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年味中国”系列稿之七:中西方“庙会”有何异同?

2022年09月30日01:04:38 热门 1402

(东西问)“年味中国”系列稿之七: 中西方“庙会”有何异同?

中新社北京2月3日电 题:中西方“庙会”有何异同?

作者 王肃宁

东西问 |“年味中国”系列稿之七:中西方“庙会”有何异同? - 天天要闻

按照《辞海》解释,庙会也称“庙市”,是中国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存在。因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故称“庙会”。从严肃的宗庙祭祀、社祭及民间信仰中孕育演化的庙会活动,因商贸、愉悦等功能的融入,展现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生活画卷,成了百姓娱乐、购货和游戏的场所。过年逛庙会,成了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风俗习惯。

东西问 |“年味中国”系列稿之七:中西方“庙会”有何异同? - 天天要闻

2020年1月,北京司马台长城脚下的古北水镇景区举行“长城庙会过大年”活动,游客可体验庙会市集、民间花会、庙会小吃、街头民艺、冰上运动、露天温泉、夜赏花灯等活动。图为游客体验压制饸饹面。中新社记者 苏丹 摄

虽然中西节日传统不同,但通过节日寻找愉悦与幸福的路径一致。同样发源于民间文化的西方狂欢节、万圣节等,与中国春节庙会异曲同工,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是劳动者自己的节日,这些共通性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东西问 |“年味中国”系列稿之七:中西方“庙会”有何异同? - 天天要闻

2019年10月,万圣节服饰游行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人们穿上风格各异的服装,迎接万圣节的到来。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据专家考证,现代意义上的庙会起源于隋唐时期的宗教活动,在明清时期得到完善发展。庙会在20世纪50年代曾一度消失,而1985年举办的地坛春节庙会,因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创了新中国大规模举办春节庙会的先河。

与春节庙会相同,西方狂欢节、万圣节等西方“庙会”,源自宗教且在历史发展中扩展了其原本内涵,加入了本地文化特点,内容丰富多元。无论是化装舞会、彩车游行,还是假面具和“鬼敲门”等,都由其传统文化延展而来,是其民俗文化的缩影与延伸。

而中国庙会随时代变迁,也不断融入新内容、新形态,但展示民俗始终是庙会活动最基本的底色,无论是舞狮、秧歌、武术和杂技,还是地方剧、手工艺展示等,都充溢着自由感、宣泄感的生命体验和感官享受,都是在“想像力和知性自由活动”中获得快乐,即审美愉悦的。因而,中西方“庙会”尽管表现方式大相径庭,但其形式之美,及其个体冀望都是相同相通的。

每个民族都有只属于本民族的自然环境、经济政治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民俗习惯、行为方式、审美趣味等。这一切因素所构成的民族特色反映到庙会活动中,对庙会形态有无法抗拒的渗透力,使其具有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格之美。

近些年,不少中国地方春节庙会把中华文化及其风土人情推介到海外,备受欢迎。不少华人社区、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在春节期间均有大型活动,以舞龙舞狮、古装游行等表演为主,集市为辅。庙会作为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现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步被纳入更强大和更具理性化的文化系统中,在文化影响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东西问 |“年味中国”系列稿之七:中西方“庙会”有何异同? - 天天要闻

2019年2月,纽约曼哈顿唐人街举行第20届纽约新春爱心花车大游行庆祝中国春节,吸引各族裔民众夹道观赏。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中西方“庙会”都是从民俗历史文化中吸取养分,当然都有历史的意蕴和民族的特性。庙会活动反映出民风民俗和普遍人性的民族化,是创造才能和精神生活的结晶。

民俗文化的传承性、稳定性和渗透性,决定了庙会文化的稳定性、程式化和趋同化,这也使得二者在丰富性与多样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先进性与新颖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方面各有侧重的同时,都反映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向往和追求。(完)

东西问 |“年味中国”系列稿之七:中西方“庙会”有何异同? - 天天要闻

来源:中国新闻网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