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字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一个台湾节目,一个教了三十四年的语文老师,一个文化学者,和两个台湾的年轻大学生,讨论文言文的问题。
其中年轻人自己也坦承自己以及自己的同学有时候后连最基本的成语都不知道什么意思,而教师与文化学者就对文言文、古诗词的重要性有了针锋相对的语言交锋。
语文老师观点是:台湾学生的文言文与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呈直线下降,写的作文甚至狗屁不通。自己女儿一年级时就让她背会了《唐诗三百首》,他还纠正是三百一十一首,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文言文与古诗词储备,才能在言谈举止中给人一种文化与素养的感觉。
而文化学者观点,现代名家也层出不穷,为什么非要追本溯源从生涩难懂的古文中吸取营养呢?还拿韩国瑜引用余光中得现代诗一样可以感动听众举例。
而语文教师回答的一句我觉得真的很精妙:“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不也是他本人汲取了古诗词的营养之后幻化过来的吗?这就是我们追本溯源的原因!”
台湾社会不怎么重视中国古诗词与文化,一方面是执政者有意与大陆做意识形态的切割,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觉得与就业工作相比,学习文言文与古诗词没有立见成效,也就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有关。
抛开考试与成绩,中国古代文言文与古诗词到底重要不重要呢?
我认为非常重要,而且我想从我的个人成长经历去说明它的重要性。
六七岁的时候,我刚刚对于生字与词语有一定的认识量,那个时候每到夜晚,就吵着我爸讲故事。他不知道从哪里拿出了一本《三字经》,三字经页面是对称的一条线分成两半,左边一半是四句,右边一半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我爸讲故事的时候我听的津津有味,偶尔有不懂的字,我还问我爸。
后来,词汇有了很大的扩充,便没事自己翻翻读读,从这里面我知道了孟母三迁,知道了悬梁刺股,知道了凿壁偷光,知道了孔融让梨,知道和氏璧的历史;到现在我还能不经过大脑,还能声情并茂的背出三分之一的篇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看着这些熟悉的文字,我都能回忆起后面的故事,回想起我爸一字一句的教我认字,给我讲故事,解释含义的画面。
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我爸单位搬家,他从单位带回来自己的一些书籍,没用的笔记本之类的东西,全部装在两个大纸箱里。那时候好奇心比较大,于是趁我爸不在家我全部把里面的东西倒了出来,发现了一个老款的台历。
一块绿色的铁皮,上面固定的日历,比较有意思的是,每页正面是上半部分是日期,下半部分写着一个成语,翻过来背面就会画一个小图,配上成语来历的故事以及在现代指什么意思。于是我知道了什么是趾高气昂,什么是草木皆兵,什么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后来,五年级的时无意间在家发现了一本武侠小说,忘了叫什么名字。这回看的就比较吃力了,不认识的字还可以查字典,可是一些古代词语,或成语就不知所云了;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曾问过爸爸那个“梅花两朵,各表一枝”是什么意思。我爸解释说是这个故事讲到这里出现两条故事线,先把一个故事放一放,主要讲另外一个故事。
到了初中我的语文成绩其实是不突出的,但是我特别喜欢背文言文,觉得对仗工整押韵,很有意思。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课文里有一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现在我仍然是张口就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当时感觉这写的很有趣,而且写的相当形象,平常星期天我学着也没事跑到我家不远的竹林里逛逛,听听鸟叫,吹吹竹叶,很是喜欢。
在学生时代,我特别喜欢四首古诗词。
第一首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为什么我对苏轼的这首词印象如此深刻?
这首本是课文后面的选修课文,不要求背诵与学习;而课文要求背诵的是他的另外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一秒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下一秒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因为之前,看过苏轼成长的故事,我陡然联想他和自己妻子王弗十分相爱,而自己的仕途纵有雄心万丈现实却是一贬再贬。
结果,自己的妻子也在前几年离自己而去,想想这几年波折的遭遇,终于在某一天深夜辗转反侧,不发入眠,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再也压抑不住,老泪纵横,起身力透纸背挥泪写下:“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千古名篇。
这就是我自己当时对于苏轼写这首词的体会,透过面前简单的几行诗词,就能与千年前的大文豪心意交通,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第二首是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首是我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偶然间在电视上看到,有三个毛泽东主席扮演者共同用湖南方言朗诵的一首诗词,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是听着气势挺大,只隐隐约约记得“秦皇汉武”和“只识弯弓射大雕”。
当时家里没有电脑,手机也不普及,夜晚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问我爸爸知不知道这是什么诗词,没想到,我爸知道,当即找笔默写下来《沁园春-雪》,还用他那方言味十足的普通话当着我的面朗诵,我直接笑话他。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而后我拿着我爸给写的这首词,在客厅里边走边转圈,用半个小时背了下来。现在想想当时就是出于一个简单的目的:纯粹的喜欢!
当时自己读完诗就感觉整个脑袋的都是大山大雪、大江大河、两军千军万马开战的壮烈场景,仿佛跨越千年,感受到浩瀚历史中,波澜壮阔的更迭反复,自己忍不住有点小兴奋。
第三首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呢?
首先就是这个人的名字让我觉得很有文化素养“若虚”,我自己感觉字面意思感觉仿佛是讲事物虚无缥缈的,但是也有可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第二个原因是,我已经上高中了,政治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矛盾两方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事物是运动的等等概念已经接触不少,自然对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了颇多的不可名状的感受。
张若虚写的如此经典,而且又有辩证思想在里面,读起来让我觉得自己很享受思维辩证思考的状态,虽然“孤篇压全唐”有点夸大,但是实在让我爱不释手。
第四首诗词是当时正在热播的《大宋提刑官》的片尾曲《满江红》,那前段高亢的朗诵让我简直欲罢不能。
千古悠悠
有多少 冤魂嗟叹
空怅望 人寰无限
丛生哀怨
泣血蝇虫笑苍天
孤帆叠影锁白链
残月升 骤起烈烈风
尽吹散
滂沱雨 无底涧
涉激流 登彼岸
奋力拨云间 消得雾患
社稷安抚臣子心
长驱鬼魅不休战
看斜阳 照大地阡陌
从头转
泣血蝇虫笑苍天
孤帆叠影缩白链
残月升 骤起烈烈风
社稷安抚臣子心
长驱鬼魅不休战
看斜阳 照大地阡陌
从头转
“满江红”其实是词牌名,就相当于现在一首歌的固定旋律,按照这个固定旋律再填词,准确的名字应该叫《满江红-千古悠悠》,一位当代学者写出的宋词与千年之前的古人相比也毫不逊色!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之处,这也是为什么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现在的印度人的对自己的古文字已经不知所以然,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淹没在历史尘埃中,古埃及仅仅剩下了狮身人面像与金字塔。
而中国的文言文与古诗词却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不仅没有迷失反而熠熠生辉,重获新生;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基础,给予中国人强大的文化自信心;而这一切的根基都在这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无数的中华先贤凝练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随着汉字给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深厚文化滋养。
在《诗经》和《春秋》中,在《论语》和《孟子》中,在秦辞汉赋中,在唐诗宋词中,在《史记》与《二十四史》中,这里面的每一篇,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字都是经过千百年来中国人世代千锤百炼大浪淘沙之后的精华,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所骄傲所自豪的无价财富。
这千百年的名词佳句如同一粒粒圆润的珍珠般,散落在历史的浩瀚大海中,等待着你我去拾取;
这千百年的华丽诗篇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星般,高悬于汉字的深邃星空中,等待着你我去触摸。
那么,中国的古诗词与文言文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