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科技经济都普遍落后的新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竟然有了一项破天荒的成就,那就是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的胰岛素与天然胰岛素分子有相同化学结构,并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胰岛素。从此,人类在糖尿病的治疗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这次科学成果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先生作为诺贝尔奖的老主顾,着重推荐了祖国的这一巨大的科学成果。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对我国的这一自然科学成就也表示了肯定,并邀请我国递交了申请人信息。接下来获得诺贝尔奖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最终我们还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错失的原因不在于此成果的分量不够,而是一个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小原因。
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基本都与饥荒无缘了。但是人类整体摆脱饥饿,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儿。生命从单细胞到鱼,到两栖动物,再到人猿,最后成为智人,人类一直处于能量摄入不足的状态,也就是说,吃不饱是常事,饿不死是万幸。
所以,人类的机体更适应饥饿状态,人体为饥饿进化了各种对付饥饿的机制。但是,几十年前的两颗原子弹,让好战的人类终于放下了手中枪炮,因为那朵蘑菇云实在太吓人了,世界不得不进入和平,发展经济成为世界的新主题。
于是,几百万年的人类文明一直没有解决的饥饿问题被一颗原子弹解决了,人类整体实现了温饱,很多地区开始富裕,高能量食物跟不要钱似的摆在人们面前,人们无法克制基因里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开始无节制地摄入。
结果当体内摄入的能量大于支出的能量时,能量开始在体内积存,大量的糖分在血液里得不到及时消化,开始对各组织器官进行破坏。当这种情况长期持续出现时,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糖的胰腺开始承担了从未承担过的压力,其功能逐渐出现异常,它不再对血液里的糖敏感,分泌胰岛素时开始出现紊乱,于是,糖尿病就诞生了。
人类对高热量的渴望也是人类为了生存进化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近万年都不可能改变这个习性,所以大多数人对于高糖高脂是无法克制的---近几十年全世界的糖尿病像瘟疫一样泛滥,每个人身边都有糖尿病人。所以,医学上对于人工胰岛素的合成迫在眉睫。
1958年,我国科学家开始研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年9月17日,我国的科学家团队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可以直接给糖尿病病人注射,以此来控制血糖,虽然它没有后来的合成人胰岛素稳定,但是这却是人类医学的一个突破性成果。
之后的1973年,还在美国的杨振宁便建议中国科学院申请诺贝尔奖,但是当时的中国还在一个特殊时期,集体荣誉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所以在收到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邀请提名时,我们给出了一个二百多名的科学家名单---他们都有资格获奖。
诺贝儿委员会看着这个名单愣了,有两个人最多三个人合得一个诺贝尔奖,没见过二三百人合得一个奖的,世界杯的一个球队也就一二十个人,这奖怎么发?
最终,由于委员会的不知所措,加上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的我国政府的无所谓,这个本来非常有希望的诺贝尔奖没有颁给我国的这两百多名辛勤付出的科学家。
1978年,特殊时期已然过去,杨振宁再次牵媒拉线让这项科技成果申请诺贝尔奖。这次,我国制定了钮经义同志代表所有参加研究工作的科学家申请诺贝尔奖。
结果,这次申请没有成功,原因很简单:彼时的科技成果已经过时,它无法吸引科技界的目光了。这就好比你拿着过时的桑塔纳来参加现在的汽车设计大赛,铁定要遭人嘲笑,虽然它在当时是事实上的第一名。
不过,随着我国科技和创新能力的进步,我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次数一定会越来越多。我国马上就要晋升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了,对应的科技创新能力会自发地突飞猛进,而对应的前端科学研究也一定会走在世界前列。到那时,大概每年一半的诺贝尔奖都会由中国人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