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俄罗斯是唯一有资格使用核武器的国家:
众所周知,合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5个,也就是在《核不扩散条约》签订之前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有人说,俄罗斯是唯一一个有资格打核战争的国家,如果俄罗斯被北约逼到退无可退的地步,俄罗斯会使用压箱底的核武器对对方开展核打击吗?
二:俄罗斯的核实力
既然说俄罗斯是唯一一个有资格动用核武器的国家,那么俄罗斯不仅拥有核武器,在核武实力方面也必须有底气。
俄罗斯是世界上仅有的3个拥有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的国家,更是仅有的两个核弹头数量超过千枚的国家之一。
据公开数据称,俄罗斯所有核导弹上装载了1550枚核弹头,比美国的核弹头数量还要多100-200枚,是除美国以外其他三个有核国家核弹头数量的好几倍。
核导弹的数量和核弹头的数量成正比,既然俄罗斯的核弹头数量庞大,俄罗斯的核导弹数量肯定也不会少。
俄罗斯战略火箭军的战略导弹数量庞大,超过俄罗斯远程航空兵和战略核潜艇部队拥有的核导弹数量之和。
俄罗斯现在拥有3个导弹集团军,每个导弹集团军拥有3-4个不等的导弹师,下属机动式核导弹团和井式部署核导弹团。
拿实力最强悍的近卫第33导弹集团军来说,除了第62近卫导弹师拥有28枚井式发射的“撒旦”洲际核导弹之外。
还拥有3个装备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的近卫导弹师,装备至少90枚机动式洲际导弹,这些洲际导弹都被部署在高机动越野底盘上。
因此机动能力非常优秀,也让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具有了很好的二次核反击能力。
除此之外,俄罗斯的海基核打击力量和空基核打击力量也不输于美国军队。可以说俄罗斯强悍的核打击力量和核反击能力是确保自己拥有了敢动用核武器的资格。
但是仅有实力还远远不够,俄罗斯为了最大程度提升自己核打击的震慑能力,在核武器使用上也采取了进攻性核机制。
三:俄罗斯的核打击逻辑
俄罗斯的核打击战略和我们国家不一样,俄罗斯从来没有对外发表过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相关表述。
俄罗斯认为使用核武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方已经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是如果敌对国家对俄罗斯本土进行核打击,俄罗斯军队的战略核力量将会投入到核反击作战中。
总而言之,俄罗斯对核武器使用限制比较低,可以说,核武器是俄罗斯应对北约国家东扩最有力的武器。
在俄乌战争中,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了应对蠢蠢欲动的西方国家介入俄乌战争,称:俄罗斯战略核力量进入特别战备状态。
可以说此举让西方国家在讨论介入俄乌战争中不得不采取谨慎的做法。
西方国家虽然不断给乌克兰提供情报和武器支援,但是任何一个北约国家都不敢以国家的名义出兵俄乌战场,更没有胆量对俄罗斯本土发动袭击。
此举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国力日衰的俄罗斯。
虽然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已经经过了大幅度缩减,但是仍然是世界上核打击能力最强大的国家。
陆基部署的机动式核导弹发射车、固定发射井以及战略轰炸机和导弹核潜艇的数量都位居世界有核国家前三甲。
可以说俄罗斯的核打击逻辑让俄罗斯在首先使用核力量战略上没有了后顾之忧。
拿战略核潜艇来说,俄罗斯的战略核潜艇数量只比美国少了3-4艘,拥有200个左右的核导弹垂直发射装置。
俄罗斯海军常年保持至少3艘以上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处于战备值班状态,如果发生核战争,接到克里姆林宫核反击的指令之后,可在最短时间内对对手展开核报复。
3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就可完成对10个以上的大城市展开打击。
四:俄罗斯的核承受能力超乎想象
具备了硬核实力和进攻性核战略,并不足以证明俄罗斯就是唯一一个敢使用核武器的国家,美国在核武器的使用上和俄罗斯具有类似的做法。、
但是俄罗斯有一点其他国家都比不上,那就是俄罗斯的核承受能力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有核国家。
首先是英国和法国的核承受能力最弱,拿英国来举例,英国的国土面积只有24.4万平方公里。
6000万人口聚居在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以说甚至连小规模的核战争都无法承受。
美国的核承受能力比英国和法国要高出好几个层次,美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东海岸和西海岸沿海几百公里的范围内,在沿海几大城市就聚集了上亿人口。
美国内陆是面积达到数百万公里的平原地带,是洲际导弹的绝佳目标,如果美俄之间发生了核战争,聚集在平原地带的大城市会遭受最为惨重的人口损失。
俄罗斯的领土面积接近美国1倍,总人口是美国的二分之一多一点,大城市较少而且比较分散。
如果爆发核战争,俄罗斯可能无法摧毁美国所有的井式部署的“民兵3”洲际导弹、隐身轰炸机基地和所有在水下战备值班的战略核潜艇。
但是美国上千万的大城市就有可能成为俄罗斯战略火箭军的“人质”,如果美国胆敢对俄罗斯发动核袭击,遭受的损失要远远大于俄罗斯。
五:结语
可以说,核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战争灾难,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在常规战争中使用核武器。
但是这并不代表人类就不在面对核战争的威胁,俄罗斯作为实力超强的核大国和核打击承受能力最强的世界级大国,在核战争层面攻防兼备,称得上是有资格动用核力量的国家,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美国人的战略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