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意大利大型机械设备企业萨克米集团表示,能源价格的上涨让一些企业停产,降低了欧洲制造业的竞争力。这家处于产业链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的企业在能源价格上涨的当下,部分产品价格已经涨价了30%。其董事长表示,“国际市场上相比其他地区,我们不具备竞争力了。”
与此同时,意大利工业家联合会主席表示,如果俄罗斯完全停止天然气供应,意大利将出现40亿立方米天然气缺口,而如果这个用气缺口全部施加到工业领域,那么几乎五分之一的意大利工业生产将停产。
内外交困,欧洲化工行业迎来“双杀”停产
不仅仅是意大利,俄罗斯无限期停止天然气供应后,欧盟部分制造业掀起减产、停产潮,铝、锌、钢铁、玻璃等高耗能行业,用电成本太高,入不敷出。下游的化工行业,以天然气作为重要化工原材料的欧盟企业面临“无米下锅”局面。
“北溪1号”今明两年如果不恢复供应,影响的输气量约为3000万立方米/天,今年第四季度,欧洲的天然气供应缺口将达到1.81亿立方米/天。受此影响,本已是高油气价的欧洲雪上加霜,欧洲部分化工品厂家的平均原料成本居高难下,进而大批厂家不得不降低运行率。
在天然气供应短缺的同时,欧洲也迎来了近500年来欧洲最严重的干旱,莱茵河水位降低至30cm,运输费一天内上涨30%。这条西北欧第二长的运河,承载欧盟一年约三成内河运输总量,德国每年约三成煤炭及石油供运须依赖它。运力的缺乏使得化工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变得困难重重,部分化工企业因此削减产量。
一方面是能源价格飙升,另一方面是物流运费增长,内外双杀之下,欧洲部分化工品厂家的平均原料成本居高难下,进而使得大批厂家不得不降低运行率。德国工商联合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通过调查3500家德国工业企业,约16%企业认为自身有必要减少生产或放弃部分业务,其中近四分之一已减产停产,另四分之一在减产中,剩下一半企业正计划采取措施。
国内化工“接棒”欧洲,万华、恒力等龙头迎来机遇
天然气除了影响能源成本,其作为天然气化工的基础原料,通过C1化工、合成氨、乙炔化工、氢气等产业链将传导至C2、C3、化肥、氯碱、聚氨酯等大部分化工品,影响面可谓巨大。
2020年全球化工品市场为3.47万亿欧元,欧盟销售额位列第二,彼时全球化学品销售规模位列前三的国家(地区)分别为中国1.55万亿欧元(占比44.55%);欧盟地区为4991亿欧元,占比14.4%(包括欧盟27国和欧洲其地区的整个欧洲地区为6276亿欧元,占比18.1%);美国4258亿欧元(占比12.3%)。
受到能源危机的影响,中国和欧洲化工品的成本大幅度分化,许多欧洲化工品的成本和售价都显著高于国内,这给中国化工品带来了出口能源套利的机会。目前中国化工的产量大概占了全球40%左右,产能、消费量、出口量、贸易量等在全球的比重在不断提高。长期来看有利于中国企业获得更多试用机会,并反哺技术迭代实现正向循环,为自主企业的国际化突破成长提供重大机遇。
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化工产业有望更多承接欧洲产能转移,从而受益量价双升。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化工产业“接棒”欧洲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北溪-1”停供的消息一出,国内化工市场即被全线引燃,化工板块也在回调近一周后止跌回升。6日早盘,环氧丙烷、磷化工、氟化工、化肥等板块均涨幅居前,奥克股份涨停,中化国际、渤海化学、红墙股份、红宝丽、四川美丰等股封板涨停。
除了原料紧缺造成的化工产业直接拉动和利好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化工行业在工业体系中发挥着系统性的重要作用,汽车、计算机芯片、绝缘材料、药品,以及洗涤剂和清洁剂等下游行业均依赖于化工产品,因此化工产业的需求是持续稳定向上的。
在此背景下,高能耗且欧洲产能占比较高的化工品种成本有望上行,由此产生的海内外价差预计将拉动国内出口增长。通俗来讲,欧洲能源危机将抬高欧洲本土制造能源成本,造成供应链不稳定,产能不足。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比较优势明显,有利于扩大出口,同时也给国内具有替代进口能力的高端化工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窗口期,比如万华化学、新和成、沧州大化、东方盛虹、恒力石化、卫星化学等。
值得注意的是,鉴于欧洲经济的衰退和全球焦虑情绪的攀升,即使能源危机解除,其他生活成本的上升也可能迫使欧洲消费者,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渠道来采购生产生活用品,这对于国内高性价的产品而言,或是一个机会,但是这个水,会不会流入我国,还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