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八世,一个身负盛名的明星国王
一是因为他太过优越的颜值、生性浪漫多情的天性和在媒体上频繁的曝光率,又加上他曾在多次政治会议上大放异彩,深入调研民情,为民众真心考虑,让他成为了第一位世界级偶像,靠个人魅力赢得了公众的赞许,获得了民众的支持,成为他当时在位时期最负盛名的偶像级明星。
二是因为他主动提出要放弃自己王位,这可是在英国历史上唯一提出这种要求的国王,在最后签署自己的退位公告并在BBC上发布通知,距离他继位仅仅只有325天!他的一系列做法,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为自由放弃权贵,为美人放弃江山的佳话。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传说中的偶像国王,见证这位明星国王不羁而又浪漫的一生。
有一张拍得很棒的照片记录了青年时代的王子大卫,那时他的头衔是威尔士亲王。头微微倾斜,嘴唇紧闭,一脸严肃,梳着整齐的短分头。他的眼光略微向右,头部略微下垂,皮肤非常白皙,几乎没有深色的斑点,平滑得如同大理石一样。最令人着迷的是那双眼睛,以及那样的眼神。严谨刚毅、自信骄傲,却又有些多愁善感,近乎忧郁。如此英俊的一张脸,配上如此深邃的眼神,会让每个看到他的人都不由得怦然心动。
爱德华八世
作为爱德华八世的他在继承王位仅仅325天之后,就签署了退位公告。整个事件的原委如今已是尽人皆知:国王只能在王位和女人之间做出抉择,最终爱情获得了胜利。对于英国王室来说,这是一段温馨的佳话。在爱德华八世的这段故事中,爱情是至高无上的。
1925年6月1日,大卫受邀出访南非。据记载,他当时为了南非加入英联邦而亲自拉选票。此时,英国对于海外附属国的统治已经是岌岌可危。在开普敦,他对着两院议员发表演说。
人们听到王子的演讲并没有什么新意赞美和褒奖在座的听众,强调南非与英国之间保持紧密关系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两国共同拥有的财富和相同的价值观念。
然而,就在演讲即将结束之时,王子的举动让在座的听众们大吃一惊。王子用南非当地方言说了结束语。这一举动表明了,大英帝国自从南非布尔人战争以来,就一直关注着那里的人们。王子的讲话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当地那些原本反对英国人的民族主义者被王子的行为所打动,并为他唱起了赞歌。在随后举行的盛大晚宴过后,各个党派的人士都凑在一起,互相攀谈,其乐融融。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党派之间彼此对峙,从来没有过如此和谐宽松的气氛;王子的到来,让大家有了这样的机会。
"南非之行让威尔士亲王走向了神坛。"菲利普。齐格勒这样写道。"在接下来的10年里,虽然也有过很多经典时刻,然而对于他来说,这是唯一一次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取得优势,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产生影响。"
大卫出色地履行了作为王子的义务。其实他本人并不喜欢南非当地的布尔人,他认为这些人野蛮、愚昧,活着都是多余;然而,他装作像是非常关注这些人的样子。说到底,这就是他的工作。虽然违心,但是他干得不错。
爱德华八世
1936年11月18日,也就是南非之行过去11年之后,此时的大卫已经是爱德华八世。他离开伦敦,前往威尔士南部的道莱斯。走下专车的他置身于一片荒野之中,他不禁触景生情,感慨过去7年在经济危机中度过的艰难岁月。此刻,他的眼前是成千上万的灾民饥寒交迫、破衣烂衫、面色憔悴、苦不堪言。在已经关闭多年的钢铁厂的废墟上,人们欢迎着国王的驾临。
国王的目光中也露出些许绝望,他停顿了几秒钟之后,才恢复常态。人们群情激昂地唱起威尔士的国歌,目光中充满了对国王带领大家重整山河的渴望。爱德华八世参观了当地的工厂,得知这里的失业率已经高达75%,还了解到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后果。"一直以来,这些钢铁厂带给人们很多希望。"必须采取行动,重新开工,恢复生产。""必须采取行动",国王的这句话出现在了当地报纸的头版头条。
在一个早已失去希望的地区,人们的内心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种。远在伦敦的英国民众也都被国王的这句话所鼓舞。人们万众一心,热切响应国王的号召。如此这样一个国王,如此关心社会最底层的民众的疾苦;对此,执政党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国王在他第一次广播演讲中这样说道,"现在的我虽然是以国王的名义在和你们说话,但是我还是以前的我;我的经历使我明白,我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努力,造福全体人民。"
爱德华八世在阅读
他比父王做得更出色,因为乔治五世费尽心思也没能真正走近他的臣民,体恤民间的疾苦。他更是超越了他的祖父,因为爱德华七世根本就不曾想过要与南非的布尔人妥协,或是关心什么失业的钢铁工人。王子大卫,无论是在威尔士亲王时期,还是当上了国王,他的心始终牵挂着劳苦大众,为民众着想,与他们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与他的前辈国王相比,大卫更看重与各个阶层人民的交往,并把这看作是自己的职责。"我希望大家把我看作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什么威尔士亲王。在过去的这场战争中,以及随后的日子里,我有机会结识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们。"
在大银幕上,最受人欢迎的就要算是系列片《五万英里环游世界--跟随威尔士亲王出访》,一部展示大英帝国王子风采的宣传片。通过这部片子,每个观众都认识并喜欢上了这位"帅哥王子"。传记女作家苏珊威廉斯曾经搜集了长达282页的史料,都是当时看过影片的观众对于王子的赞美之词。然而,媒体总是目光短浅,并不希望人们对王子的太多过关注追捧。其实,苏珊威廉斯最终也明白了,那些《新闻剪报》的观众,那些热情洋溢地给王子写信的"粉丝",那些在街道两旁为王子摇旗呐喊的人们,直到1936年12月2日那一天,才真正认识了爱德华八世:一代偶像的另外一面。
爱德华八世与妻子
在王室内部,早在1925年成功的南非之旅之前,并不是每个人对于大卫王子的举动都感到欢欣鼓舞。乔治五世就曾经批评大卫,说他不愿意遵从礼数,不能安分守己。当然,这些批评大多是不公正的,而且也就是说说罢了。人们推断,大卫骨子里有种我行我素,甚至叛逆的性格。"从来不肯承受任何的负担"。
齐格勒引述了那些不赞同王子作风的人们对他的评价。或许,他们的看法是对的。在大卫的书信和回忆录中,很少能够读到有关强制性变革的愿望,为了改革进行权力斗争或是类似的想法。在他的笔下,大多是对于"王子身份"的厌倦,或是抱怨宫廷生活中总是和"许多想法过时的家伙们打交道"以及"遵守各种无聊的宫廷礼仪"。
作为王位继承人的必修课,他参加了各种形式的舞会、招待会和出访活动。在描述这些活动时,他经常使用的字眼是"糟糕。此外,父母给他的压力就比其他孩子要大得多。
爱德华八世
战争也在他的成长经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他的内心一直渴望摆脱刻板的宫廷生活。在他看来,与首都伦敦的普通社交生活相比,王室宫廷被逐渐边缘化(他的想法很有道理),所以王室成员必须主动出击,重新建立与时尚社会的紧密联系。当然,大卫不时在半公开的场合刻意表现出一种叛逆的姿态,与宫廷生活的奢华和庸俗风气大唱反调,与那些胆小怕事,却又处心积虑的宫廷要员有所不同,大卫的举动完全是随性所致,没有什么深谋远虑。
他显然认为,有限度地改造宫廷生活还是会受到大家欢迎的。但他渐渐觉得宫廷生活是"一种十分愚蠢的浪费时间的方式"。他想摆脱这种生活,因此产生了叛逆的想法。
1936年12月10日,爱德华八世当着几个弟弟的面,正式签署了退位公告。然后,他驱车前往母亲的寝宫,向母亲道别,但是母亲对他的决定深感失望,对他的态度极其冷淡。下午,鲍德温在下议院的全会上正式宣读了国王的退位书。与此同时,爱德华本人来到了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电台广播向他的臣民发布这一消息。
一代风光无限的明星国王就此落幕。回归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生活,令人叹息。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宫廷生活无疑是令人艳羡的,高贵、华丽、优雅都与他们息息相关,大英帝国国王的位置更是很多人做梦都想要得到的。但是,正如我们中国的古话说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对于爱德华八世来讲,古板的、被束缚着的宫廷生活,戴着面具的、每天都需要去扮演一个君主的角色的生活,每天都需要被迫去出席自己不喜欢的场合的生活,未必就是好的,这些生活让本身就带有不羁和浪漫色彩的他感到疲惫与不屑。
他自小的叛逆与性格注定了他与拘谨的王室生活格格不入。活出自己,活得快乐,向往自由可能才是爱德华八世所追求的吧。他永远像一只鸟儿,张开双臂,追逐天空的辽阔!永远进行自由的颂歌。
参考文献:《温莎王朝:帝国巅峰与至暗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