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装革履,红裙雪茄,金融业给人印象大抵如此;然而当全行业下滑的时候,大鳄巨子呼吸困难,终致胜地不常,盛宴难再。两百年老店德意志银行,欧洲最大经济体中的最大银行,世界上四大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宣布三年内全球裁员1.8万人,相当于德银全球总雇员的20%,裁员成本74亿欧元。壮士断臂,挥刀自宫,预计2022年将瘦身至74000人左右,于困境中求生存,力求咸鱼翻身。
最后一搏?
除了裁员之外,德银亦宣布取消全球股票销售和交易业务,此举将削减25%的年度总成本;缩减投行规模,并削减部分固定收益业务;成立一家“坏账银行”,将德银约2889亿欧元的20%杠杆风险,以及740亿欧元的内附权资产逐渐减少或处理掉,成本收入比达到70%,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恢复持续盈利能力。
过去出行动辄商务舱头等舱,现在不得不取消差旅,开起视频会;过去红酒茶点免费水果一应俱全,现在不得不在空荡荡的会议室忍饥挨饿。细节的变化,提示着人们业绩有多糟。香港环球贸易中心(ICC)的顶层,是著名的丽思卡尔顿酒店,其下属的天龙轩以及相连的Ozone酒吧,均位于102层,落地玻璃俯瞰港岛,直视太平洋,是德银管理层和员工常常流连会谈的场所,身在其中,如身处云中。现在,则有德银员工被拍到在ICC附近的地下酒吧借酒浇愁。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云泥之判,高下立辨。

德银的未来,恐怕还有更多的危机。
德银是老牌银行,始创于1870年。当时德国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威廉一世国王亲自批准了德银营业,收尽工业增长的红利。1873年爆发经济危机,大量银行破产,德银迅速兼并5家银行。到1876年,德银的资产已经超过德国其他所有银行。1914年一战爆发时,《法兰克福日报》宣布:德意志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这成为德国国力鼎盛的标志。一战二战,德银伴随国家命运,海外资产遭强制清算,被强制拆分成10间地区性银行,直到1957年才重新合并为德意志银行,并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1989年,德银收购英国摩根建富银行这个150年巨头,向投行迈出第一步,德国公司加速互相控股,德银走向世界。1999年,德银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逐渐独立于德国本土,在纽约和伦敦也举足轻重。2007年时,德银有三分之二员工是在德国本土之外工作,四分之三的利润源于投行相关业务,投行员工一度达到3.82万人,是高盛所有员工之和。
虽然专注本土,但德银亦很早就进入亚洲。早在1890年,德银就在上海设立德华银行分支,1899年设立香港分支。2008年,德银雄心勃勃,将其原在长江中心的亚洲总部搬至香港环球贸易中心大楼,面积扩大三倍。2019年,据市场消息,德银将退租ICC三层共11万平方尺楼面,约可节约年租金1亿港币(1270万美元)。
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德银当前股价连2006年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市值只是区区一百多亿欧元,明年就已150年的古老银行,市值不如年龄,确实有些可悲。很难想象,曾经叱咤风云的德银巨无霸,现在市值不及其他同类银行的一个零头,仅有法巴的三分之一、摩根大通(2960亿欧元)的十分之一。并购主体沦为并购客体,同行只需搬来现金库就可全盘买下,这些过山车般的数字,已将德银往日的辉煌封存在记忆里。
即使这样低的市值,仍然无人问津。德银的一位大股东表示,对于大多数活跃的基金经理来说,如今的德银是不值得投资的,而且这种情况不会很快改变。重组德银将是一项耗时十年的任务。
屋漏偏逢连夜雨,尽管挺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但在自身成本高企、连年亏损的情况下,德银近几年身陷罚款和洗钱丑闻之中,难以自拔。2016年,美国司法部向德银开出140亿美元罚单,称其在金融危机期间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违规,当时传闻德银将可能因此倒闭;2017年,美联储对德银罚款1.57亿美元,称其外汇监管不力和“沃尔克规则” (沃尔克规则旨在隔离自营交易和商业银行业务)合规项目存在缺陷;同一年,美联储因其反洗钱监管不力,再罚4100万美元;2018年6月,纽约监管机构指责德银操纵外汇市场,罚款2.05亿美元;2018年,170名德国警察突袭德银,调查其为客户非法洗钱千亿欧元;2019年,美国众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直接表示德银是“全世界最大的洗钱银行”。德银已经支付170亿美元应对各种法律诉讼费用和罚款。近日,美国媒体又在深挖德银向特朗普贷款一事。早在1990年代,特朗普无力偿还3亿美元贷款,其酒店、赌场、房产和航空公司将被破产拍卖,美国银行避之不及,是德银拯救了特朗普,向其曼哈顿摩天大楼提供了第一笔贷款。2000年后,其又向特朗普的芝加哥酒店项目、特朗普大厦贷款6.4亿美元,至今还有部分未偿还。德银为何愿意贷款?这中间是否还有更大的关联隐秘?德银的未来,恐怕还有更多的危机。
是否太迟?
德银也许早该采取措施了。它已经连续数年亏损,2018年尽管扭亏为盈,但盈利仅为2亿多美元,少得可怜。当前全球银行业的经营环境,较之前几年更富有挑战性及竞争性。止血固然必需,但连续多年亏损之后方才出此重手,是否为时已晚?金融危机后,欧洲银行业普遍深陷困境,资产规模大幅下降,盈利能力受损,资产品质有所恶化。而战略性收缩国际经营网络,是欧洲银行业的普遍选择。各大银行均在积极瘦身,通过裁员减少成本开支;业务上减少国际分支,回归欧洲业务;对区域业务亦有所取舍;对于新兴市场虽保持兴趣,但在投资方面普遍采取审慎态度;对于股权投资有所收缩,增加风险补偿能力,同时加大科技金融力度,加大零售业转型,提升金融服务水准,减少高风险业务敞口。德银并不是其中最早最积极的一个,但由于其庞大的体量及分量,所以仍然是带给市场最大冲击的那一个。
德银的数字化改造成本与员工成本并列双高,已经持续数十年,但是进展并不顺利。早在 2001年它就为个人投资者推出了线上投资平台 maxblue。基于与网银互通的个人交易数据,德银客户可以使用 maxblue App 于任何时间进行账户查询或证券交易,可以对所有证券交易所和场外市场进行持续跟踪,并对资本市场的最新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如今为适应数字化发展进程,德银又在 maxblue 平台推出了机器人投顾服务 AnlageFinder。这项智慧投顾服务是德银与金融科技公司Fincite 合作开发的,对 maxblue 的客户免费。它利用特有的程序演算法为客户提供投资组合建议。但是,德银至今也无法进行手机支付及无线支付,在数字化银行方面,成本高企,进展却不如人意。数字化银行的兴起,既是银行迎难而上的自我革新,亦是银行在负息环境中缩减成本大力裁员的理由。AI既是技术进步,同时亦可能是银行裁员的借口与噱头。汇丰2011年曾经裁员3万,去年澳银裁员20%,瑞信宣布未来十年裁员20%。德银此次大裁之后,并未明确未来方向。盈利的最佳方式,自然是找到盈利目标和盈利方式,最差方式才是紧缩紧砍勒紧裤腰带。如今德银的所谓战略,似乎并未找到未来方向,裁员与裁撤部门成为缺乏盈利点情况下的被动方针。数字化及零售服务的提升与聚焦,或许将是其断臂再生的突破口。

金融危机后,欧洲银行业普遍深陷困境,资产规模大幅下降,盈利能力受损,资产品质有所恶化。
也有若干好消息。比如,今年初一只美国控股基金入股,购入3%的股份。另外,还有猜测称卡达有可能增持。两个事件都应与眼下德银股价极其划算有关。也许还会有其他的机会。撼山易,撼德银难。德银是块硬骨头,一战和二战之后,曾经被大卸十块的情况下不曾倒下,并再创辉煌。自2016年以来,德银实质上已经裁员万人,从10万余人下降至9.1万人,此次宣布裁员1.8万,并非突发事件。明年的3月10日,将是德银150岁生日。有过骄人业绩、有着辉煌历史的德银,曾经2.2万亿的资产规模,超过不少中小型国家GDP总量。这样一头金融大象的一举一动,自然对全球资本市场影响深远。德银首席执行官泽温在写给员工的声明中表示:“这是德银几十年来最为根本性的转型,我们正在打造一家更能够赚钱,更精简,更创新且有韧性的银行。”
一个巨大问题将是:在步入第150个年头之际,德银究竟会进入何种境地?年老色衰,尾大不掉,彻底垮掉?还是积极瘦身,与时俱进,走向未来?德银有自己的战略,也有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会否引发新一轮金融海啸?2019年下半年无疑将极其关键,让我们拭目以待。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东方财经杂志(ID:dfcj-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