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读过历史课本都知道,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社会。那你一定会想,"哇,那宋朝的读书人一定都过得很爽吧。",会有这种想法的人我想一定是不了解当时的士人生活和科举制度。因此笔者决定稍微介绍一下宋代的科举制度,相信诸位看完后一定会觉得现在考公务人员、考驾照什么的根本轻松到不行。
如果你不幸或有幸穿越到宋代当个读书人,那你这辈子唯一的志向大概就是考个功名,当个官,那无可避免的你有87%机率将来一定要考科举。"啊,可是我没考过科举啊,科举要考什么?很难吗?什么时候考?报名费会很贵吗?"好好好,别急,先让笔者先把科举的体制讲清楚再说。
一、贡举和制举
其实所谓的科举并不是像现在一样是指单一考试,而是有分两种体系:贡举和制举。
· 制举
制举的考试时间并不是固定的,通常都是皇帝颁布诏令后才会举办,是选拔非常人才的方法之一。但并不代表这不需要考试,制举选拔人才反而比贡举还要困难和麻烦。
若要把制举比喻为现代考试的话,可以说是"特种考试"。制举的考选有三个步骤:
1.缴呈词业看详
简单来说就是把你写的文章给各级官员看,总共要写五十篇策论(对,就是这么多)。从中书门下两省一路审查到礼部,总之就是要一层一层的打上去,当然写的不好就别想进入下一阶段了。
2.试六论
通过礼部的审查后,才有资格前往京城考"阁试",考试中会出六道题目,字数限定在3000字,所以一题大概要在500字左右,要在限定字数内精准的表达自己的论点其实还是相当难的,更何况"阁试"出的考题还不好写。
举个例子,仁宗嘉祐六年时举办的制举阁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出了这样的题目:"王者不治夷狄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刘恺、丁鸿孰贤论"、"礼以养人为本论"、"醉备五福论"、"形势不如德论"。
嗯,真的是连题目都看不懂呢。中文系或是历史系的朋友的你看到这些题目大概会有点反应。没错,这些试题都是来自经史中,像是"王者不治夷狄论",就是出自春秋公羊传注疏:"王者不治夷狄,录戎者,来者勿拒,去者勿追。"这一段话。所以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必须熟读论语、史记、九经等,否则连怎么下笔都不知道呢。(顺带一提,嘉祐六年正是苏轼兄弟考制举的那一年,兄弟俩也顺利考上了)
3.对制策
爬到这步已经是强者了,但还是要面临最后一道关卡,皇帝亲自主持考试。通常也只会出一道题,最后录取的人大概都只有1-2个人。录取的人还会分五等,前两等是虚位摆好看的名次,所以真正的第一名就是第三等。
苏轼当年20几岁跟他的弟弟苏辙就得到三等和四等,也就是这对兄弟拿下了第一和第二名。请请收下我的膝盖啊,看完制举的考试流程我只能说,这不是我这种死读书的学渣考得起的。
宋朝三百多年其实也只举办过22次制举,录取人数也不过40多人,平均一次只取2个人,录取率大概比抽奖的机率还低,所以一般人还是乖乖的考贡举吧。
· 贡举
贡举就跟制举不一样了,基本上贡举都是定期举行,但有时候是三年一次又或是四年一次,这就要看当时当政者了,但大多时间是三年一考的。
要以现代的考试制度来比喻贡举的话,就有点像是高普考。高普考中有分许多科目,这点在贡举中也是一样的。贡举的科目依照性质可以粗分为两大类:
1.进士科
进士科算是宋代科举中相当重视且受欢迎的一个科目,也是常设的,若你志向远大想当宰相,考进士科是个不错的管道。
进士科主要考试的形式为诗、赋和策论、经义等,相较于其他科目考题比较灵活且难。另外关于考试题的部分要求其实很严格,像是欧阳修年轻时考解试时曾因为没押到韵所以那年没考上。光一个韵没押到就要再等三年重考,古人考试真心不容易啊。
2.诸科
在诸科中又分为九经科、五经科、开元礼科(后改为开元通宝科)、三礼科、三传科、三史科、学究科、明经科和明法科。基本上这里每个科目都是考对各个经典的熟悉度,像是九经科就是考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毛诗、周礼、周仪、周易、尚书、公羊传。
但这些科目并不像进士科是常设科目,在经历各个执政者时都有兴废或是合并。尤其是在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大改考试制度,常贡科目更只剩下进士和新科明法两科。
什么,原来要考三次试? 解试、省试和殿试。好了,看到这里相信各位大概对要考哪个考试,要考哪个科目应该心里有数了吧。但你知道科举可不像现在高考只要一次就够了,是要考三次的喔。"我只考一次试不行吗?考那么多次要干嘛?"要只考一次也不是不行,但如果你想当公务员只考一次的话,有考其实跟没考一样,想要当官至少要通过第二次考试。
二、解试、省试、殿试
· 解试
解试简单来说就是地方考试,也是预试。通过解试只是拿到可以参加下一阶段省试的资格。
时间上,解试的举行时间通常都在秋季,大致上在三月一日公布考试讯息,但有些比较偏远的地方会比较早公布,但如果你是住在开封或河南府大概就没这个问题了。
报名须知,报名是不需要缴交报名费的,话虽如此但也不是人人都能考。报考需要多人担保以及有签署证明的家保状,为了是要保证考生的道德品行以及有没有前科。如果被查证不符资格,先前替你担保的人都要连坐受罚。
考试地点,通常都在当地的贡院举行,但少数因为报考人数太少(少于100人)而没有贡院的地方则会借用僧舍当考场或是与隔壁州合并考试。
考试分场,因为考试内容广又杂,所以会分成多场进行。进士科通常会分三到四场,诸科则会考六到七场。
考题形式,进士科,诗:字数不限,会出一道题目要你作诗,像是太祖开宝六年的题目是"悬爵待士"。赋:字数要在360字以上,同样也是出一道题作赋,像是同一年出的赋题是"未明求衣赋"。策论:通常会出三道题,每一题字数要不少于500字。
诸科,帖经:会把经文中某句话挖空格让考生填写,也就是填充题啦。墨义:说白了就是问答题。例如说,"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所谓四者何也?"(译:君子之道有四个,请问是哪四个?)就要回答:"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人也义,谨对"如果答不出来不能空白,要写"对未审"。
帖经和墨义曾经也是进士科的题型之一,但因为流于机械式的记忆,没有义理的发挥,所以当时有不少饱学之士都不愿意考。直到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大改科举以后,进士科才不再考帖经和墨义两种题型。
· 省试
通过解试后,就取得了考省试的资格,直接送交到礼部应试。
考试时间,因为解试考试人数众多,所以阅卷也较慢。因此省试通常都在冬季举行。
考试地点,在礼部贡院举行。
考试内容、分场,大致与解试相去不远,场次的安排每个时期都不太一样,这里就不赘述了。
若考试结果合格的话就叫做正奏,不论是解试或是省试,其录取名额各地都不尽相同,比率也不固定。通常大州的录取名额是较多的,所以有些人会为此偷跑到其他地方考试,但这种伪造户籍的作法是不合法的,抓到可是会受罚的。
· 殿试
省试合格后,基本上要当公务员就没什么大问题了。通过省试虽然有殿试,但殿试的性质就是省试的复试,只是借由考试排名次而已。曾经殿试不合格是会被黜落的,但因为曾经发生过某考生殿试被黜落所以愤而投他国的悲惨案例,所以从那之后殿试就变成了指名次的考试。
考试时间,通常在省试发榜一个月后,像是省试在1/5举行,那么殿试则会在3/23亲策,然后在4/11唱名发榜,另外进士科和诸科是分天考试,注意不要搞错时间。
考试地点,直接在皇宫中举行,由皇帝亲策或是委派大臣主持殿试。
考试内容,共计考三题;会考诗、赋、策论各一道题,都是笔试。
考完后就会唱名公布名次,第一名就称为状元;第二名则是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如果你是解试、省试、殿试都拿第一名的学霸,就是三元。
殿试及第后,朝廷就会授与你官职,而且还会举办宴席请吃饭(琼林宴)呢。顺带一提,像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等名臣也都是殿试及第的强者。
总结
以上就是宋代考试的基本体制,希望对想要在宋代当公务员的各位有所帮助。
看完是不是觉得比现在的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呢,笔者觉得反正我是宁愿留在现代高考,不知道各位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文献:
《宋史》