
往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